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10项重要举措惠及百姓 工资养老金一块儿涨
2007年,本市将新增就业30万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将分别达到215.5万人、339万人、219万人、212万人和185万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人数,将分别达到50万人和60万人;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增长12%以上。这是记者昨日从本市召开2007年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获悉的。据了解,今年,本市将实施10项重要举措,以保证扩大就业,提高职工收入水平。今年,学生和儿童也将被纳入医保范围。
重要举措1:全年新增就业岗位8万个
今年,本市将抓住滨海新区开发的重大投资项目和重点工程,落实就业岗位;围绕海河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带动的服务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同时,抓住劳动密集型、中小型企业发展以及都市工业园建设,全年实现新增就业岗位8万个。
重要举措2:四招安置困难群体就业
采取四项措施,加大对零就业、城镇低保家庭、单亲母亲、长期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四项措施是:拓展公益性岗位,适当提高岗位工资补贴比例,安置大龄就业困难人员;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群体,按月给予岗位工资补贴;对自主从事社区就业和家庭就业的人员给予相应工具(设备)支持;对从事灵活就业的大龄失业人员适当提高社会保险补贴标准,减轻个人缴费负担。
重要举措3:青年见习基地扩百家
今年,市级青年见习基地由46家发展到100家,吸纳2万人见习,对见习毕业生给予生活费补贴,通过见习提高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促进就业。各区县根据青年就业任务,建立3家至5家见习基地。将进行失业登记的毕业生作为重点,免费提供职业介绍和技能培训,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提高市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重要举措4:小额担保贷款提高到3万
今年,本市将调整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将贷款额度由2万元提高到3万元。合伙经营的,最高不超过20万元。初次还款期限由第7个月延长到第13个月,贷款期限由2年延长到3年。设立创业项目奖,面向社会征集创业项目,根据项目的使用率和吸纳就业数量,给予项目提供人奖励。
重要举措5:试点校60%毕业生拿双证
今年是实施职业培训规划纲要的最后一年,全年将培养技师、高级技师1.2万人,高级技工5万人,使高级以上技术工人数量达到技术工人总量的28%。继续推行高校毕业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试点院校总数达到43所,毕业生“双证”率达到60%以上。鼓励对下岗失业人员开展中高级技能培训;安排专项资金,切实做好农民工的培训工作。
重要举措6:工资总额增长12%以上
为确保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增长12%以上,本市将严格执行经营者收入与职工收入挂钩办法。企业职工收入增幅没有达到考核指标要求的,经营者收入要相应扣减;加强企业工资宏观调控,提高个人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出台工资指导线管理办法,实行工资指导线执行情况报告制度;加大工资集体协商推进力度,企业达到4000户,覆盖职工60万人;继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与同期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相适应;解决企业工资历史拖欠问题,同时防止发生新的拖欠。
重要举措7:养老金增幅11%左右
本市将健全统筹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待遇水平。按照国家统一安排,今年继续调整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调整标准为企业在岗职工工资增长率的70%,养老金增幅11%左右,预计全年增发养老金6.44亿元。抓好做实个人账户工作,2007年达到4%。今年将制定出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对18岁至60岁的务农人员、农籍务工人员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分别采取三种不同费用筹集方式,确定待遇水平。
重要举措8:学生儿童纳入医保范围
今年本市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上将实现重大突破,突出解决弱势群体看不起病和看病难的问题。将学生、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在筹资水平上,根据保障范围内各类人群医疗消费需求和缴费能力,确定不同人群的筹资水平。在缴费办法上,以个人和家庭缴费为主,对特殊人群由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建立完整的医保诚信监督检查制度和定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诚信档案制度;研究制定诚信执业医师、诚信参保人员和诚信经办机构的考核指标体系。全面推进门诊联网工作,实现住院和门急诊网络结算一体化。
重要举措9:加大基金监督检查力度
组建由劳动、财政、审计、卫生、民政等部门和参保单位、职工代表及相关专家组成的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依法对基金保障政策执行和基金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对于发现的挤占挪用、欺诈冒领社会保险基金的情况及时向市劳动保障部门报告或通报,有情不报的部门领导要承担相应责任。
重要举措10:90%以上签订劳动合同
全力推动各种用工形式劳动合同制度的落实,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以劳动合同、集体协商集体合同、职工工资、社会保险、劳动安全卫生、工会组织建设和企业民主管理等为内容,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评价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