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冲击损失350亿美元!决定鞋厂订单的,是接下来90天
注:封面与配图均为AI生成
近日,路透报道:全球多家企业已累计披露超350亿美元的美国关税成本。
美关税冲击
企业预估损失350亿美元
2025-10-20,路透汇总数百份公告与电话会议,统计全球企业披露的对美关税成本已超 350 亿美元。其中,2025年约210–229亿美元,2026年近150亿美元。数据包含重复样本,为企业年报或单季预估口径。
单家成本最高为 丰田(TYO:7203),预计达 95 亿美元。
10-01,耐克(NYSE:NKE)将本财年关税影响由 10亿 上调至 15亿美元。管理层称:“进展不会线性(进展不会一帆风顺)”,关税压力将持续压制毛利。
09-25,H&M发出预警,表示,至11月当季,美国关税将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CEO Daniel Ervér 坦言:“我们能看到价格在上涨”。
10-10,特朗普宣布将于 11月1日 起对商品加征 100%关税,措施尚未正式落地,后续可能调整。
关税冲击来自两端——进口端加税,以及企业应对动作(提价、本土化、转移产地)。
部分行业受惠于美欧、美日协定落地,下调了最坏情形预估。
但像 Nike、H&M 这类深度依赖亚洲供应链、且美国销售比重高的品牌,仍被迫在调价与毛利率牺牲之间找平衡。
一句话:短期成本仍可控,长期充满变数。
从税到鞋架之间
如何传导?
“关税不是抽象的政策工具——它最终会转嫁给普通美国人。”——FDRA 总裁 Matt Priest。
FDRA 与 Emerson 的调查称,75% 消费者已感觉鞋价上涨,65% 认为关税是主因(数据为协会口径,问卷细节未完全公开)。
鞋业巨头耐克、阿迪达斯们,其供应链仍重度依赖亚洲。
背后机制:关税上涨 → 进口成本增加 → 品牌调高售价/减少折扣 → 终端价格上抬。
同时,品牌在全球范围调整产地布局,但产地切换短期难以快速应对。
2025年底至2026年上半年,北美市场主流品牌可能再次尝试温和提价;中低价鞋款压力最大,促销节奏将更保守。
会不会打断“备胎计划”?
企业原以为可控。多家制造商与车企表示,因部分协定落地、特例豁免增多,关税开始变得“更可预测”。多数选择直接提价。
2025年1–8月出口60.5亿双,金额289亿美元。虽然份额在变,但仍是最大出口国。
若11月29日美国真对产品加征100%关税,且覆盖HS 64(鞋类),当前策略将被打乱。品牌和代工厂必须重新评估墨西哥 IMMEX 模式与第三地转口窗口的合规性。
“关税正在变得更清晰,我们会当成一个管理变量。”——Stellantis CEO Antonio Filosa。
而制鞋业比其他行业更脆弱——进口依赖高、产地集中、客单价低。
一旦加征落地,东南亚产线将首当其冲,可能面临延后、拆单甚至转向。
结论:所谓“平台期”,其实悬而未决。真正的产地重构,可能还没开始。
或许是缓坡
若两大前提同时成立,价格传导可能温和,避免“断崖式上涨”:
美方延期产品排除机制(当前有效期至2025-11-29)。
稀土链不可替代:全球开采69%、冶炼92%、磁体产能98%。
在此下,可能为“缓坡”传导:上游限价、中游压利、下游调整,而非剧变。
但这仅低概率场景,需满足:
100%关税未落地(仍处表态阶段,无立法路径)。
品牌有“涨价不掉量”能力(黑五至圣诞验证)。
(注:“低概率”非高盛官方预测,而是市场基于合规、通胀、稀土的判断。)
关键不确定性
关税时点:100% 关税是否真在 2025-11-29 落地,还是会因谈判延后?政策程序仍未走完。
品牌提价能力
北美市场是否还买账?黑五/圣诞季的售价与折扣力度,将是 ASP 能否再上调的试金石。
产地切换难度
从越南/印尼转去墨西哥/巴西,认证、投产、交期都要时间。当前公开数据不足,仍待品牌实际动作与报关数据验证。
后续观察点:
美国进口数据(OTEXA)
追踪鞋类(HS 64)月度进口量、金额、到岸价(USD/双),按产地拆分。
观察期:2025-10 至 2026-03
鞋类CPI(BLS)
追踪美国鞋价环比/同比变动,判断价格传导强度。
观察期:2025-10 至 2026-02
政策与合规路径变动
重点关注 HTSUS 第64章(鞋类关税)与墨西哥 IMMEX 法规更新,评估第三地转口与保税加工窗口。
结尾:
决定鞋价的,不是过去,而是接下来的90天。350亿美元,是已经落下的旧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