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业危机进行时 成都鞋企逆势开厂
订单怎么不见了?订单跑到哪里去了?金融危机让众多鞋企进入寒冬,在众多鞋企“吃不饱”的情况下,位于簇桥李家祠的成都依百兰鞋业有限责任公司却在厂门口竖起一面巨大的招聘广告,大量招聘熟练技术工人,与此印证的是,厂内4条女鞋生产线正加足马力生产;与此同时,依百兰位于温江的新厂也于昨日正式开工,一条新生产线正式投产。这家拥有1300多名员工的企业是如何在寒冬中让订单持续增长的?
寒冬中的鞋业
寒冬:鞋业危机进行时
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制鞋大国——带来全面冲击。去年,鞋类年产量超过100亿双,带动就业超过600万人,年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出口鞋82亿双,占全球鞋类贸易量的73%。今年1至9月,鞋出口数量减为62亿双,海外订单大幅减少,制鞋业也进入了二十多年高速发展后的“严冬”。
在经历了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下调等困难后,大的制鞋基地无不被卷入金融海啸之中。伴随着合俊事件以及紧随而来的韦旭事件,承担世界四分之一鞋类生产的广东东莞、惠州等地近1000家鞋厂及相关配套企业关门歇业。
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女鞋之都——成都的鞋企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成都上千家鞋企中,10%的鞋企举步维艰。女鞋之都产业运营中心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往年30%~50%的增速相比,今年成都女鞋出口额的增幅明显下降了许多。
市经委11月18日发出紧急通知,全面调查成都市工业企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要求各区(市)县工业管理部门在11月20日前将相关调查结果上报。这项调查将作为判断成都市工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的重要依据。据了解,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包括鞋业和高端食品。
“成都鞋企也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女鞋之都产业运营中心主任彭军说,由于国际市场变化,导致成都鞋业订单减少,全市412家规模以下鞋企出口订单锐减。“对于鞋企来说,订单是生存的命脉。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举步维艰的小鞋厂出现了无单可接的局面。”
依百兰的“奇迹”
订单:寒冬中的暖意
昨日,在武侯区簇桥簇马路二段6号依百兰厂门口,一大群女孩正在工厂门口看大幅的红色招聘海报。“由于依百兰公司位于温江区的新工厂将开工,特面向社会招聘下料员、业务跟单员、保安等……”在工厂内,生产车间4条流水线正开足马力,加班加点地赶工生产美国女鞋贸易商巨头之一、亚洲最大的皮鞋贸易商派诺蒙公司旗下的BANDOLINO品牌女鞋订单。“全球高档商场销售的NineWest(九西)品牌女鞋也是我们做的,成都王府井商场一双卖上千元。”依百兰董事长吴德庆说。
“除了派诺蒙,我们还接全球女鞋贸易商所纳隆、辉腾的订单。现在我们不是愁没有订单,愁的是订单太多,必须加班加点按期交货。”吴德庆对眼下的订单非常看好,“去年出口2000多万美元,今年预计增长率将达到15%。依百兰的设计产能是年产200万双,去年年产140万双,今年预计将完成近160万双,如果订单像目前这样正常的话,预计明年年产可以达到200万双。”
奇怪:寒冬哪来的订单
在鞋企大喊严冬中订单已杳无踪迹的今天,依百兰哪来这么多订单?难道金融危机对依百兰没有影响吗?
