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保鞋市场重演劣币驱逐良币
全国取得许可证的企业有1000多家,实际生产劳动防护用品的企业应该超过这个数。市场上卖的产品中,有很多是无证企业生产的假冒伪劣产品,其产品合格率低。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包括安全网、安全帽、防护鞋等,它的质量安全与劳动者生命息息相关。本期特别推出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专题,采访了不同地区和机构,事实表明,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市场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质量安全问题。
据了解,目前国家授权的全国劳动保护用品质检站有15个,其中有8个具有许可证检验权。值得一提的是,以之大,劳动力人口数以亿计,而对特种劳动防护用品检验的机构却没有均匀地分布在不同的经济区域内,这就决定了对全国范围内的劳动保护用品企业的质量监管力度严重不足。
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首先要来自于对于安全常识的了解,向公众传递安全意识,既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常识的普及培训,也需要大众传播媒体共同承担这份义务。
今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对多种劳动防护用品进行了专项抽查,并发布了质量检验报告。安全帽、防护鞋、安全带、安全网,这些在危险的职业环境中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用具,其合格与否,是如何被判定的?
日前,在国家劳动保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检验室进行一系列破坏性试验,安全帽、绝缘鞋、安全网、安全带等一组产品,被重锤击打、高空冲击、15000伏电流“折磨”,直至被摧毁、被破坏,其结果让记者惊讶不已。
拉出来遛完了不完全是马
工作人员操纵数控测试仪:5公斤钢锤,从1米高处自由落下,撞向安全帽,这种情况下人体头部可能受到超过1吨的冲击力,而通过安全帽的缓冲作用,人体头部受到的冲击力不能超过4900牛顿,这是人的头部和颈椎所能承受的最大冲击力,如果能够承受这份冲击,说明安全帽是“安全”的。专家说:“这就是为什么专业店里的安全帽要卖到几十元,而街边小店只用二三元。街头小店的帽子大多是用回收废旧塑料的再生料做的,强度不够,有的摔一下就裂,更不用说是承受冲击了。”
在检验中心的院子里,有一个高达数米、黄色钢结构体,是测试安全网性能的:一个100公斤重的沙包从10米高空自由落体,撞在安全网上,网破人必死,质量好坏一目了然;建筑工地常见的遮挡建筑体的竖网,在这里也有检验方法和标准尺度。
高空坠落是近年工伤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将安全带系在100公斤重的模拟人形上,固定悬挂好后,自由下落。在这个过程中,第一,带子要有一定强度,不能断,如果断了,人势必头朝下,必死无疑;第二,带子还要有一定弹性,有能量吸收,使人体受到的冲击力小于8330牛顿,否则,既使带子没断,人也会被拉伤。对于织带、绳、金属配件的强度都有严格要求,高空作业时,一个配件也不能断开。否则,会留下安全隐患。
据介绍,高压绝缘鞋本应该承受5000~2万伏的高电压以及4万次的耐折试验,专家回忆接触过的质量最差的鞋:“有的绝缘鞋一下就被电流击穿,对使用者的人身安全造成危险;有的鞋底一折就裂,说明鞋底含胶量太低,厂家偷工减料填入非胶的再生料。”
检验中心办公室的杨祥生主任在质检行业干了一辈子,即将退休,她感叹地说:“劳动保护用品检验的故事太多了,一时半会儿说不完。”
无证企业占据市场六七成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劳保用品就是肥皂、翻毛皮鞋、毛巾、手套、工作服,专家说:“这是认识上的误区,现代特种劳动防护用品是有具体所指的,在国际上被称为个体防护装备,其作用在各自名称上就一目了然:如,防冲击眼护具、防酸工作服、过滤式防毒面具、橡胶耐油手套、保护足趾安全鞋(靴)等等。”
据了解,我国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质量标准,是根据的人种特点及身体结构特别设计制定的,其保护措施的针对性强,在许多方面比当今国际标准要求还高,并且绝大部分都是强制性标准。问题是,生产企业能否严格遵守国家标准、按操作规程生产出合格产品。
据权威人士透露,今年8~10月,有关部门对北京地区七八十个使用单位的劳动保护用品进行的联合检查发现,包括安全帽、鞋、安全带等一百三四十组样品的抽查中,总合格率不及50%。
市场经济驱利而动,只要有需求,就有生产和销售。有的生产企业反映,假设一顶安全帽的成本是二十元,可使用企业找来,就要买10元一顶的安全帽,逼着生产企业偷工减料,安全性势必大打折扣。好东西成本价格在那儿,往往竞争不过劣质产品,导致好企业生产不足,重演劣币驱逐良币。
