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留存困惑 珠三角鞋企现隐忧
困惑
据了解,源于东莞制鞋业的“关门”风波,远不仅限于鞋厂,其他相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服装加工、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等,也或多或少受到波及,倒闭、停产、转型的不在少数。深圳、广州、中山、佛山等珠三角多个经济发达地区,也都呈现出同样的状况。
实际上,对于这些面临搬迁的企业而言,去留的选择显然还很困惑:一方面是政策调整、成本增加带来企业利润的锐减环境,使企业生存环境日益艰难;一方面是早已成为习惯的渠道、人事关系以及对事业发展基地的留恋。另外,有没能力说搬就搬以及出路等都成为这些企业的难言之隐。
临近传统而盛大的2008年春节,东莞数千家鞋厂竞相倒闭,万家港企面临远迁他地。在引发公众视野对珠三角加工制造业困境关注的同时,企业集体大迁徙的现象无疑也成为珠三角严冬最大的历史景观。
有经济研究专家分析认为,这是一次必然的产业迁移现象。一部分不再适应珠三角经济水平、产业政策的企业,以及一部分无法消化高成本企业的倒闭或迁移,只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需要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采取什么措施留住想外迁的高端企业以及如何避免交接期的“空心化”都值得关注和深思。
企业去留存困惑
据了解,源于东莞制鞋业的“关门”风波,远不仅限于鞋厂,其他相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服装加工、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等,也或多或少受到波及,倒闭、停产、转型的不在少数。深圳、广州、中山、佛山等珠三角多个经济发达地区,也都呈现出同样的状况。
实际上,对于这些面临搬迁的企业而言,去留的选择显然还很困惑:一方面是政策调整、成本增加带来企业利润的锐减环境,使企业生存环境日益艰难;一方面是早已成为习惯的渠道、人事关系以及对事业发展基地的留恋。另外,有没能力说搬就搬以及出路等都成为这些企业的难言之隐。
常平一台商就感叹,许多中小台商没能力说搬就搬,面对走与留的抉择很是困惑。本想来东莞淘金,结果如今就像历史重演。过去因为台湾工资高涨来大陆,现在成本增加,又要往内陆西移。而一些“先入为主”积累了原始资本的大型台企,则相对占据了主动,他们更愿意把在东莞以外设厂行动称做“布局”。已经搬离东莞的一位杨姓台商说,在内陆城市,包括环保、土地、税务优惠,还有劳动合同法,都不是问题。
尽管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一些大型台企对是否迁离东莞,还是相当慎重。早在1991年,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会长、巧集集团总裁张汉文,就看中了东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当地政府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到此开办了富华鞋业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发展,现在的富华已经成为拥有7条生产线、2000名员工,月产量15万双鞋的大厂。
张汉文是坚定的东莞支持者。他称,自己绝对舍不得搬离东莞。为此,他选择在传统的制鞋行业中寻求突破。“富华生产的电工工作鞋绝缘性能一流;野战鞋非常结实,连钉子都穿不透,而且非常轻便。这些都是应用新技术的成果,”张汉文说。
珠三角产业现隐忧
曾一度创造繁荣辉煌的珠江流域经济一直备受社会关注,珠三角毗邻港澳,境内铁路、公路、水路交通非常方便。全区有华侨250多万人,港澳同胞278万人,这些独特的优势为吸收外来信息、技术、资金、设备等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凭借“珠江模式”,珠三角演绎了产业的发展奇迹。日前,有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广东GDP增速均继续成为前四强之一,三大产业中的第二产业总量仍然是广东(13430.62亿元)排第一,第三产业广东保持了总量优势,以10966.57亿元居首。
然而,在粗放式发展使珠三角经济持续走强的同时,产业发展隐忧也相继出现。“粗放型基础上形成的增长速度放缓、后劲减弱,表明广东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广东省社科院的一份报告表示了对产业发展的担忧。
一是珠三角占很大比重的加工贸易业身处内忧外患的境地。入世与国内政策壁垒消失、本土化水平不高及同内地省份经济的不断发展相比,珠三角劳动力、土地、水、电等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发展加工贸易的优势逐渐减弱。与此同时,加上全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加快形成,为广东加工贸易发展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广东目前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向和区域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受外企自身发展战略和目标的直接影响与制约。二是珠三角经济外源性程度很高,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比较大。如亚洲金融危机、美国“9·11”事件等对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影响不能低估。三是大量的在加工制造末端的民营企业拥挤在一个狭小的行业中,在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就进入了恶性的循环之中。反映出本地企业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优势不足,不利于促进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和本地民营经济的壮大,也不利于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实现更大的增值。
而作为本土企业而言,广东绝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都没有形成基本的品牌意识,一方面造成整体竞争力与行业实力壁垒不够,另一方面容易直接导致在外资面前全线瓦解的局面。而在管理方面的严重问题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日趋尖锐。此外,社会人才意识淡漠,出现严重的高级人才流失现象。这些都成为掣肘珠三角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忧外患。
作为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优化、企业大批出走所带来的“产业空心化”反思,势必再次让人担忧。与中山毗邻、全国闻名的“家电之都”佛山顺德就面临“产业空心化”之忧。最近几年,美的、格兰仕、万和等知名品牌都将部分产能迁移到了中山等地,虽然“家电之都”的地位在国内尚难动摇,但大企业外迁、影响力限于地域性等问题还是有人担忧。
广东竞争力再造
与企业去留的冲动和对产业隐忧的关注相比,政府在实施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显得理性得多。在广东省宣布追求产业升级之后,各项产业转移举措也随之启动。包括建设产业转移园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配套等。
去年3月,广东省政府就制定出台了《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正式拉开了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序幕。
去年11月,珠三角地区与山区暨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上,15个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应运而生。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立为珠三角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同时为山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据测算,15个产业转移工业园按规划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形成年产值1780亿元的经济规模,年可实现利税128亿元。
而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广东也正在进行。中海油和壳牌各占一半股份的石化基地已在大亚湾落成。已经获得成功的本田广州汽车制造厂,又马不停蹄地建造了第二个供出口的工厂。转型若能成功,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广东工厂将不再依赖国外和其他地区提供塑料、钢铁和其他原材料,更重要的是,将改变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珠三角制造业再次焕发生机。
- 上一篇:珠三角鞋企无奈抉择还是凤凰涅槃?
- 下一篇:一年吸金330亿,低调跑鞋卖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