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 将建10所技师学院
截至2006年10月底,我省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总量仅为56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一个百分点。”日前,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状况,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极不适应,建立一个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已迫在眉睫。
培养考评体系不健全
企业招不到急需的有技能的人才,关键岗位上的职工技能水平不适应要求;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省工业企业发展的人才“瓶颈”。
技能人才缺乏,是因为全省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考核、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多数企业尚未形成鼓励职工提高技能的激励机制。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陈璞这样认为。
企业必须做人才培养主体
今年,南车集团眉山车辆厂110名职工参加了技师、高级技师统一考试,35人评为技师,5人通过高级技师初评,参评人数和合格人数均创建厂40年来新高。与此同时,眉山车辆厂也感受到人才对企业效益的贡献:机车卖到巴基斯坦、委内瑞拉;在粮食漏斗车新产品生产中,从获得图纸到通过部级鉴定仅1个月时间,铁道部领导为之惊叹。
培养高技能人才,我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做得不错,但民营企业尤其中小企业较弱。
为促进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全省将启动和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2007年起,将在部分重点企业开展试点,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每年在全省有条件的企业选拔“首席技师”、“特聘技师”200人。引导企业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和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激励办法。
校企合作是育才好路子
“技校最怕培养的人找不到工作。”记者接触到的技校校长,都这样说。
“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尤为重要。”成都市高级技工学校负责人认为。2001年,该校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由110名企业家组成,与校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每年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同步,与市场吻合。
这代表了一种发展方向。陈璞认为,省内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借鉴山东省组建职业培训集团的成功经验,把技工教育与企业用人、企业实训紧密结合起来,增强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培养更多的适应市场的技能人才。
据悉,为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全省还将以高级技工学校、高等职业院校为基础,重点组建10所技师学院,培养预备技师和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