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成了大公司的市场营销部?
近日,有网友以“过分”为题发帖子讲述了杭州某学校发生的“奇事”:宝洁公司的市场化调查竟然赫然进入学校这个非赢利性机构。调查表要求学生保证在今后一周内与爸爸妈妈一起完成三项“家庭作业”,其中包括每天使用佳洁士牙膏及舒肤佳香皂,及剪下家中佳洁士和舒肤佳标志,贴在表格中。跟帖家长爆出几十家学校曾发过类似的调查问卷。
虽然调查表下方注明“非广告”,但这只能骗骗小学生,大人是绝不会相信商业目的如此明显的调查不是广告行为。问题是,这类广告宣传何以能在众多学校堂而皇之地开展,且神通广大到居然能用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诀窍在于,公司巧妙地迎合了教育部的健康教育计划,在1997年联合推出“佳洁士口腔健康教育计划”,并作为一项全国公益性学校口腔健康教育项目推广到全国各校。为了显示其公益性质,佳每年免费向学生赠送一批牙膏和牙刷。
这可是马克斯·韦伯发明的“意图伦理”在教育界的一次成功实践。韦伯认为:一个行为的伦理价值在于行动者的信念、意向的价值,它使行动者有理由拒绝对后果负责。从教育部以下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太迷信“意图伦理”了,轻易地就中了企业的道,乖乖地配合企业做起了产品推销员,并运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将一项说不清道不明的调查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让学生和家长成了产品的义务推销员,最终达到了推广产品的目的。至于有多少学生在这项所谓的公益事业中学到了口腔卫生知识,只有天晓得。
此前,我只知道在其他领域受“意图伦理”思维的支配干出过诸多荒唐事,如轰动一时的牙防组就是打着促进大众口腔健康、提高群众自我口腔保护水平的旗号大肆敛财的,再如山东威海将单位募捐成绩纳入绩效考核也是以救危济困的美好名义行损害公民权益之实的。而今这种情形居然蔓延到学校系统,并且一搞就是十多年,竟然习焉不察,足见事件背后暴露出来的性质远比事件本身更严重。
现在,杭州市教育局虽然已经发出整改通知,但此中教训不能不汲取,那就是要警惕受“意图伦理”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只要初衷、愿望、动机美好,手段、方式和结果是可以不计的。教育任何时候都要固守教书育人的本质,不能被外界各种动听的名义所引诱。
链接:西电卡门事件
去年7月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学生同意,配合工行为11000余名学生集体办理了“工商银行牡丹运动圆梦学生卡”。这是大公司“入侵”校园的又一个显明案例。而此事的后续更让人叹为观止。本来,12月17日,学校已向学生公开道歉,而校方宣传部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竟宣称要占领天涯等网上消息通道,并威胁扣下女记者,“要做一个轰动全国的事情!”
- 上一篇:扫雪寻路 PC厂商集体投奔网络营销
- 下一篇:2万多双爱心童鞋,一路向西 温暖进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