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阵到产业拉动 鞋都晋江的体育产业传奇
2007年底,继成都与深圳之后,第三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正式落户福建省晋江市。以往在电视广告中频频亮相的晋江,这一次名正言顺地与“体育”二字建立了零距离的亲密关系。
“输人不输阵”
企业扎堆请明星做广告
晋江人酷爱体育,尤其是篮球运动。全市386个村(社区)中,拥有灯光篮球场802个。遇上重大活动或重要纪念日,市领导也会组成篮球队,非要和来宾们较量一下。这也许是晋江与体育最朴素的缘分,但不是造就晋江体育产业传奇的原因。
爱体育,更擅长利用体育元素,这才是晋江传奇的开始。
在高速成长中的,公众对体育的热情犹如一辆飞驰的列车,能搭上这辆车,企业自然有了更多的驱动力。有了这样的判断,晋江企业家们个个大展拳脚,争抢搭车,不惜巨资请来体育明星代言广告。2000年到2003年,仅晋江运动鞋生产企业在央视体育频道投放的广告从16个增至44个,聘请体育明星多达36人,为此每年广告额高达5亿元。央视体育频道也一度被人戏称为“晋江企业频道”。
奇迹由此而生。晋江体育运动用品产业迅速成型,目前,国内还没有哪一个地区能拥有晋江这样独特而齐全的体育运动产品产业基地。全市体育用品企业已有3000多家,晋江运动鞋年产8亿多双,占据国内体育运动鞋类市场的75%和国际旅游鞋市场的1/5强。
搭上体育概念车的晋江企业,开始一路高歌猛进。然而,火爆背后也翻涌起盲目跟风之风。用晋江人自己的话说,“输人不输阵”:请专业体育明星代言,产品却都是“休闲、时尚”型;明星争着请,运动赛事赞助却无人问津。
“要想活下来,必须有自己的品牌”
产品进军国际市场举步维艰
传奇就是传奇,不会永远是常态,广告效应也并非万能药。
2003年,晋江企业广告投放达空前规模,但市场占有率却停滞不前。明星闪烁,企业却乱了方向。七匹狼公司在2003年付出400万元成为“皇马行”第一场比赛的唯一指定品牌,大量宣传后发现,七位巨星上场时却身着阿迪达斯的运动服。
是企业家傻吗?他们也有苦衷。翻看历史,这些企业多数是靠给国外大公司贴牌生产,甚至是仿牌生产起家。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风暴,让无数晋江企业失去订单、陷入绝境。“要想活下来,必须有自己的品牌。”痛楚的经历,让晋江企业进入新世纪后痴迷于“造牌”。三年的“造牌”风潮,让小小的县级晋江市拥有了驰名商标79个、名牌产品24项,号称“品牌之都”。
可是,即使有了品牌,面对反倾销调查和各种贸易壁垒,晋江运动产品在国际市场也日益举步维艰。作为世界鞋业生产基地,晋江制鞋业在欧盟“设限”风暴后,一再降低利润空间。2005年,晋江鞋平均出口单价不足10美元,这与当地市场上耐克、锐步等品牌上百美元的零售价格是天壤之别。
“离开体育内涵,我们将一事无成。”一轮“推星”、“造牌”后,晋江企业开始真正自觉地把发展与体育产业捆绑在了一起。2003年后,安踏不仅重新请体育明星代言,而且耗资6000万元赞助CBA联赛,成为CBA联赛2004年至2007年3个赛季的服装、鞋类等运动装备惟一供应商。
“做生意不怕没文化,就怕没高度”
科技兴体,体育搭上产业快车
“做生意不怕没文化,就怕没高度。”这是安踏CEO丁志忠常说的一句话。要做就做专业的体育用品经营商。有了这样的定位,从2005年起,晋江一批已成规模的体育用品公司开始把体育科技、运动科学融入到产品制造中。
在晋江市政府的鼓励与推动下,晋江企业也从爱请明星代言转而参与体育赛事合作。特步、361度等众多企业,先后赞助CBA、WCBA、全国男女排联赛等,并与国家羽毛球队、体操队等建立合作关系。据统计,2005年以来,作为县级市的晋江,累计举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400多场。
这一现象,也逐渐引起国家体育总局对晋江的兴趣。“深圳、成都是大城市,不太可能把体育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轴,而晋江GDP的18%来自体育产业,具备这样的条件。”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一语道破。
“体育事业要发展,离不开科技投入与支撑,我们要借助企业力量实现‘科技兴体’。同时,这也是我们 ‘体转民’的思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科技开发中心主任庞晓忠对记者解释运动装备研发基地入驻企业的缘由。
更大的背景则是体育市场的日益扩大。据统计,全球体育产业年增加值为8000亿美元。其中,美国年增加值达2200多亿美元,欧盟为4025亿欧元,占各自GDP的比重分别为2.34%和3%至4%,而体育产业年增加值仅为590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仅为0.56%。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产业只是体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体育事业更多地由政府投资,体育市场也几乎都是政府大包大揽,行政色彩浓厚。如今有了晋江这一片市场氛围浓厚的热土,体育要回头再搭产业的车,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地方政府与国家体育总局联手
晋江体育产业基地呼之欲出
2007年12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不仅为晋江带来了“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的牌匾,还带来了乒羽、篮球、水上运动等21个运动中心的负责人,前来与晋江企业面对面交流,洽谈合作事宜。原本仅是企业与明星的故事,至此升级为地方政府与国家体育总局之间的“过招”了。
说是“过招”,其实是一个愿打一个更愿挨。尽管对体育产业的界定,学界一直存在不同说法,但对体育与世界体育强国之间的差距,双方看法却惊人一致:不是以奥运金牌数为标志的运动成绩和竞技水平,而是以利润多少和企业化程度高低为标志的体育产业化水平。
人们常说,体育产业处在产业链的高端,辐射、拉动作用非常大,赛事对交通、餐饮、酒店业等的拉动为1∶5。对于晋江而言,对体育产业的期待更为宏大。早在2007年9月,晋江便提出了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按照其思路,未来晋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将布局为“一带二地一中心”。“一带”即大众健身、竞赛表演、运动训练、商贸会展、体育生活化社区、滨海休憩为一体的滨海运动休闲产业带。“二地”即全球体育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运动训练基地。“一中心”即全国体育赛事中心城市。
“总的原则是,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产业处处长顾灏宁表示,“事业是政府责任,产业是市场行为。”厘清这个关系,体育与产业从此将不再是互相搭车,而是坐上了同一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