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鞋品牌一炮红 幻想还是梦想?
【鞋网】厚街鞋商徐建华有个品牌梦。“如果说东莞现在还没有一个做自主品牌鞋子成功的,我想是老天注定要我做第一个。”做成品鞋不到一年,资产不多的他想要一炮打响,却又不知从何下手。
他借助南方都市报东莞民间智库的平台广发“英雄帖”。30多位来自各行业的民间高手给徐建华当起了参谋。有人认为可以一炮打响,有人则认为不现实,交锋激烈。
不服气品牌赚几百代工赚几块
“那些品牌鞋一双就赚几百几十,我们代工一双却只赚个几块几毛。现在环境一差,就只有亏本了。”东莞美格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建华,一开场就抛出了自己做品牌的初衷。更让他郁闷的是,都是自己公司生产的鞋子,贴上一些知名品牌的标识,几千块钱一双都有人买,而贴自己的牌子几百块都无人问津。他意识到了品牌的魅力。
徐建华去国内很多知名鞋企考察过,发现别人并非有一流的鞋材、一流的设计,可名字却很响亮。“我一开始想是不是品质、服务、管理做好了,就能成功?后来我反复思考觉得不可能,厚街虎门做品牌的很多,技术好的更是一大把,为什么就一直做不起来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很困惑温州东莞差别怎那么大?
“为什么温州鞋业技术、根基都不及东莞,但却有那么多知名品牌?为什么同在东莞,虎门服装品牌响亮,厚街却没有叫得响的鞋业品牌?”世界鞋业(亚洲)总部基地执行副总张鸿接过徐建华的疑惑,抛出了另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
张鸿借用了龙永图的一句话:“东莞鞋企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因为以前企业能接到很多加工订单,过得很潇洒,没有想到要去做品牌。相反,上世纪90年代,温州鞋企由于技术没东莞的好,接不到订单,只得开始慢慢打造自己的品牌。
在同样的文化下,厚街鞋业为何不及虎门服装呢?张鸿说,很多服装品牌都是依托富民服装城这个平台建起来的,以纯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建议东莞鞋业也应该抱团,建立一个平台,然后对整个东莞鞋业进行包装,为东莞鞋企打造品牌提供温床。
厚街杰生鞋材有限公司老板张声中也说,现在东莞鞋业是各自为政,太分散了,应该打造一条鞋业街或一个鞋业中心,等大环境建立起来后,品牌自然应运而生。
惹争议多快好省打品牌遭“炮轰”
徐建华介绍基本情况后,参与沙龙的30多位人士纷纷发言献策,争抢发言机会,现场交锋活跃。往往是一人刚把别人的话打断,等自己表达完观点,正欲拓展开来时,又被另一人打断。为了争得发言机会,现场不少人士都站起身来,高声发表言论。
徐建华想把品牌一炮打响,“第一年可以平本,第二年可以赚钱”,但他又表示没有、也不敢用大把的钱来运营品牌。这一想法遭到很多人的“炮轰”,大家认为他在资金流不充足的情况下,无异于异想天开。
“徐总,你现在要做的是个人的升级与转型。”世界鞋业(亚洲)总部基地经理文海斌对徐建华说。他认为徐建华的思想还停留在生产制造上,没有转到品牌运营上来,应该实现从“生产制造商”到“品牌运营商”的转变。
现场激辩
怎么找到自己的品牌消费群?
●拿产品到市场上去试,了解消费者口味
●在鞋业市场开一个档口,并分析整个市场哪些产品出货多
●从“制造生产商”转为“品牌运营商”
●要选一个适应大众的品牌名称
徐建华打算做“舍利来”品牌女鞋,如何才能找到消费者?这是令徐建华头痛的问题。
汤昌勋(香港富朗利服饰(东莞)有限公司总经理):你定位是要做质量好却价格低的鞋子,如果价格低,就很难支撑品牌营销的费用。如果你的鞋子有很好的质量、很好设计,找到一个好的销售地段,那可以开一家旺一家。
杨宇(某品牌策划公司市场部区域主管):(写了几页稿子,站起来慷慨激昂地说)要找到你的消费者,就要深入到市场进行调查分析。产品要注重细分市场,你的鞋到底是保健、是运动、还是休闲,当选择了你的消费群以后,还需要对消费者进行长期的灌输。
杨明(新冠鞋业有限公司):(也拿出几页稿子说了起来)建专卖店要花大量的钱,找代理商也要不少渠道费。我的主张是,四两拨千金,用电子商务来撬开市场。(不及展开来说,早已被众人打断)
某企业老板:(站起身来举了很长时间的手,终于等到说话机会)我提几点。大多数的专卖店都是请靓女来卖,你是不是可以请一些帅哥来卖鞋呢?你的鞋子质量好,做品牌为什么不定成高价呢?
任毅(广东泓生购百货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品牌不一定要很贵,茅台是品牌,老白干也是品牌。徐总应该进行战略决策的转变,从制造商变成品牌商。钱要用在刀刃上,用在品牌的建设上,而不是生产上。产品定位要找到差异化,这样才能增加你产品的附加值。
王先生(机关干部):要注重品牌形象,徐总的品牌叫“舍利来”,我觉得这个名字不好。“舍利”让人感觉是佛家的东西,不是一个大众性的品牌。你一定要考虑你的品牌是否能够适应大众的消费文化。
吴达飞(东莞市恩思皮具总监):你可以在专业市场开一个档口,分析每天鞋城哪些鞋走得好,以此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徐建华:我在广州鞋城有档口啊。
吴达飞:你有档口,但有没有市场信息反馈给你呢?你都没有市场营销人员,你需要把这一块建立起来。要找到合适的消费者,你就要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去试验,看哪些合消费者的口味。
品牌能不能一炮打响?
