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鞋企集体沉默的惨剧
欧盟对鞋的判罚存在着明显的法律漏洞,历时一年多的中欧鞋反倾销大战仍然存在翻盘的希望。但是,上千家鞋企的缺席,却让这场原本应该更加轰轰烈烈的“WTO后过渡期第一辩”,充满麻木不仁的无奈。
企业在遭遇国际贸易官司时,常常表现得束手无策,甚至互相推诿,却往往忽视了最为公正、公平的自卫武器——法律。其实,从发达国家低就业的“替罪羊”到贸易争端的“胜利者”,其间的距离,也许远比我们自己想象的更短。
沉默带不来尊敬。人们不难发现,无论官司是输是赢,和更多保持沉默的企业相比,王振滔和他的奥康集团几乎已经成为了胜利者。
去年6月,王振滔代表鞋企专程去欧盟提出抗辩。因为自己没有犯罪,这位温州商人言辞异常激烈。令他意外的是,此举非但没有激怒对方,还被欧盟人员带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公园吃饭,原因是“欣赏你的讲话”。同一个月,在西班牙的一个鞋业论坛上,王振滔也作为鞋业的唯一代表参加,并发表了演讲。奥康集团因此在全世界名声大振。
与默默承受高额反倾销税的同行相比,王振滔只是更为激进地借助法律为自己“维权”。
随着对外贸易额的大幅增长,针对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等变化多端的贸易摩擦也相伴而生。但是,伴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走过最后的过渡期,过去政府对企业的直接保护,也必将逐步让位于世贸组织规则的约束。用法律的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将是企业争取平等权益的唯一途径。放弃必然受气,企业需要更多魄力。
- 上一篇:为中国鞋业的明天打官司
- 下一篇:时光昆明|一张皮鞋厂老照片背后的昆明时髦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