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替鞋厂交税?制鞋大厂们零负担?
FOB 合同条款明确规定:进口关税由品牌承担。
台经济日报称: “Nike 与 ashICS 均不允许代工厂吸收关税”。(注:目,ASICS 是否有该条款尚未在公开文件中查到(来源未完全确认)。)
那么,关税到底谁付?
关税不由代工厂:
品牌的硬规矩
FOB 条款与法律定位:在 FOB 贸易条款下,进口商是美国海关“纳税义务人”。关税、通关费与后段物流都计入品牌端成本。
Nike CFO Matthew Friend 6 月法说进一步确认:新关税将多花10亿美元,公司会通过涨价与转单抵消。(数据引自 2025 年 6 月财报电话会)
品牌官方表态:
Nike:预计鞋价每双上调 2–10 美元,仅限 150 美元以上高价款,热门低价款暂不动。
ASICS 在其美国电商/直邮业务中采用“价格已含关税”模式,消费者无需另付进口税费。(但在《Terms of Sale》正文里,并未出现逐字承诺“ASICS 支付所有进口税费”的条款。)
4月致白宫的 80 家企业联名信同样强调“无法由海外工厂吸收高额税率”。
制鞋大厂的现实算术
宝成(9904):印尼产能34%,越南34%;暂未被要求分摊关税,扩线照常。
丰泰(9910):越南为主(48%)、印尼15%;Nike 占比八成,暂无分摊定案,推进自动化与新专线。
鈺齐(9802):高端鞋为主,布局越南印尼。暂无共摊要求,仅常规技改。
来亿-KY:九成产能在越南,印尼扩产中。有传闻面临部分税负共担,两厂持续投产。
中傑-KY:双轨布局,尚未分摊;越南北件厂 Q3 投产。
志强-KY:主打足球鞋,品牌议价力强;未被要求分摊,聚焦技术提升。
(注:部分分摊比例来自业界法人简报,来源未完全确认;若需精确数据,请以公司正式公告为准。)
关税新坐标:
印尼 19 % vs 越南 20 %
仅1%的税率差,为何能搅动千亿级别的产业链?
7 月 16 日,美印协议将印尼鞋类关税从原拟 32% 降至 19%,并附带采购波音飞机等对价条款。起算日与零部件豁免等细节仍在谈判中,目标是 8 月 1 日前敲定。
越南税率则已于 7 月上旬定为 20%,并设 40% 的转口税率,明确鼓励本地制造。
表面仅差 1 个百分点,但对动辄千亿美元的产业链来说,已足以引发订单转移。更关键的是:印尼条款落地早、细节更清晰,品牌敢下单,短期补单已在回流。
这场关税调整不只是商业行为,更是美国“印太战略”的一环。目标是分散关键供应链、减少对单一国家依赖,同时深化与东南亚的经济绑定。
19% 和 20% 的背后,是成本公式,也是地缘棋局。
那么,这笔关税账单究竟是如何被层层拆解的?”
谁真正买单?
三条传导链
品牌端提价:Nike 已率先涨价,Adidas、Puma 表示“可能跟进”。
供应链议价:台系厂普遍透露“降价 2–3 %”的非正式谈判逐步浮现,实质等于边际让利。
产地再分配:19 % / 20 % 税率虽不低,但“可预测”比“便宜”更重要;宝成、来亿等继续加码印尼与越南,减少对高税区依赖。
接下来盯住四件事
零部件豁免清单:若谈不拢,鞋面、鞋底等可能叠加“隐形关税”。
转口惩罚实施细则:印尼同意设置“反转口”条款,执法尺度将决定产零件能否绕关。
品牌-代工年度议价:品牌与代工厂将在 Q3–Q4 展开年度报价谈判,若最终单价被砍超过 3%,说明品牌正在通过压价,把原本由自己承担的关税压力,部分转嫁回代工厂。
终端售价弹性:如果连销量最大的基础款鞋型也开始涨价,说明品牌已经没有能力继续吸收关税成本,只能将压力转嫁给消费者。
关税靴子虽落地,真正的纸账还在流动:
品牌用提价、代工厂用效率,材料商则用成本分摊,层层传导后才能决定一双鞋的最终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