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国际化是中国鞋的最终出路
欧盟的反倾销大棒已经狠狠的瞄准鞋。2月23日,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表示,欧盟委员会建议从4月7日起对和越南产皮鞋征收为期半年的临时性反倾销税,在6个月时间内,对进口皮鞋的反倾销税将从4%逐渐过渡到19.4%,据悉,欧盟委员会将于3月9日将此协议提交给25个成员国投票表决。
尽管此举遭到商务部和大量鞋企的强烈反对,但为维护成员国鞋类制造商的利益,欧盟在这一问题上似乎仍在一意孤行。此间有观察人士指出,这一场贸易战如果恶化,对中欧贸易双方来说,可能会导致双输的局面。
应该引起欧盟方面注意的是,欧盟每年80%的制鞋设备都出口到,由于升级换代,鞋业每年都从欧洲进口大量的制鞋化工产品、皮革制品及配套材料,而在鞋产品出口欧盟市场之前,欧盟鞋业生产就已大量转移,其产业问题已经大量显现。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如果中欧的鞋业贸易受到影响,不仅直接损害到欧盟消费者的利益,而且欧洲的制鞋设备行业也因为鞋业的进口减少而面临萎缩,欧盟进口商的贸易成本也将大大增加。有数据表明,如果欧盟对来自亚洲的鞋征收20%的反倾销关税,那么欧盟市场上的鞋价将上涨5%。
可以预见的是,针对鞋,欧盟内部的各个相关行业和利益主体之间也会爆发激烈的争论,对鞋反倾销大棒的挥舞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欧盟自身的立场必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鞋企应该对最终的结果有着最坏的打算,有备方能无患。
对于广大鞋企而言,除了应该配合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应诉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别的策略,而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就是一个可行的思路,长期以来,鞋出口欧盟产品多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价格较低,而这恰恰容易成为遭到反倾销指控的一个原因,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的鞋企应该主动提高出口的档次和品牌附加值,打进高端市场,以出口金额而不是出口数量为目标,将以量取胜转变为以质取胜。
当然,这种理想的实现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当务之急是,欧盟的反倾销将会在短期内影响到鞋业生产能力的剧烈振荡,而这将会影响到400万人的就业和生计。皮革协会秘书长苏超英认为,若欧盟的反倾销税提高到20%左右,对鞋企的出口可能会造成重大影响。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鞋企应积极和欧洲买家沟通意见,及时转项,开辟多元化市场。据苏超英介绍,目前许多出口企业正在将主要市场由欧洲转向其他国家,更多企业已开始视国内市场为主攻目标。
业界有识之士认为,面对欧盟的反倾销,鞋企完全可以绕道他国,一方面虽然价格低廉被欧盟看做是倾销,但其他国家会认为是物美价廉;而另一方面,乌克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等东欧国家本身没有大的产鞋能力,他们必须通过进口来满足自身需求。据悉,尽管面临着开辟新市场所遇到的任何困难,还是有不少鞋企正在图谋这种突围路径。
然而,值得鞋企重视和深思的是,这种地理位置的转移难以改变鞋企在世界产业链条中的尴尬处境,惟有通过在整个世界市场范围内的品牌塑造和提升才能改变鞋企在国际市场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因此,只有品牌的国际化才是鞋企改变自身命运的战略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