“影响肯定有,而且不算小。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主要集中在8~10月之间,当时订单下滑了20%~40%。然而从11月开始,大量订单反而找上门来了。”吴德庆说,“为什么订单来了?很简单,这些订单都是世界女鞋大贸易商在大量收缩沿海委托加工企业生产数量的背景下,从原来沿海企业订单中转移过来的。由于前段时期沿海鞋企大量关门,给我们腾出了大量的订单。说到底,这些订单是在‘东鞋西移’的大背景下,在金融危机对沿海鞋企影响的推动下,沿海制鞋产业正加速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内地承接产业转移正在加速的结果。”
疑问:订单为何找上门
很多鞋企并没有像依百兰这样的“好运气”,能够接到送上门来的订单。对于依百兰能在这场金融危机影响下仍然订单不断的原因,吴德庆道出了其中的玄机。“‘东鞋西移’是订单的转移,而不是工厂的转移。‘东鞋西移’中,女鞋大贸易商到成都来下单,其订单有女鞋数量、质量、交货期限的要求,这些要求只有现代化流水线鞋厂才能达到和满足。成都上千家鞋企,绝大多数是手工小厂,只有十多家鞋厂有女鞋生产流水线。而我们是成都地区流水线最多的鞋业企业,有5条现代化生产流水线,我们能达到和满足他们的条件。”
吴德庆说:“全靠升级换代奠定的基础!要完成国际女鞋大贸易商的订单,女鞋质量和生产规模必须要求流水线生产。八年前成都鞋业还是清一色的手工生产时,我们就上马了成都第一家女鞋生产流水线。目前能拿到订单,这归结于八年前生产模式的升级换代和三年前管理能力的升级换代,这是目前全行业都喊订单难求的情况下,订单反而主动找我们的根本原因。”依百兰的“秘诀”阵痛:为订单升级换代
“从十年前年产量只有几千双的手工作坊,到现在设计年产200万双的现代化流水线工厂,产业升级换代让我们经历了阵痛。”吴德庆记忆犹新。
“刚开始想得太简单,以为有设备就可以生产了,当时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我们交了很多学费。比如流水线生产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就会导致成品出错,从而出现亏损,曾经因为一个小小的材质标签贴错了,就赔了十多万元。此外还出现过海关文件不合格、不懂国际贸易等情况。这都是因为生产平台进行了升级换代,但是管理模式没有跟上。”吴德庆说。
在经历了四年的痛苦摸索后,2005年,吴德庆找到了核心战略合作伙伴——全球女鞋贸易商巨头派诺蒙。派诺蒙的到来,意味着订单的转移。派诺蒙手持全球多个国际品牌女鞋的订单。吴德庆回忆说,“派诺蒙公司的入驻,让依百兰的订单、工艺、技术、管理、国际贸易知识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
磨练:被对讲机呼来唤去
2004年,依百兰与派诺蒙确立合作伙伴关系后,派诺蒙全面参与了依百兰的生产管理。“当时,我和总经理各配了一部对讲机,方便派诺蒙派驻公司的现场代表用对讲机和我们联系。”吴德庆回忆说,“新买回来的设备不符合生产要求,必须换成意大利进口设备,我们咬紧牙关立即换……无论大事小事,只要客户代表用对讲机呼我们,我们随呼随到。”看到老板被客户代表呼来唤去,一些员工颇有微词,吴德庆则安抚他们说,“合理的要求是锻练,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练。”
在这样“苛刻”的管理模式下,两年内,依百兰有16名中层辞职,也有10名干部被炒鱿鱼。“内地鞋企要与国际接轨,需要进行脱胎换骨的变化。目前,依百兰中高层70%来自沿海鞋企,90%的技术骨干在沿海鞋企干过。”
报价:鞋厂请来精算师
订单来了,首先是对订单鞋子进行报价,然后再将报价报给顾客。如果报价高了,顾客不接受,订单就跑了;如果报价低了,鞋厂就没有利润。在绝大多数鞋厂都靠老板凭经验估算报价的情况下,依百兰破天荒请来了精算师核算报价。
“我们专门设立了报价部,请来了两名有着近20年专业资历的精算师。精算师主要对订单报价核算、采购核算以及生产核算。一双鞋只要往这两名精算师手上一放,他们就能凭肉眼较为精确地说出这双鞋的各类耗料,并大略报出耗料的价格来。但我们要求精算师对皮料的耗料核算精确到1英寸,同时耗料的报价误差缩小到10%以内。只有这样,才能既让客户把订单留下,我们又能在订单价格竞争中仍有利润,保持我们在订单竞争的定价话语权优势。”吴德庆说。
接单:锁定三个月汇率
