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营鞋企投资欧洲正当时
鞋网8月5日讯,荷兰人勒内·范德胡克,在荷兰拥有三家公司。他在采购已经有9年的历史。最近,他在埃及通过电子邮件向早报发来了关于他对“机遇”的一些观点。他认为,欧债危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口,但实际上也给投资者带来机遇。
入欧设立业务机构
他说,9年前,一个客户向他公司采购了大量的包袋,但因为价格的原因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当时他们决定到来采购。然而,在此之前,对他来说完全是陌生的,除了知道是世界上极为庞大的一个市场外,其他方面一无所知。到了之后,他发现很多人为了维持生计,离开自己的家乡到沿海一带的工厂打工,而香港是当时产品出口的门户。
“9年之后的今天,我仍然经常来,参观工厂,与年老一代的人,以及年青一代的人交流。他们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他说,“以此次欧债危机为例,我通过欧洲当地的媒体了解到,最近几个月来,由政府组织的不少欧洲商贸团也像我们这些商人一样,纷纷前来,以上海世博会为平台,不断向的投资者示好,以求推动那些国家业已疲软的经济。”
据介绍,比利时商贸团希望说服汽车制造商吉利收购欧宝,希腊经济部长利用世博机会,邀请企业到希腊开展业务,罗马尼亚特使与银行家和投资者见面,就一系列允许资金进入该国并挽救其处境艰难的工业项目展开会谈。此外,还有媒体传闻称爱尔兰商界正力争让一项斥资数千万欧元、在中部城市阿斯隆打造“制造”中心的项目获得批准。
“爱尔兰的项目相信会引起很多企业的关注,因为在欧元区内开设‘制造’中心,不仅可受益于发达的基础设施和低廉的企业税,还可以绕开欧盟对进口商品的进口关税和配额。”他说。
他认为,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直接到欧洲设销售公司,或者成立业务中心,对像他这样的商人来说是没有好处的,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客户有可能流失,转向在当地有销售业务的企业采购,避开他们这样的中间商。但是,由于欧元的贬值,意味着企业在欧盟国家设立办事处或者分公司会大量降低成本,从而使企业进入欧盟的机会越来越好。
“这对我们不利,但对企业很有利。所以,如果有可能,我们也将考虑与企业进行本土合作,以挽救这种不利的局面。前提是欧元仍然继续大幅贬值。”他说。
就地销售节约成本
对于勒内·范德胡克的看法,一些业内人士非常认同。
漳州从事钟表行业的陈女士认为,无论是欧债危机还是之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企业最重要的机遇就是有利于企业走出去发展。
“大多数出口企业处于国际供给链条的最低端,因此大量的利润被像勒内这样的当地中间贸易商给赚去了。欧元贬值,意味着欧盟的企业资产性价比变得更高,对企业购买他们的技术,并购他们的营销网络,甚至是品牌都变得更为便宜;另一方面,即使是企业直接到当地设办事处或者设销售部,所需投资也会比以往更少,因为用人民币兑换欧元,意味着当地的房租更便宜了,办公费用更低了,聘请当地的业务员也不用花那么多钱了。”陈女士说。
并购品牌掌握渠道
据介绍,前两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漳州就有企业收购了美国的品牌,获得巨大成功。
记者也了解到,在全球的并购投资大幅度下降的背景下,企业的对外投资反而增长了6.5%,2009年企业对外投资达到了433亿美元,而400亿美元买到的东西,相当于金融危机之前1000亿—2000亿美元的东西。
“欧债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走出去,特别是走向欧洲市场,通过对外投资、并购的方式,来获取一些技术、品牌、市场营销渠道创造了非常好的机遇。这方面的机遇是我们企业应该给予高度关注的,并且应当适时地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采取积极的行动。”业内专家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