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里走出亿万“鞋王”
从1990年到2007年,汤军用17年的奋斗换来了这些荣耀和数亿元财产。在这些成就面前,人们很难想象,他曾经只是一所中专学校的一名教师。
老师下海
市场里摆地摊
汤军原是沈阳皮革中专的一名数学老师,每月50多元的收入算不上富裕,但足够维持生活。在当时计划经济时代,教师是个让人羡慕的职业。可在汤军看来,生活过得有些平淡。“我这辈子就站在讲台上,过着平常人的生活吗?”汤军不止一次地问自己。
上世纪80年代末,汤军按捺不住自己,打算弃“师”从“商”。当他把下海的想法告诉家人时,招来一片反对声。可即便如此,他依然坚定着自己的信念。“那时我才三十出头,正是创业的时候,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就这样,1990年,汤军辞去了教师的工作。
现实是残酷的,当汤军走进“海”里才发现,情况和自己设想的完全不一样。他和很多人一样,在市场里摆地摊、卖肉,其中的辛酸只有自己明白。“我也想到过退缩,但虚荣心告诉我,如果我回头了,会有很多人戳我的脊梁骨。为了‘面子’,我也要挺下去。”汤军说,就是靠着这股劲儿,他才在最艰难的时候挺了过来。
五年的时间里,每月近千元的收入让汤军的腰包逐渐鼓起来。这给他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于是,他又开始规划自己的下一步。
夏天挨家给业户送绿豆汤
“我一直把业户当做我的朋友。”汤军说,只有协调好这种关系,才能让二者的利益最大化。
汤军经常利用商场里的广播向业户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促使其合法经营;同时,他还办了宣传册,免费发放给业户,还派专人为业户办理各种经营手续。
鞋城改造后,由于没有排风制冷设施,每到夏天商场里都酷热难耐。汤军想了个办法,每天挨家挨户送冰块,还熬了一大锅绿豆汤,让大家解暑。在营造文化氛围方面,汤军还想出了个高招,在大厅的中央安放了一架钢琴,每天雇人弹唱。
在别人看来,汤军的种种做法都很不合常规,“许多人跟我说,只要能把租金都收上来不就行了吗?还管那么多干什么?自己挣不了多少钱,还得往里搭钱。”可每次汤军都把这些“善意”抛到脑后。在他看来,一个没有人情味的商人,根本就不能获得成功。
在这种为商之道的指导下,2005年,汤军成立了车友俱乐部。这个车友俱乐部可不是为了飙车一族而设立的,而是给业户设立的,只要是俱乐部的会员,就能享受到在鞋城免费停车的优惠。同时,汤军还自费为每名车友办理了车辆保险。林林总总的细心服务让汤军的人气飙升,他的三楼鞋业广场也由原来的寥寥几户,变成了人满为患。只用了一年的时间,汤军就把当初投入的数百万元全部收了回来,剩下的几年就是他赢利的时候了。
- 上一篇:森达:从卖产品到卖品牌
- 下一篇:时光昆明|一张皮鞋厂老照片背后的昆明时髦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