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价趋稳背后:品牌方正在消化大部分成本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在2025年持续引发市场对鞋类涨价的忧虑,但实际影响预计将在2026年集中显现。其第二任期推行的关税政策,对依赖及越南供应链的鞋企造成冲击。作为鞋履的核心生产基地,曾因2019年首轮关税政策促使品牌将产能转移至越南,使其成为运动鞋制造枢纽。然而新一轮全球关税体系迫使企业重构供应链布局,形成“政策冲击-产能转移-成本重构”的连锁反应。尽管关税政策引发市场对鞋类涨价的普遍预期,但最新行业数据显示,当前价格涨幅远低于预期水平——品牌商正通过多重缓冲机制吸收大部分新增成本。
为应对成本压力,头部品牌在2025年初财报会议中已透露应对策略:Steve Madden等公司采取“精准提价”模式,仅对部分鞋款调价而非全线涨价;Crocs首席执行官安德鲁·里斯强调通过“超战略定价”实现目标性价格调整;Nike则谨慎地将提价范围控制在百美元以上鞋款。这种外科手术式的定价策略,折射出行业在政策不确定性中寻求平衡的智慧。
Telsey咨询集团长达24周的价格监测数据显示,市场反应比预期温和。Sam Edelman经典芭蕾平底鞋(100美元)、Steve Madden克莱顿短靴(119.95美元)等经典款价格保持稳定,运动领域的阿迪达斯Samba OG(100美元)同样未见波动。部分鞋款如UGG Tazz II(涨至145美元)、Hoka Bondi 9(涨至175美元)出现5美元小幅上涨,On跑车两款产品调涨10美元。值得注意的是,Foot Locker销售的亚瑟士Gel-1130与新平衡1960在7月后出现10美元涨幅,预示渠道商开始传递成本压力。
高盛经济报告指出,进口前置与最长1.5个月的关税延期支付机制暂缓了价格上涨。但8月鞋类价格随整体通胀上升1.4%,美国鞋业分销与零售商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加里·雷恩斯警告:进口关税激增或将推动零售价进一步攀升。杰富瑞分析师报告亦验证, Academy体育用品公司为维持毛利率已准备跟进行业提价趋势。
就目前局势来看,鞋价整体涨幅仅相当于一杯咖啡的价格,而这种价格韧性背后是品牌商的全链优化策略。面对持续成本压力,企业正多维度构建防御体系:Birkenstock首席财务官伊维卡·克罗洛指出,除定价外,企业可通过生产效率优化、供应商谈判、产品组合调整与区域分配等杠杆缓解压力;Salomon母公司亚玛芬体育首席财务官安德鲁·佩吉强调其拥有“多重杠杆”应对关税场景,目前尚未实质性提价。
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者端展现的韧性。Genesco首席执行官米米·沃恩在财报会议中揭示,Journeys客户在经济承压背景下仍愿为心仪产品支付溢价,“以往消费者会选择低价替代品,但本次周期并未出现该趋势”。这种消费行为转变,折射出鞋履产品在当代消费文化中已从功能品向情感载体演变。这种“价值优先”的消费心态打破了传统经济周期中消费者转向低价替代品的规律。当前市场正处在品牌成本消化能力与消费承压能力的微妙平衡点上,若2026年关税压力持续升级,这套缓冲机制或将面临极限考验。
当前鞋业市场正经历“政策驱动型通胀”与“价值认同型消费”的博弈。尽管2026年普遍涨价已成行业共识,但企业通过供应链重构、精准定价与产品价值升级形成的防御矩阵,以及消费者对设计溢价与情感价值的持续认同,正在重塑传统价格传导模型。未来行业格局将不再局限于成本转嫁的单一路径,而是演进为“政策适应性创新-消费分层深化-价值链重组”的三维动态平衡体系。这种演变既考验企业对全球贸易政策的应变智慧,更取决于其对消费情感需求的洞察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