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熊市,上市后备鞋企怎么做
话题理由:
上周,金融海啸愈演愈烈,全球股市遭遇黑色一周。美股道琼斯指数上周前四个交易日跌幅就超过15%,日本股市周跌幅高达24%,香港恒生指数周跌幅超过了15%,欧洲的英国、德国、法国股市也是哀鸿遍野。全球市值于短短一星期内蒸发6万亿美元,环球股市同步经历“黑色一周”。至此,今年迄今为止,全球股市市值已蒸发超过25万亿美元。
面对资本市场的动荡,晋江一些上市后备企业纷纷放缓甚至暂停了自己的上市进程。这些企业的做法是否妥当?在熊市面前我们怎么做才能把大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本期“青商有话说”栏目邀请了晋江市上市办领导、资本运作专家及晋江的上市后备企业相关负责人共同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本报记者 王志前 实习生 苏文良
嘉宾名片:
晋江市经发局副局长、上市办副主任 刘向阳
恒润财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倪忠森
三斯达鞋业有限公司的部门经理 丁华熊
记者:在当前股市低迷的情况下,很多上市后备企业都放缓了上市进程。你们认为这种做法是否可行?
倪忠森:放缓上市进程并不等于中断上市进程。上市后备企业还是要明白一点:资本市场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地。上市进程可以放缓,但是相应的准备工作还是要做,企业的上市规划还是要合理安排。
虽然,现在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这一波低谷会持续多久,可能是一年两年,也可能是更长的时间。作为上市后备企业,如果能够这个时候做好自己该做的事,那么等到股市回暖的时候,就能够抓住机会进入资本市场。
刘向阳:企业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想法,很大程度是因为企业对于上市所能带来的效应没有全面认识清楚,不能仅看上市所带来的融资效应,更应该看到上市给企业带来的激励效应、品牌效应等。
资本市场的周期性低谷是正常的,不能因此而对资本市场敬而远之。从国家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来看,政府对于资本市场的态度比较明确:希望保持资本市场的稳定。对上市后备企业而言,如果在这个时候积蓄力量,等到时机来临的时候再去上市,必定能够收到不错的效果。
记者:在当前的情况下,上市后备企业有哪些工作可以提前做?
倪忠森:在资本市场的低潮期,企业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公司管理上的完善,税收的缴纳。现在很多准备上市的企业都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在上市前的两三年时间内集中开票。事实上,这种做法很不妥当。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投资者会变得越来越理性。如果上市后备企业在两三年的时间内纳税额猛增的话,肯定会引起投资者的怀疑:你这家企业这么急着上市,是不是纯粹想到资本市场上去圈钱?
因此,在目前这种低潮期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制订一个比较详细的规划。特别是在财务上,应该把需要开的票摊到每一年当中去,这样就不会显得太突兀了。
刘向阳:股市低迷,并不意味着企业在上市进程当中就没有事情可以做了。上市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企业如果在这个时期内先做好基础工作,等到行情好了,上市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事实上,在晋江的上市企业中,梅花伞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在2005年上一个熊市低谷的时候,梅花并没有停止上市工作,终于抓住了2007年牛市的时机成功上市。
丁华熊:客观地说,熊市在大大制约着上市后备企业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大经济形势下,三斯达鞋业以“不急上市”应对熊市,放缓了上市步伐。目前,我们正在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对财务系统进行整顿完善。
由于我们是家族企业,有些地方的管理不是很完善,我们可以借这个时段,好好整改一下管理体系,将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开,走更正规化的现代企业经营之路。把这些工作都做好后,我们就静候时机,等时机成熟了,我们就会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