香港截扣 1.8 万双高仿球鞋,含未上市新款
香港海关在10月6日至17日展开代号“热靴”的专项行动,侦破9宗案件,检获约1.8万件涉假货物(以球鞋为主),官方估值逾1,000万港元,并拘捕两名司机。
查获的物品包括耐克、阿迪达斯、路易威登和古驰等品牌的鞋子。
(配图:海关公告)
海关称,7宗案件发生在本地多家物流公司,另有2宗在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截获入境货车,相关货物原拟转运往美洲与欧洲。被捕人士分别为59岁与65岁男性。
这批“高仿”并非粗制滥造。港媒直击显示,部分鞋款附带所谓“验真”索带与购物小票,做工细致,甚至包含尚未正式上市的新配色,而热门款在灰市的“炒价”可达原价5至10倍。
从品类看,仿冒集中于Nike、Adidas及奢侈品牌支线,印证假货生产已与正品发布节奏并行,专盯话题度与溢价空间。
值得警惕的是,官方“市值”口径往往按零售价估算,存在放大效应。但即便剔除水分,本次在多点物流环节的同步收网,仍揭示了跨境转运链条的成熟与隐蔽。
更关键的信号在于“需求侧”:
海关指出,全球球鞋展会与现场交易火爆,推高高质仿品需求,黑市利用展会窗口“以假乱真”。这意味着“复制滞后期”正在缩短,监管与品牌难以用传统抽检节奏跟上。
从执法层面看,香港作为珠三角外运口门,任何节点收紧都可能造成路线“挤出”——货流不消失,只是迁徙。近期香港与内地、澳门的跨境联合整治与情报共享,能提升筛查效率,但也会把风险推向其他港口与替代产区。
对品牌而言,诉讼、下架与“数字护照/RFID”虽在推进,但当仿品开始克隆验真附件,单点技术很难形成长期压制,必须叠加生产侧打击与渠道侧认证的“双保险”。
此次“热鞋行动”是一记必要但有限的针刺——它证明黑市组织化、专业化已进入“影子新品发布期”。下一步观察两件事:
其一,后续是否公布更上游的供货线索。
其二,品牌与展会方能否把“现场交易”纳入强制溯源与抽检清单。
做不到这两点,类似案件还会在别的口岸、以更隐蔽的形式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