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主义升温 中国鞋企不能失声
【】贸易保护主义升温是当前国际经济关系中的热门话题,也是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阴影。近期,围绕贸易保护主义新趋势、对国内产业和企业的影响,记者对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会长王汉江进行了专访。
记者: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出现了哪些新动向和新特点?
王汉江:贸易保护主义并非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新现象,它总是与实际经济下行周期如影随形。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世界经济衰退持续恶化,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正在加速形成。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全球蔓延、形式多样、领域广泛。
记者: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相关产业的直接影响有多大?
王汉江:具体估计贸易保护主义对产业的影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从案件数量看,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反补贴和337调查最多的国家。2008年上半年,全球共有85起反倾销调查案件,其中针对的达37起,占43.5%;此外,2008年还遭受11起反补贴调查,占全球反补贴案件总数的70%。
从涉案金额看,2008年,全球21个国家对我发起贸易救济调查93起,涉案金额62亿美元。也就是说,即使不考虑增长因素,我国将丧失60多亿美元的市场份额。只要限制不取消,以后每年都要失去60多亿美元,累计失去的市场份额相当可观。
更重要的是,国外对我反倾销的要害是“以点打面”。反的“点”是个别产品和个别企业,而打击的“面”则是整个产业。一旦产品出口受阻,必然波及该产品整个产业链的正常发展。
记者:哪类企业受影响最大?
王汉江:这里我重点介绍一下鞋企所遭受贸易保护主义之苦。
目前,全国有制鞋企业3万多家,从业人员400多万人,出口企业1万余家,每年出口80多亿双鞋,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占70%左右。欧洲、巴西等老牌制鞋国为了限制进口鞋,不断对我国鞋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1995年至2005年,欧盟对我部分鞋类实施10年配额限制。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相关协议,2005年1月1日欧盟取消配额限制。然而时隔半年,欧盟又对来自我国和越南的皮鞋发起反倾销调查,调查期当年我国出口金额约7.3亿美元,涉及1257家企业和约7万人就业。我国共有163家企业应诉,2006年10月做出终裁,对我皮鞋征收高达16.5%的反倾销税(期限两年),部分国内鞋企被迫退出欧洲市场。2008年10月,欧委会对该案发起期终复审,以决定是否继续征收反倾销税。目前,我国60家企业应诉,欧委会抽取了7家企业调查。业界对裁决翘首以盼,但普遍认为难以获得公平的结果。
2008年12月31日,巴西对鞋类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涉及出口额1.1亿美元,涉案企业400多家。一些企业反映,巴西调查机关做法颇有不公,以未在规定时间内报名或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延期申请为由分别拒绝商会参加应诉资格和企业延期递交问卷的申请,我企业取得良好应诉结果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阿根廷3月初也对我国鞋类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加拿大正对我防水胶鞋进行反倾销立案审查,这些都会给我国鞋出口带来巨大障碍。
记者:贸易摩擦已成为我国涉外经济关系中的“老大难”问题,根据你的经验,有什么好的应对办法?
王汉江:我个人认为,还是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中介组织和企业的三个“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交涉、法律抗辩、业界合作”有机衔接的应对机制。
为此,我们要加强多边经贸交流与合作,推动各国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特别要防止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我们重视通过双边对话和磋商,妥善化解贸易摩擦,特别是把保持高层政治交涉和沟通作为应对贸易主义的必要和有效手段。我们也要旗帜鲜明地与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作斗争,对少数明显违背世贸组织规则、做法具有歧视性的行为,要坚决予以回击,毫不退缩和让步。
进出口商会、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而言,就是要加强进出口预警和信息通报,及时提醒业内企业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要加强对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培训,组织企业在贸易摩擦个案上加强法律抗辩;有时候要从产业全局发展出发,争取以价格承诺、最低限价或数量限制等方式结案,与对方产业达成自律及和解安排,从而保住出口市场。
对企业而言,它是贸易保护案件法律程序的应诉主体,因此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应诉。我们发现,不少企业遇到贸易保护主义“绕着走”,这个市场被限制了,就去开拓另外一个市场,打一枪、换一炮,这样容易助长国外对我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有些企业不应诉,是因为缺乏经验,对此我们商会可以给予必要帮助;有些企业是因为资金短缺,无力应诉,我们正在考虑推动业界或政府建立一笔应诉基金,维护行业正当利益。最后,我们的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不搞价格战,不搞恶性竞争,不授人以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