国家劳动保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每年要检验国家规定的几十种一千多个批次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质量,而国家对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实行生产许可证以及安全标识管理制度。根据多年经验,检验室主任陈倬为估计:“全国取得许可证的企业有1000多家,实际生产劳动防护用品的企业应该超过这个数,市场上卖的产品中有很多是无证企业生产的假冒伪劣产品,其产品合格率极低。”
按规定,许可证要定期年检,5年换证。专家说:“取得了合格证的企业,每年按规矩送检的产品合格率较高。”
据了解,特种劳动保护用品生产行业受保护力度不足的另一个原因,与它的产值在工业行业中仅占很少份额有关。另外,劳动保护用品生产外行看简单,内行看复杂,它的生产门坎低,工艺简单,有的产品只要有几十万元就可以建厂生产。比如安全带,只要有织带、缝纫机、金属件就可以拼接,要达到国家标准的强度和人体感受的舒适度与美感,其所含的技术和文化含量又很高。此外,我国对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基础研究滞后,导致国内生产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世界知名品牌已经瞄准了高档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巨大市场。
人人需要安全知识
国家对于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标准规范有着严格的强制标准,由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专业监管;当产品进入市场销售,由工商部门监管;其使用的规范与否,则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来管。由于生产、销售和使用归三个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的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专家指点,为了规范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按国家规定,使用单位招标购买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应先检查其生产许可证编号和质量安全标志以及近期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陈倬为说:“北京用户每年有二三百批主动送检。另外,一些规范的大企业也做的较好,如大庆油田每年招标都要把产品抽样送来检验。”
记者了解到,每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检验,均需交纳数百元的检测费,对于算计成本的企业尤其是像建筑工地的包工队,如果没有强制执法,很难说有出于保护生命的善意花钱检验劳动保护用品的合格与否。
此外,不规范的使用安全用品只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办公室杨祥生主任举例说,如鞋厂使用的胶水大多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如果在每个工作台安装强排风装置,将有毒气体迅速抽走,就可以解决问题。这种设备环保工艺要求高,排出的气体不能直接排放空气中,需要净化处理,有那个企业不算这笔账?大多数鞋厂采取给工人发口罩,但工人们不愿意戴,为什么呀?因为是不合格产品,戴着呼吸不畅还影响视野。
专家指出,使用特种劳动防护用品有严格的环境要求与时间限制,如防毒口罩就有8种,其针对使用环境各有差异。针对毒害气体的口罩是用炭材料过滤毒气,基本是8小时一换,过期就失效。一个口罩五六元钱,每个工人每个班都要更换,不受严格约束的企业谁会主动选择它?
据权威部门近年对大量建筑工地的抽查显示,工人们用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大多不合格,而企业主管人员使用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却极少有不合格的,这与其购买产品的价格、质量不同有直接的关系。
国家劳动保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常务副主任杨文芬呼吁:“伪劣产品之所以能够长驱直入,还是采购关把不严。提高安全意识的根本,还是自上而下,从国家主管部门到企业管理者都需要提高安全素质,尤其对于企业安全检查员的专业培训刻不容缓。大量的安检人员是外行,他们到工地只要看到工人戴了安全帽,使用了安全带就认为安全了。有生产企业反映,他们利用下班时间到使用企业搞培训,讲到深夜一点还有人听。这说明安全常识缺乏的同时,人们对于知识的了解也是非常渴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