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借招聘会骗学子钱财
目前正值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全国许多地方都在开招聘会。记者采访发现,一些招聘会开起来人山人海,表面看红红火火,场面壮观,但真正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并不多。尤其是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招聘会,既浪费了毕业生的钱财,更伤了毕业生的心。这样的招聘会正面临着信任危机。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名,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些社会机构看准了大学毕业生急于就业的心理,把组织招聘会当作了生财之道。如最近南京的一个招聘会门票20元,号称有600家单位到场,提供3万个工作岗位,可买票进去一看,实际规模和质量却明显“缩水”,结果闹出了“退票”风波。有的招聘会虽然规模搞得很大,档次好像也很高,但主办者请了一些并不招人的单位到现场摆样子助阵。这一现象在全国不少地方都有,毕业生们东奔西跑受了罪,最后还落得失望而归。
纯粹为了赚钱不顾效果、甚至采用欺骗手段办招聘会,不仅倒了自己的牌子,更危害他人。首先是加重了毕业生的经济负担。一些有名无实的招聘会动辄收费20元、30元,参加几场就够贫困学生一个月的伙食费了。其次,加重了毕业生的心理负担。“注水”招聘会上找到工作的概率很低,这让原本就有危机感的毕业生,心理更加紧张和焦虑。再次是扰乱了就业市场的秩序。
招聘会原本是为了给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交流平台。按照有关规定,组织举办人才交流会、招聘会的单位,应当有相应的资质;招聘会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而诸多“注水”招聘会相继出现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说明政策在实际执行中仍有很大差距,暴露了有关部门管理的漏洞。
面对以赚钱为目的的“注水”招聘会,一方面毕业生应增加辨别能力,注意辨别主办者的资质;一方面政府部门和学校应该多出面举办一些专业性强的供需见面会,多提供一些高效服务;而更为关键的是,主管部门必须尽职尽责,从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对社会上举办的招聘会规范管理,严格把关。别再让“注水”招聘会蒙骗毕业生的钱财了!
- 上一篇:求职宝典:主管级人才的面试!
- 下一篇:去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