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鞋企获得奥运订单的背后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为奥运生产产品也不是企业的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它们平时注重研发、品牌和市场营销,才能在奥运制造中占有一席之地,关注奥运制造背后的信息,更能为其他企业提供经验。尤其是在东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它们的经验也许能为众多困扰在迷雾中的企业指点迷津。
小厂的华丽转身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双鱼集团亦是如此。
“其实早在多年前,我们公司和其它许多工厂一样,也是个来料加工的小厂。”谈起成功的秘诀,东莞市双鱼体育用品厂厂长叶志棠有太多的感慨。他告诉记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大多数工厂对品牌认识不够,大多数都是接单做贴牌的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双鱼集团的前身就是这众多工厂的代表之一。
据他介绍,之前公司生产的产品80%都是出口,而且主要是贴牌产品。虽然产品质量很过硬,在业内得到不少客户的认可,但是由于很少有自己的品牌,所以消费者对该公司的认识不够。公司高层意识到,只有转型才能更好地将公司发展壮大。
琪胜鞋业董事长尹积琪告诉记者,这次在北京奥运开幕式上,看着的奥运健儿们穿着我们生产的鞋子走进鸟巢、走向全世界,这是我们琪胜的骄傲。获得“奥运皮鞋”的制造权,既是公司实力的体现,也是公司设计、业务、生产各项能力的综合反映。
事实上,位于厚街三屯村的琪胜鞋业能够获得这样的制造机遇也是长期积累而成。董事长尹积琪告诉记者,他1988年开始做鞋,当时这个行业的门槛低、利润高。刚开始琪胜鞋业还只是厚街村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厂,承接的都是别人工厂发包下来的订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开始自己接海外订单,成为东莞厚街诸多加工贸易制鞋厂中的一员。
然而从2004年开始,琪胜鞋业开始转型,把目标瞄准国内高档男鞋市场,把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来。事实上,当时的鞋子加工环境还很不错。尹积琪说:“主要是国外市场太成熟了,关系也是根深蒂固,尽管合作了多年,我们也只能做生意不能做朋友。再者就是加工的利润太薄了。”
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琪胜鞋业开始逐渐放松加工贸易这块,一边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一边调查了解国内市场,布局国内销售网络。
坎坷艰辛的转型之路
转型的路子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双鱼体育用品厂一方面研发自有产品,一方面大力宣传。从1979年开始,它生产的双鱼牌乒乓球就被国际乒联批准为国际比赛用球,之后其不断获得殊荣。为了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和企业的经济实力,该厂还投资兴建了目前世界最大的乒乓器材生产基地,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球台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低成本扩张,推动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
叶志棠表示,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司取得了成功。但是未来的路还很长,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双鱼集团会继续努力,拓展国外市场,赶超国际名牌。
而铁下心来做品牌的琪胜鞋业更是不惜成本学技术。“自己搞研发难度很大。从2004年到现在,我们一直在交学费。”尹积琪说的“交学费”就是研发环节。据其介绍,琪胜鞋业的技术、原材料和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为了学到意大利皮鞋制造的优秀技术,公司通过发包给意大利工厂进行加工,然后通过这种合作关系去学习国外工厂的先进技术和设计理念。“这当中我们付出了很多。”
为此尹积琪也总结出了一条规律,如果自己真的想做精品,就必须丧失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要舍得投入。为此,他很坦白地告诉记者:“在开源节流中,我只能更多地选择开源。”
琪胜鞋业在国内销售的“迪宝”男鞋零售单价平均卖到了1000元/双,属于绝对的一线价格。对于这类高端男鞋市场,尹积琪在“开源”上面也是做足功夫,从国内鞋子销售的产品特点、服务、促销策略、渠道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着手调研,并且专门针对国内市场同档次的企业进行学习研究。也就是从2004年开始,琪胜鞋业开始向全国各一级市场撒网,目前已经在全国1/3以上的省会及一级城市开设专卖店。
将设计视作生命
炜光礼品厂一直以来都很注重设计和研发能力,这种习惯来自于设计师出身的老板。公司的设计总监刘志祥来自台湾,他给炜光礼品厂的设计团队带来了台湾的设计理念。在这里大家经常会吸收流行资讯,并产生创意。
刘志祥说,新产品面世时消费者起初会很感兴趣,但是如果产品容易被模仿,那么相同的东西就会迅速增加,于是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企业只有提升研发能力,设计出别人模仿不了的产品,才能保持领先地位,这是炜光礼品厂的制胜法宝。
尽管它的历史不过18年,却已经与国际市场打拼了16年。在1994年的足球杯、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特许商品中,经常能见到“炜光制造”的身影。 而奥运家具设计、圣木威家具公司负责人兼总设计师尚暾也表示,奥运前,企业就在全国各地组织了一系列的奥运加油站活动,推动了国内销售。经过这次奥运,企业环保、质量、工艺方面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相信对企业以后的销售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他认为,广东作为全国传统家具的制造基地,家具制造不仅是一个巨大的产业,也是一个设计、创新的产业,现在全国都在鼓励创新型产业。“除了IT业等是设计、创新产业外,家具业其实也是一个设计、创新型的产业,也需要扶持发展。”尚暾说,“在广州美院等地方,我多次提出‘设计兴国’这个说法,比如意大利是世界家具设计的王国。良好的设计,是基于对技术、市场、潮流等因素的把握。设计需要肥沃的土壤,无论是在德国、日本、意大利,他们的设计创新成果都是依赖大量的设计人才和后续培养。所以我也希望政府应该重视家具设计人才的输出和培养。”
自主知识产权的魅力
东莞中德风电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文琪无不骄傲地表示,经过公司几年努力研制出的小型风力发电机,就是利用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将风能和太阳能两个发电系统在一个装置内互为补充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具备了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的双重优点,从而解决了单纯利用太阳能的高成本问题。
