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别闹了!中国需要自主品牌
【-行业动态】所有出口鞋的企业利润不敌一个“耐克”,所有出口茶叶的利润不如一个“立顿”红茶,所有出口打火机的利润不如一个“Zippo”。“made in China”—没得玩的伎俩。企业如何突破西方品牌垄断?
走出单纯加工的误区:
当读小学的孩子穿上“”鞋时,激动得晚上睡觉不脱鞋的时候,我内心震颤了。这就是耐克品牌无形的掌控力。它深入到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而就是这个耐克,在全世界连一个工厂都没有,它自己一双鞋都不生产。
这就是为什么年生产90亿双鞋,可是整个鞋行业的利润总额却没有一个“耐克”公司高的原因。
我们的生产企业是小草,虽数量众多,但没有高度。任何硬件(厂房、设备等)的高度都是有限的,品牌的高度是可以无限的!
茶叶是源自,产于,可整个茶行业的利润总和却没有一个“立顿”红茶大。甚至于已经落后于印度红茶。
“制造”别闹了!需要自主品牌!
据不完全统计:“在开放的28个行业中,有21个行业得中高端品牌为外资所掌控或垄断”。
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加工”环节,本质上只是一个车间而非完整独立的企业!
产业链最底端的加工环节导致利润的最微薄化,而最微薄的利润使得企业无法展开产品的创新研发,低档的产品链节导致企业又不得不滞留在加工环节上。这是一个梦呓般的恶性循环。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企业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弱化,因为世界只有百年的品牌,没有百年的工厂。
在不少行业,已经演化成这样一个舞台,自己的演员在一些行业几乎都被赶下了台,让外国人在演一出没有演员的剧!
外资品牌利用其品牌优势,以极低的采购价格,倒逼制造企业屈从于其构建的全球供应链最底端。
企业只能获得维持生存的费用,而不是发展的利润!
外国媒体告诫道:“一个国家如果长期过度开发加工而轻视品牌的力量,就会沦为一个被边缘化的车间孤岛!”
当人民币相对美元不断升值并将持续升值趋势下,我们可以完全断定类似的加工企业不会有太多的竞争力,它必须回归到价值营销上来,这就是品牌建设。
如果说企业靠加工跑完了马拉松前半程,那么企业靠什么去完成马拉松赛的后半程?
跑马拉松赛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没有人能靠前半程的体力过渡消耗能领先后半程的!
突破价值链分工的重大陷阱是企业下一阶段营销的首要任务!
突破西方企业对市场的品牌垄断战略
西方企业对企业一直在展开三个层面的战略性压制:资源垄断、核心技术垄断和品牌垄断。
首先是资源垄断
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主要利用国内的各种资源,但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我们发现水、电、能源、矿产资源等生产性必须资源越来越紧缺,那么我们不得不从全世界购买各种资源。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全球资源配置”阶段。“一些国家总是企图通过矿产、能源等资源遏制”。它们的战略目标是控制经济的资源需求,或者使的经济发展为资源付出更大成本。
其次是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的垄断
西方企业通过其领先的技术来遏制企业的竞争力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它们的如意算盘是“你们人可以生产汽车,但你们生产不了轿车的组装装备”!“你们可以生产玻璃,但你们生产不了玻璃的制造设备”;“你们可以生产牛奶,可你们生产不了牛奶的包装设备”……
牛奶产业发展的如火如荼,可谁最挣钱呢?既不是“伊利”也不是“蒙牛”,而是外国的“利乐”!你可以查一下这些企业的年报对比一下就知道了。的乳品企业本质上就是用利乐的设备把牛奶装到“利乐”公司卖给我们的包装里,运到市场上卖而已。
通过技术创新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未来重要的任务之一。
第三是品牌垄断
西方企业期望实现这样的市场局面:“你们企业可以生产饮料,未来的孩子已经不喝你们生产的饮料了;你们人可以生产轿车,但未来的人已经不座你们生产的轿车了;你们企业可以生产牙膏,可人已经不用你们生产的牙膏了;你们企业可以生产洗发水,但未来的消费者已经不用你的洗发水了…….”
上述这些外国企业无不以建立品牌来获取我们消费者的心。
品牌竞争的是什么?品牌是一场场获取人心的运动。
获取人心最致命的策略就是占据行业品牌的制高点!一旦占据了品牌制高点,无形的品牌高度就会导致垄断。
这就是品牌的力量,这就是无形的品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