“我们有一套三个月预计汇率报价的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在美元结算订单的情况下,因汇率变化而带来的风险。”吴德庆说。“从接单到最后结单,这个过程一般要三个月。从2006年起,下单时的汇率和三个月后结算时的汇率变化非常大,有一次由于汇率波动太大,我们出口一双鞋的利润凭空蒸发了2~3元人民币,这让原本就是以量取胜的我们顿时傻了眼。”吴德庆说,“刚开始我们向顾客提出要用三个月结单时的预计汇率报价时,由于大部分鞋企都还在以接单当月的汇率报价,因此,很多贸易商都不愿意接受我们的条件。双方沟通是否成功,主要是看在谈判中谁掌握着定价话语权。最后供货商终于接受了我们的条件。”
按时:装上国内首条PCP
“普通生产线需要等到当笔订单生产完成后清尾数时,才能算出要补多少货,而这时交货期快到了,或改用高成本空运的方式,或延误交货期,成本大增和订单违约,企业的利润和信誉都会受到影响。我们只有花大价钱上国内首条PCP快速生产线。”
“PCP快速生产线最大的好处就是解决了不能实时补货的难题。所有生产环节从头到尾进行联动,每个环节的生产流程都受到系统控制,每个环节的材料都会有编号,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及时发现,因此可以及时补货。”
机遇:东鞋西移送订单
“1997年至2002年,是成都鞋业‘搬迁放量’阶段。鞋业从传统集中地的浆洗街一带开始向外搬迁,金花、簇桥和双楠成为新的鞋业聚集区,鞋厂从小作坊向作坊式工厂转变。2002年至2006年是‘集约发展’阶段,武侯鞋业的集群能力迅速提高,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至今,是成都鞋业‘升级换代’阶段。”
“‘东鞋西移’是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鞋业并不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才受到影响的。从四年前‘东鞋西移’开始,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就受到了冲击,作为拥有西部最完善的鞋业配套体系,有充沛劳动力资源的成都,在危机中迎来了机会。以前成都鞋企的订单通过沿海鞋企周转一番后到成都,如今国外采购商为了降低成本,更愿意直接到优势更加明显的成都来下单。这对危机中的成都鞋企是个机遇。”吴德庆说。
记者手记
寒冬中抓住转移的机遇
“东鞋西移”,哪里只是“鞋”的转移,分明就是订单的转移,机遇的转移,技术的转移,财富的转移!
金融危机对制鞋行业的影响之一,就是加速“东鞋西移”的浪潮。这也加快带来了成都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没有依百兰这样的例子,成都人也许很难想到在大地震之后、在金融海啸之下,成都还有鞋企的订单会应接不暇,赚得盆满钵满。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成都鞋企的现状是“冰火两重天”。有人形容,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成都的鞋业是“有的撑死,有的饿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格局呢?我们似乎从依百兰那里找到了答案:八年前,当别人还在热火朝天地手工产鞋的时候,依百兰迈出了现代化流水线改造的艰难步伐;四年前,当别人还在磨破头皮搞内销的时候,依百兰却付出沉重代价开始了与国际一流客商的合作;两年前,当别人还在把商品乐此不疲地运往莫斯科的时候,依百兰却将目光投向了欧美市场……别人看到的是眼前利益,依百兰注重的是长远发展,胜败岂无凭?
在金融危机大洗牌的浪潮中,优胜劣汰成为了必然。“东鞋西移”的大趋势为成都的鞋业带来了机遇。成都有着优厚的劳动力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正当时!但是前提是拥有满足现代化生产的软硬条件。这样看来,当前也成为了企业升级换代的最佳时机和最关键时期。
企业要做的不是慨叹金融危机给自己带来了多少困难,而是要抓住这个大洗牌的时机,尽一切努力进行升级换代。大浪淘沙始见金,这是客观的市场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