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华商寻找5大出路 浙江商人共建经贸合作区
本月1日起,俄罗斯禁止外国人在露天市场从事零售经营的法律正式生效,严重冲击当地的数万华商,各大市场纷纷上演“制造”大甩卖。有华商感叹,以前“赚钱轻松”,现今却变成“委曲求钱”。他们不少选择回国,另谋发展;也有的“坚守阵地”,寻觅转机。香港记者深入走访俄国多个华商聚集地,记录他们的辛酸和感触,探寻华商未来的发展与出路。
拼搏五年 沿同一路线回国
4月1日,西方传统的“愚人节”,来自黑龙江海林市的华商小徐和妻子却被命运无情的捉弄。因为,5年前的这一天,他们从黑龙江省的边境口岸绥芬河市,辗转来到俄罗斯的海参崴,开始在这里打拚。如今他们又在同一天,同一路线返回了。
在回国之前,他们一直在抛售服装,基本上是过去一半的价格,甚至二三折就出手。因为从1日起,外国人就不能在市场上从事零售了。即使这样,他最后还剩了2万人民币的货物,都寄存在老乡的固定商场里,如果能卖掉最好,处理不掉也没办法。
20万华商 大半回国
临行前,小徐对记者说“不回来了”,“在俄罗斯拚命赚钱的日子结束了!”从话中可以感受到,他的不舍中带着一丝解脱。
据海参崴华人商会副会长、《东方桥报》主编薛会林介绍,在俄远东地区的人有20多万人,大约有一半是从事零售业,禁令的实施,将迫使大部分华商只有选择回国这条路。这也无奈地宣布,他们在俄罗斯轻松赚钱的日子也许一去不复返了。
灰色清关 挥手道别
据了解,在海参崴露天市场一个集装箱摊位,一年的收入保守也能达到二、三十万人民币,这与国内相比,收入是相当丰厚了。这主要是因为过去俄罗斯食品、轻工等产品相对短缺形成的利润空间。同时,也是因为许多华商到这里从事零售经营,往往只花3,000来元,办个商务签或旅游签就入境了。而走正规手续,并最终可以获得劳动大卡,则需要12,000元;进货也往往通过发包公司,也就是所说的“灰色清关”,这样将省下大量通关费用,节约大量“成本”。
而禁令实施之后,即使留下来继续经营,由于通关进货渠道开始严格管理,利润空间也将被大大压缩,像过去那样轻松赚钱也是不可能的了。
治安欠佳 “委曲求钱”
如果想继续在俄罗斯从事零售经营,有效的出路就是雇佣俄罗斯人,但一个月的费用约合4,500元人民币,这对在这里从事零售经营的绝大多数华商来说,是承受不起的。
“在俄罗斯做买卖也很不容易,治安不佳,还要常忍着警察的骚扰,是真正的‘委曲求钱’,大伙所以愿意在俄罗斯做生意,就是看重这里的钱比较好赚,受些委屈也就不在乎了。”经营餐饮的华商老邹如是说。
曾在海参崴经营玩具的孙女士在新政实施后选择回国。她说,边境口岸绥芬河市曾向这些回国的华商发出召唤,希望他们到当地的互市贸易区发展。最近她也一直在考察,希望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地方继续她的玩具生意。
来自黑龙江省五常市的张东煜,在海参崴的露天大市场经营鞋帽已好几年了,现在他在俄希望商场花30多万人民币购买了一个摊位。但是面对在俄经营的环境变化,他说,如果没有这个固定商场,他也回国了。
经营窗帘的小赵,从实施禁令开始,就在俄罗斯的家中呆着,等待这里是否也能像莫斯科那样,最终取消禁令。他说,雇不起俄罗斯人,但还想继续在俄做生意,只能等等看了。
在海参崴与他人一起经营希望商场的刘德胜,现在先由这里的人雇用俄罗斯人,再由商场与这个俄罗斯人签订合同。同时,尽全力申请劳动配额,他感觉俄罗斯人在这方面应该会留有余地。
在俄华商主动突围
除了回国转型和留在俄罗斯静待其变外,在俄罗斯的华商另有三条突围之路:
浙江商人共建经合区
温州康奈集团董事长郑秀康在乌苏里斯克建经济合作区。把原来出口到俄罗斯的成品,以半成品运来,在当地加工,摇身一变,即可以标俄罗斯制造,这样,禁售令对他的产品就失效了。且半成品的运输,比成品运输可以减少不小成本。据悉,经济贸易合作区总投资额20亿元人民币,计划引进各类企业60家。
乌苏里斯克,距东宁口岸仅53公里,距海参崴100公里,交通便利,火车直达绥芬河市。专家指出,贸易区的功能将不仅仅在于可避开「禁令」,对于减少无序出口、规避贸易摩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最明显的是,在乌苏里斯克设厂,能绕过高额反倾销关税,进入远东地区的其它市场。据了解06年10月,欧盟实施16.5%的高额关税已降低很多温州制鞋企业的利润。但如果从俄罗斯设厂造鞋出口到欧盟,将有效规避因反倾销造成的巨大损失。
温州商人进军意大利零售业
在意大利批发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发展空间已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意大利华商开始向零售行业进军,把的优质服装、鞋类产品推向意大利零售市场。
近日,温州商人徐家驹在意大利的第二家经营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左右的「新时代商场」在意海滨城市佩斯卡拉市附近正式开业。开业庆典上,该市市长詹尼.迪里托表示,欢迎华商来这里经商,希望他们能和当地人一起共同发展,共同创造财富。
华商应学会利益分享
海参崴大市场在华商离去后,大多数集装箱摊位都已关闭,使得整个市场变得异常的萧条。
对于远东地区的情况,海参崴华人商会副会长、《东方桥报》主编薛会林分析说,他认为,这里总的形势不可能再有反复,更不会像莫斯科那样取消禁令。因为现在这里百姓的反映不大,而且这里与俄首都莫斯科也有很大不同。
薛会林分析说,因为俄人感觉商品的大量进入俄市场,对俄罗斯工业生产造成了冲击。大量移民在俄各地市场批发零售商品,带动各类商品源源不断进入俄罗斯市场,冲击了俄罗斯的商品生产企业,也使俄政府面临来自本国企业界的巨大压力。加之,俄方认为目前在俄罗斯境内的移民,大多来自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农村,文化层次不高,无法融入俄罗斯社会。
基于此,俄罗斯不可能再容忍遍布俄罗斯各地市场上经营商品批发零售的华人移民,尤其是他们赚到钱之后,都汇回了国内,对俄当地的经济发展没有起到拉动作用。所以俄政府只能采取措施限制其经营活动,并驱逐出各地市场。因此,如何将利益与本地商人分享,是华商需直面的普遍难题。
有分析表明,俄罗斯将要实施的大规模振兴远东经济的投资活动,将对外国劳动力形成巨大需求。但可以肯定,下一波劳动力进入俄罗斯的途径和条件,以及劳力将进入的经济建设领域,都将受到俄罗斯政府有关机构的严格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