成功秘诀不仅仅于此。何文琪称,这一小型风力发电机之所以能被奥运基地选用,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因为公司这项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在小型风机发电的高转换率以及抵抗台风袭击的稳定性等技术难题实现了突破,同时,这种小风机无噪音、不消耗电,使用的是洁净可再生能源,是环保节能的高科技产品,真正体现了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这就是中德公司开展技术创新的结果。
其实,东莞中德风电能源有限公司今年1月才在莞注册成立,其生产线是今年3月才从上海迁入的,但其在全国来说,是最具规模的专业生产小型风力发电系统设备的中外合资企业。据何文琪介绍,该公司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已达20%,今年的产值预计可达8000万元。说起来麻涌投资的原因,公司总经理何文琪说,东莞已成为国内机电产业的制造中心城市,而珠三角的机电配套产业也已成熟,这对于中德公司减少物流运输费用、降低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无独有偶,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已多年入选中央国家机关采购协议供货商,在国家政府机关及国家级的一些重点建设项目上取得了选型入围资格,这也是此次产品中标奥运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有这一方面的优势,但像奥运这样的重大项目,项目组对供应商的选择还是极为谨慎的,从公司实力、技术水平、产品应用成功案例、解决方案的完整及可靠性、服务专业快捷等方便都要逐一进行考察评估。
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技术支持总监张安城说,项目选型后期,项目组又组织了专家对易事特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易事特现拥有东莞松山湖、东莞塘厦、江苏扬州三个大型电源产品制造基地,建有广东东莞、深圳两个电源技术研发中心、一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内UPS电源行业唯一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产品成功案例方面,易事特是“神州”系列飞船、嫦娥号探月卫星、青藏铁路、十运会等国家级重点项目电源供应商,其中应急电源方面有重庆亚太市长峰会、广州白云机场、佛山体育馆、广州大学城等上百个重点项目的成功案例。
易事特的公司实力、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及重点项目经验得到考察专家的一致肯定,最终易事特凭借优质的产品、及时便捷的服务、良好的性价比在众多的国内外电源供应商中脱颖而出,成为奥运场馆消防应急供电系统的首选供应商,一共中标36套。
这不是偶然的机会,易事特已经经历了近20年发展和经验积累,始终专注于电源产品的研发和电源技术推动工作。根据CCID权威统计机构2008年发布的数据显示:“EAST易事特”品牌和产品市场占有率连续4年位列国内UPS电源品牌第一名,位列全球品牌第6名。易事特已经通过自主创新实现品牌、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升,并与世界品牌同台竞争。产品性能一样,价格不一样,这就是性价比,易事特在这方面较国外厂商有着绝对的优势。
【专家访谈】
广东社科院研究员丁力:
要继续在品牌、科研、国际渠道下功夫
就奥运赛场上的“东莞制造”话题,记者采访了广东社科院研究员丁力。丁力表示,要盘活奥运财富,奥运合作企业要多在打造品牌上系统地下功夫;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还需要提高科研实力和完善国际销售渠道。
记者:东莞有10多个企业成为奥运产品供应商,生产了鞋子、徽章、乒乓球、消防电源系统等奥运产品,这些企业凭借什么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获得珍贵的奥运订单呢?他们在产品研发设计、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丁力:“东莞制造”能够在奥运赛场上闪亮登场,原因还是在东莞的传统优势:成本低,技术相对先进。一直以来,东莞企业不断地引进、消化、吸收国际上较先进的生产线,技术在国内居于前沿的地位。近年来,出口受阻,政府开始倡导内销,问题是怎么样来打开国内市场,奥运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记者:北京奥运对于合作企业究竟有多大的商业价值呢?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之中,为了更好地盘活奥运财富,奥运合作企业应该怎么做呢?
丁力:奥运是一种无形资产,把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需要一个过程。奥运合作企业要盘活奥运财富,要多在品牌上下功夫。投资奥运,总体而言,钱是不会白花的,需要企业多动脑子,设计出一套涵盖产品定位、渠道建设、广告推广、产品卖点等方面的整套措施,持续地实施打造品牌的系统工程。可以说,这是一门艺术。
能够参与到奥运之中的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实力一般是比较强的,可以通过奥运把品牌亮出来,但是要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的话,还需要在提高科研实力和建设国际销售渠道上好好地做功课,不是说有了奥运就一劳永逸了。
记者:奥运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契机,日本、韩国就通过奥运会有力地提升了民族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制造”在产业链中一直以来处于低端水平,尤其是“东莞制造”大多是贴牌生产,没有自主品牌。那么北京奥运对“东莞制造”、“制造”在科技研发、品牌推广、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可以起到什么样的推动作用呢?
丁力:在奥运赛场上,东莞的企业火了一把,参与到了全球盛事的运作之中,体验到其中的酸甜苦辣,这种经验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东莞制造”的推动作用肯定是有的,具体怎么样,还有待观察。
记者:2010年亚运会在广州举行,面对这个商机,东莞的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应该怎么做呢?
丁力:亚运会影响力集中在亚洲,比奥运会范围要小。但是东莞的对外贸易有相当一部分比例在亚洲,相比奥运会,对东莞来说,或许更具商业价值。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各方,可以抓住天赐良机再次亮剑,发动强烈的宣传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