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之下,鞋业新兴市场价值凸现
鞋网6月19日讯 近年来,的鞋业出口一直依托于欧美市场 ,金融危机引起欧美经济严重动荡,年初欧美的订单明显下滑,再加上美元结算的不稳定性,令无数外贸企业忧心忡忡。
但最近我们从各地鞋企的报表上,可以看到,尽管欧美市场鞋类产品继续大幅度下滑,然而整个出口又呈现出明显回暖的态势。这一切除了得益于国家出口退税的提高,企业相关的应战策略的推开,更得益于企业对鞋业发展空间的进一步扩展。新兴市场的崛起是企业增长利润的一把利器。
鞋企艰辛的拓展之路
长期依托于欧美市场的鞋企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其实早已经展开。企对新兴市场的扩展区域主要集中在东盟和欧洲。随着2010年脚步的临近,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通关协议将全面启动,将有包括鞋业在类的95%的商品实行零关税,东盟各 国与经济的相关度将会越来越强 ,真正往一体化方向前进。很多有战略眼光的鞋业企业家很早就通过政策捕捉到商机,将企业的发展战略部分转移到这个区域。除此之外, 面对单价的上升,政府亦鼓励鞋企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东盟之间的发展机遇,走出去开拓东盟这块新的市场。目前安踏、特步、鸿星尔克、亚礼得、三六一度等已在东盟国家开设专卖店,特步在马来西亚等国启动了品牌推广计划。除了开专卖店之外,一些鞋业品牌还到东盟国家办工厂。晋江国辉鞋业在越南设厂,目前已拥有4条制鞋生产线。实现产在当地,销在当地。
非洲经济比较缓慢,但是近几年渐渐也成为企业争夺的一块阵地。有不少鞋商已经在这块阵地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2年好兄弟鞋业就在非洲建立鞋厂,2004年哈杉又勇敢地避过了贸易争端,在尼日利亚扎根。这些海外闯将以独特的思维与战略眼光,稳住国内基地,力拓新兴市场,为后来者树立一个个鲜活的榜样。
金融危机引发的欧美定单的严重缩小,使得企业对新兴市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企业陆续投入到对新兴市场定单的争夺上。五月,成都鞋企“东盟行”,访问东盟五国,抓抢定单。广东各市也进一步加强了与东盟的经济联系。
新兴市场发展优势摸底
新兴市场有何优势,为何各国鞋企越来越重视对东盟及非洲这些经济呈弱势的地区的开拓呢?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市场空间大。国内鞋业市场已趋于饱和,很难大比例扩大市场份额,而欧美市场争夺激烈,出入门槛极高,扩展艰难。而东盟拥有数亿人口,且作为新崛起的区域,本地企业的竞争力较弱,市场空间很大。
二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实现零关税后,鞋类品牌进入东盟市场的成本将大幅降低,特别是泉州的众多鞋服生产企业拥有国内市场多年的品牌运营经验,在东盟市场的品牌推广与销售体系建设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三侨贸经济的推动。国内几个主要的鞋业发展基地,同时又是著名侨乡,有数百万同胞居住在东南亚,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地语言交流十分方便。且能充分利用华侨在当地的影响及已经建立起的营销网络扩展市场,迅速打开局面。近年来,在非洲的老乡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四是鞋企已纷纷到东盟、非洲建立制造基地。 在当地已经逐步进入起相对完善的原材料供应渠道及营销渠道。
新兴市场开拓的“双赢”意义
新兴市场是鞋企战略发展的一部分,对鞋企来说意义重大,有利于扩展销售空间,缓解经济危机之下,很多企业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又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对欧美依赖性过强的局面,提高鞋企的抗风险能力。反过来,因为东盟、非洲这些新兴市场发展比较晚,本地的鞋企数量非常少,鞋企的进入将带动这些区域的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与此同时,鞋企的进入也将把较为先进的制鞋技术与制鞋理念以及制鞋的流行时尚等带入到该区域,将对当地的技术更新起到极大的作用。可以说鞋企对新兴市场的开拓是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然而对新兴市场商机的挖掘并不是鞋企的专利,在新兴市场的占领上亦存在很大的压力。新兴市场既是鞋企发展的一个有力的依托,同是鞋业向外发展的有力的对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欧美鞋商看中新兴市场的低成本优势,很大部分订单从流到新兴市场。在开拓的同时也要继续增强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及对订单的反映速度。
短期之内,新兴市场仍无法撼动欧美市场对鞋业出口的主导地位,但是国内鞋企在开拓的过程中,已经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这些新兴市场的广阔空间及巨大的发展前景,如果说新兴市场现在仍是星星之火,那么在不久的将来这团星星之火将会以燎原之势推动鞋业缔造新的辉煌。(文章来源:鞋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