●不可能一两年就创一个品牌,需要长期投入
●想一炮打响至少要两三千万
●资金少,可考虑先在一个地区一炮打响,再向外扩展
徐建华说如果用产品去试的话,等市场反馈回来,信息就慢一步了。我们要一炮打响,(激昂地)如果是女孩子就会喜欢我们的鞋子。
某参与者:创品牌也可以一蹴而就,比如策划某种新闻事件,很多媒体报道你的品牌,一下就火了。这时自然有消费者、经销商来找你。
(徐建华“一炮打响”的想法有支持者,但遭到更多人的反对。)
张鸿(世界鞋业(亚洲)总部基地执行副总):(笑了起来)Money,Money!华坚鞋业投了5000万做品牌都还没个眉目呢。
吴达飞(东莞市恩思皮具总监):想一炮打响,最少需要两三千万。你现在又没很多钱投入,只能先在某一个地区一炮打响,比如说东莞市,再去向其它地区扩展。但你一开始就去北京、上海这两个地方开专卖店是很失误的战略。搞营销的都知道,这两个地方投入的营销费用是最大的,也最不容易见效。
杨宇(某品牌策划公司市场部区域主管):想在一两年打造一个品牌是不可能的,做品牌是需要积累的,需要5年、10年、15年甚至更长时间。想要创品牌就要保持一个长期的心态,要长期的投入。
任毅(广东泓生购百货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做品牌前期亏是肯定的,做品牌不可能短期能实现,作为企业老板要能够坚持。
人物志
因为不服输他要做品牌
智库人物:徐建华
身份标签:厚街鞋商
至酷宣言:“别人不成功,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对思路。”
从一个打工仔到鞋厂老板,徐建华的经历可以说很具有民营企业的特色。不服输的他,又琢磨着怎么从初级的贴牌加工升级到做自己的品牌。
算命算出来的老板
十几年前,河源人徐建华还是惠州一个包装厂的工人。一次一个路遇的算命先生对他说:“你不应该打工,应该做老板”,于是徐建华回到老家,贩起了大米。凭着自己不服输的干劲和精明的生意头脑,徐建华一路过关斩将,2005年,徐建华和老乡合资,在东莞厚街白濠开了东莞美格鞋业有限公司,开始做起了鞋材生意。
徐建华是大股东,但并不实际管理企业。到2007年,美格鞋业公司的股东们就账目问题反目。半年时间里,徐建华亏损了200多万。股东之间的纠纷使工厂几近解散,只剩下几个打样的工人。停产几个月之后,徐建华一人把美格盘了下来,打算独力经营。
独力经营美格鞋业,徐建华的日子一天天地熬着,四处寻找鞋材生意。直到2008年10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从鞋材领域走向了成品鞋领域。
“不平等条约”使他发家
那时,一家法国知名品牌商来人,约了徐建华谈合作。晚餐在等待中推迟,徐建华明白对方当天一定走了很多厂子谈,以至于迟到。“那我们就直接谈吧。”徐建华说。对方拿出一份图纸,徐建华看了会儿,说:“这个设计不行,卖不掉的。”对方大为吃惊,法国设计师设计的鞋,竟被一个鞋商“鄙视”?徐建华解释说,鞋子的跟部设计有问题,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穿了脚会痛。对方马上找设计师仔细核对,发现徐建华说的竟然是对的。
法国品牌商对徐建华的直率“投桃报李”,拿出一份1000双成品鞋的合同让他签,但也并非就是给他一个大馅饼。“那完全是不平等条约,条件非常苛刻。签下后我就找全厂干部开会,强调这次生产很重要,迟交一天的货,或者一双鞋子质量出现问题,我们都完蛋了。”徐建华当时没得选择,他必须冒这个险。那段时间他每天都盯着工厂,每个环节查看,直到按时出货,他才松了一口气。
第一次的订单成功,对方开始源源不断地下单。“这不到一年的经历,我算是找到了做成品鞋的感觉。”
做自主品牌他还有困惑
徐建华开始对设计和生产成品鞋有了信心,有了做自主品牌的想法。他说,其实他早就有了自创品牌的想法。2005年,他就注册了“美格”商标,就是为了时机成熟时用作成品鞋的品牌。不过后来,他又换成了“舍利来”商标。
徐建华开始四处走访,看别人的鞋子款式和门店设计,酝酿自己的品牌之路。“别人不成功,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对思路。”徐建华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但他也有困惑,不明白如何找到消费者。
现状和梦想
徐建华的MBA案例:
OEM外销护航内销打品牌
徐建华目前拥有东莞厚街益本纸品厂和东莞美格鞋业有限公司,并在香港注册有公司,总注册资本约400万元人民币。美格鞋业有1条生产线,生产休闲女鞋,年产量约30万双,目前生产线基本处于全负荷状态。人员方面,目前有员工近300名,其中设计人员近30人,还没有市场营销人员。徐建华说,工厂内部现在比较单纯,既不是家族式企业,也没有请职业经理人,基本都是经过他常年考察后感觉满意的员工。
徐建华对美格的设计能力充满信心。他说,他的鞋子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不臭。“为了试验,我曾经一个星期没换过袜子,闻了闻还真的不臭。”不臭的秘诀,是因为他采用了一种新材料。目前,美格已经设计了几十个款式。
徐建华说,做自主品牌之后,他打算“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做OEM外销,有个保底;另一方面做自主品牌,搞内销。他的目标是做高品质、价格最低、服务最好的休闲女鞋和时装鞋,年产量35万-40万双。
至于利润上的目标,徐建华也胃口不小。虽然知道做自主品牌是个漫长的过程,但他希望第一年可以平本,第二年可以赚钱。“如果第二年亏得不是很多,我不会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