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国鞋出口美国的五大问题
在美国20亿双鞋的年进口量中,80%产自。鞋在美国市场占据绝对优势,但出口贸易方式也存在诸多不足。
美国是一个巨大的鞋业市场。目前,美国的人口数量为2.9亿,鞋的消费量达20亿双,人均年消费量近7双。据乐观估计,到2008年,美国鞋类市场的销售额将达到455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0.2%。
与此同时,美国本土的鞋类产量仅4000万双/年,鞋类消费的98%是通过进口满足的。目前,美国从进口的鞋占其鞋类产品进口量的80%左右。在美国著名鞋类专卖店和综合性商厦所售鞋类中,60%~70%的鞋品为制造。此外,即使是一些美国的品牌鞋,如耐克等,也基本在国外加工。其中,就是其一大加工基地。在美国市场,鞋类的生产和销售是分开的,很多情况是设计、销售产品在美国,而生产在。可以说,鞋是最受美国消费者喜爱的产品,鞋业厂商到美国做鞋业生意大有可为。
尽管如此,鞋业在美国市场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1)市场战略不明确。绝大部分鞋厂是通过层层的中间贸易商获得的订单,而这些贸易商来自于美国本土、台湾(地区)、香港(地区)、韩国和大陆的外贸公司。在错综复杂的环节中,制造商的利润被不断盘剥。加之海外客户的要求过于严格,很多鞋企在海外销售中未能制定出明确的市场战略,使其产品在开发生产过程中无法体现出专业程度的精和深,往往被中间环节的贸易商牵着鼻子走,导致了买家精明于卖家的局面。
(2)主要占领低端市场。目前,鞋在美国市场的价位一般在10~30美元/双之间,有的甚至低于10美元/双。中高档鞋及自有品牌所占比例很小,出口产品多以贴牌方式进行,大都使用国外商标和品牌。这表明我国出口美国的鞋是以低材料成本、低人工成本、低能源成本为主。但其低能源成本在于我国对能耗的补贴,低人工成本在于低工资,低材料成本在于所生产的鞋比较简单。
(3)贸易形式落后。鞋尽管占美国进口鞋的比例很大,但其贸易形式主要是为品牌代加工,国内自创品牌出口的鞋类数量较少,国内制鞋企业只是替中间贸易商或品牌营运商打工,获得的仅是微薄的加工费。这种贸易形式使我国制鞋企业的开发能力得不到提升,国际贸易经验不足。从而对所代工的品牌和中间贸易商依存度更高,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4)生产与贸易脱节。制鞋企业一般把生产和贸易分开,所以经常出现供求脱节的情况。当国内不同的鞋厂日夜赶工生产形色各异的鞋子时,他们的买家已经聪明地了解到,这些鞋子该怎么买或卖给谁了。
(5)发展瓶颈多。市场品牌营运力不足、资金控管力弱、设计开发水平低成为我国制鞋企业的发展瓶颈。鞋要想把在美国市场的优势保持下去、真正在美国这个有着巨大诱惑的鞋类市场上做大做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 上一篇:GPS定位运动鞋诞生
- 下一篇:鞋履的流行文化具象与传承

- ABCKIDS新品丨知“篮”而上,开启球场荣耀时刻!
- 耐克发布为越野而生的全地形超级跑鞋ACG Ultrafly
- 安踏集团首次入选恒生ESG50指数
- FILA斐乐品牌:高端运动时尚驱动超预期增长
- 耐克发布全地形超级跑鞋
- 红蜻蜓kids小皮鞋一穿,站稳开学季C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