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股冷淡” 温州民营鞋企自觉转型
资本市场的巨大魔力,开始刺激着温州民企的上市热情。据温州网报道,截至9今月中旬,温州有上市意向的民营企业有100多家,温州市规划:2009与2010两年内,确保温州30家企业实现境内外上市,65家以上企业进入上市辅导。资本市场上,温州民企正在酝酿“温州板块”。
这则报道让人感慨颇多。温州民营企业中皮革、服装等轻工行业所占比重较高,融资渠道一直非常发达便捷,大额的钱款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账,足以解决企业的资金需求。这种“资本充足”,曾经致使温州民企的上市意愿一直维持在很低水准,在2006年上半年之前,温州全市只有一家上市公司。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毗邻的杭州有四十多家上市公司,绍兴有二十家上市公司。温州民企对股市的疏远,一度被讥为“股冷淡”。
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华峰氨纶、瑞立集团、华仪电气、报喜鸟4家温州民企已完成上市。从敬而远之的“股冷淡”,到以井喷式的热情去拥抱股市,温州民企对证券市场的“前倨后恭”,不仅仅意味着当地众多民营企业家资本意识的觉醒,更揭示了这些企业在内、外部竞争形势下,作出了从实体经济向资本经济自觉转型的集体抉择。这一转型的意义之重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
众所周知,温州民营经济既有其独特的优势,也有其“成长中的烦恼”,尤其是经济结构“低、小、散”的问题,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正如温州鞋业大王、“奥康”掌门人王振滔所言:“现在的竞争已经不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而是‘狮子吃老虎’了。”国内的另一鞋业大鳄“百丽”集团在香港上市后,市值突破七百亿港元,百丽一举步入世界十大鞋商之列。另一鞋企“安踏”在港上市后,市值规模也达到两百多亿港元。可以断言,资本市场给“百丽”、“安踏”带来的狂飙式增长,深深地触动了“奥康”式的温州民企借力资本市场只争朝夕、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危机感。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温州民企开始重视资本的力量,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两种方式并用,正是经济发展主体创业创新、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和生动实践。
同时必须意识到,上市并不是为了‘圈钱’,众多温州民企越来越主动地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的资本运作,其根本目的是把企业做大做强,是把众多资源聚集起来。上市意味着“受人管”,意味着不再只是自己和亲友说了算,这难免会让公司创业者意犯踌躇。然而“受人管”本身却是一种珍贵的监督约束机制和激励力量,与此相呼应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企业运作、共铸企业愿景,将使一大批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打开更为辽阔的天地。我们有理由相信,从家庭小作坊起步和壮大起来的温州民企,在资本市场的锻造下,当中的佼佼者,必将涌现出完成产业整合使命、承担企业公民责任的“伟大企业”。
结合企业的“转型自觉”,政府的有效引导和高效服务如何与之“无缝对接”?温州民企的“上市潮”,也对当地政府部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欣喜地看到,职能部门已经有所作为:温州有专门的“上市办”,温州发改委对民企上市的数量、规模、进程都作了合理的规划。事实上,民企上市,不只是公司本身需要“辅导”,地方政府也要“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