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鞋业产业转移 双峰群鞋“起舞”
订单跑到哪里去了?去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让沿海地区众多的鞋企都进入了“寒冬”。而我省腹地的双峰县却陆续引进了兴昂国际、荣诚鞋业、圣丰鞋业等5家鼎鼎有名的制鞋企业,大有群鞋“起舞”之势。
春光明媚之时,记者来到双峰经济开发区,走进荣诚鞋业的生产车间,只见工人们正在繁忙有序地制作阿迪达斯鞋面。该厂总经理助理贺莉是双峰县印塘镇人,曾多年在沿海等地从事鞋业制作,回来工作的原因是,原厂没有订单,而家乡的新厂开张了。
像贺莉这样从沿海地区回乡务工的本地人不在少数,这都得益于双峰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结果。早在2007年,双峰经济开发区就根据园区发展的现状及长远发展趋势,依托双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确立了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战略,科学编制承接转移产业规划,主攻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鞋业。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承接转移产业的优惠政策,力求打造一个优越的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平台。
“巢好引来百鸟翔”。正在现场的双峰县委书记彭爱华告诉记者:“2007年底,双峰就引进了大型制鞋厂家兴昂国际鞋业,一期、二期生产线共吸纳农民工2500多人;随即又引进了晟丰鞋业,在园区征地200亩建设厂房,今年6月即可投产,可以吸纳农民工2000人。”
企业“安营扎寨”,亟需“招兵买马”。县里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宣传在家门口就业打工的好处,吸引了大批像贺莉一样的本县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保证了企业用工需求足额供应。有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又一大型知名制鞋企业荣诚鞋业落户园区,从达成意向到租用标准厂房到开工生产仅用了60天时间,吸纳返乡农民工1500多人。
转移产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8年11月,双峰县被省政府确定为首批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基地县。园区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使制鞋企业在园区纷纷落户,生根发芽;制鞋业的壮大,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了大量有技术的返乡农民工的目光。由于有充裕的劳动力作为保障,制鞋企业更加向园区集聚发展,园区承接鞋业产业知名度也越来越响,加快了向良性发展轨道迈进的步伐。
今日的双峰鞋业,风景这边独好。记者漫步开发区,这里一片热气腾腾景象,在金融危机中“别有洞天”。双峰县委常委、开发区党委书记阳雄绪介绍:“目前,兴昂三期准备上马。不久前阿迪达斯区总经理哈罗德和驻荣诚集团执行经理乔纳森来双峰经济开发区考察,决定再扩大投资规模,促使荣诚二期早日投产。3月5日,广东万邦鞋业有限公司到园区进行落户前期实地考察。广东另一大型制鞋企业宝成鞋业也向双峰经济开发区伸出了合作之手,争取转移落户园区。届时园区可以吸纳返乡农民工3万人,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知名制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