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集团进入市场30年成就辉煌
人民网青岛12月8日电 (宋学春 乔丕亮) 记者从12月7日双星集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从1977年双星集团低成本扩张开始,双星集团主动进入市场已满30年。双星带头人总裁汪海,以第一代优秀企业家的超人胆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带领双星人创造了企业30年改革进市场的辉煌成就。
目前,双星拥有鞋类、轮胎、服装、机械、热电五大支柱产业、八大行业,横跨17个领域,拥有6万名员工,直接或间接养活了几十万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资产总额从80年代初不足1000万元,增长到60亿元;出口创汇从175万美元增长到2亿美元;二十年间累计上缴利税30多亿元,相当于在没有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的情况下,向国家上缴了300多个当年的橡胶九厂;销售收入从3000万元增长到100亿元。
据了解,双星是制鞋历史最早的国有企业;是制鞋业向轮胎业快速转型的企业;是制造加工业最早创出名牌的企业。双星的成功依托于改革开放的大的时代背景,是改革开放最早的企业,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同时它又必然具有自己独特的成功因素。双星背负着老国企的所有包袱,探索走过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全过程,实现了民族工业创造名牌的历史突破。
在发展过程中,双星继承传统优秀的、借鉴外部先进的经验,创造出自己特色的企业管理原则,形成了双星独特的九大系列、3000多条理念的企业文化体系,以及双星九九管理法、双星“ABW论”等,提出了新时代的“三民观”、市场经济的“矛盾论”和市场经济“红又专”的观点,创造了特色的自己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
双星提出了“创出名牌就是最好的爱国”“名牌是市场经济的原子弹”、“爱国、爱企、先爱岗”的名牌理论,确立了名牌是企业政治工作的目标和纲,凝聚了人心。汪海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呼吁“创人自己的名牌”。双星经过创名牌的初级阶段、发展阶段,进入名牌发展的高级阶段。
双星率先下海进市场,树立了“市场是企业的最高领导”、“市场是检验企业一切工作的标准”的市场意识。在1984年就以企业名义召开新闻发布会和新产品定货会,进入了市场。自己进大商场、进批发市场、设立自己的驻外经营公司,实施连锁经营,最早建立了5000多家连锁店的经营网络。最早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二产转三产,实现了横跨17个行业的多元化发展。
1977年,双星组织青年下乡扩散老产品,超前低成本扩张,短时间内就在山东省内建了13个联营分厂,经历了“出城、上山、下乡”三部曲,缔造了大双星。
双星革了计划经济旧体制、旧机制的命,砸掉了“旧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和“新三铁”(铁锁链、铁栏杆、铁关系),创造了6万人的大集团管理人员只有40多人、生产车间没有车间主任的新体制。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双星开始招用农民工,提出了“双星没有农民工”。
双星提出了“干出最好的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质量新理念,实行将道德观念和产品质量相结合的诚信管理新模式,树立了“人人都是检查员”、“奖下罚上”、“人品就是产品”的质量管理目标,创造了双星机械制造180多米的V法造型线最小误差不超过0.15毫米;鲁中公司流水线全部取消质量检查员的新奇迹。
双星提出了“设备是不说话的战友和伙伴”的理念,实现了不说话的生产力和说话的生产力“两力”的最佳结合,突破了原来设备停产修、过年修、外包修、坏了再修的老方法,实现了 “外国人敢造,双星人敢改”,创造了60年的老设备10个月不用修的新奇迹;创造了2000多米、落差最高16米的零距离悬浮线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安装的新奇迹。
双星创造了数字跟踪卡,创造了资金切块、“一单一算、一天一算、分段核算、当天出成本”的资金管理新奇迹,创造了原来一条流水线需要200万元资金现在只用20万元就能运转的资金使用效率新记录。第一条高档鞋流水线和第一双高档运动鞋诞生在双星集团;创建了全国鞋业唯一的国家级技术中心;成就了全国鞋业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免验企业;形成了专业运动鞋产品的系列化;实现了轮胎业从粗放型到品质化的快速转变;完成了双星机械从“傻、大、黑、粗”通用设备向“高、精、尖、细”高档非标产品的转变,第一个在国内自主研发成功高端铸造机械设备--大型V法造型线。
双星提出了“今天不创新,明天就落后,明天不创新,后天就淘汰”、“岗位是市场、竞争在机台、人人都创新”的理论,创造了“打商战中创新的人民战争”的竞争模式,激发了员工的创新潜能,仅2007年就实现全员创新近4000项,创造效益2亿多元。
双星集团确立了向综合性制造加工业特大集团迈进的战略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