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鞋业服装等产业森林描绘集群版图
编者按 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调研组,就改革开放以来在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开拓成功发展之路问题到全国18个地区进行专题调研,泉州被列为全国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日前,新华社就此播发了《利用侨资带动经济起飞——福建省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专题文章。值此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为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泉州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本报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
新华社电:……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泉州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为2283.70亿元、29601元、225.06亿元,与1978年相比,分别以年均17.7%、15.6%、21.5%的速度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1978年-2007年,泉州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二、三产业分别以年均22.2%、17.3%的速度迅速增长,一、二、三产业结构从38.6∶32.8∶28.6调整为4.7∶59.1∶36.2,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截至2007年底,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2063家,外资实际到位137.93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79年的0.0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68.52亿美元,年均递增30.5%。(引自《利用侨资带动经济起飞——福建省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30年前,在沿海城市的改革浪潮中,泉州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1978年,泉州还是福建省的一个年人均生产总值仅为171元的农业小县,全省经济总量倒数第二。只需要将30年前百业待兴的场景,和如今的瑰丽经济画卷做一个简单的对比,任何人都不得不惊叹泉州变化的巨大。按可比价计算,2007年泉州的经济总量是1978年的112倍,泉州经济从全省的倒数第二冲到了前列,更登上经济总量九连冠的高位。
30年的变化,泉州对你叙说的,不仅是创造的神奇和成功学的教谕,她还为带来了“泉州模式”、造牌运动、“泉州速度”和“自费改革的民办特区”,让世人从一个区域看到了改革开放对历史车轮的伟大推动力。
产业森林:
50个国字号区域品牌描绘集群版图
熟悉泉州的人都会记得“估衣摊”——30年前,这是让全国服装商人都向往的地方。1979年华侨和港澳同胞携带入境的衣服布料达71.85万公斤,石狮“估衣摊”是最好的销售地。1983年开放集市后,这里实现了本地化生产,大批国产服装问世,他们荟萃了中西文化,代表着的流行时尚。
“如果说1978年安徽小岗村打响了农村经济改革的第一枪,那么石狮则开启了市场经济的历史大幕,是开放的‘小岗村’。”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司长朱幼棣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星星点灯”似的家族企业开始了第一轮扩张,工业化生产逐渐代替了家庭作坊。从这里开始,泉州乡镇企业慢慢崛起,产业结构由“一、二、三”格局向“二、一、三”格局转变,告别了以农业为主的时代。与此同时,以服装加工生产为核心,涵盖纺织、漂染、辅料、成衣加工、营销等完整产业链的纺织服装集群浮出水面,石狮成为全国性服装集散中心。
在几十公里外,泉州鞋业集群在晋江陈埭萌芽,尽管故事不同,路径却相似。1979年3月,林土秋邀集远在香港、菲律宾的14个亲友,每人出资2000元,开办了“洋埭服装鞋帽厂”。这是晋江第一家私营企业。一年后,鞋帽厂收获了令人心动的丰厚利润,于是,类似的私营企业像细胞裂变似的日益增多。陈埭人不曾想到,当初那几只锤子、几把剪刀的敲敲打打,竟谱就了“鞋都”诞生的前奏曲:今天的陈埭,云集了1600多家成品鞋企业及配套厂;足不出镇就可以买到生产一双鞋所需的全部材料;陈埭镇本地人口才8万多,但在生产高峰期,外来人口达到20多万。很多国际买家拿着设计好的“鞋样”不远万里来到陈埭,在此寻找合适的代工工厂。大量的国际订单将陈埭的鞋企们推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通道。关于鞋的信息到处涌动着、汇聚着,又向各地流散开去,演绎成市场上的一股股时尚潮流。
30年的风雨洗礼后,服装和鞋业渐渐成为泉州产业版图中最引以为豪的部分。和他们一样,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华侨和台港澳同胞回乡探亲带回的录音机、手表、洋伞、皮鞋等“洋货”,一件件被消化,成为泉州乡镇企业本地化生产的“样品”。这些如今看起来简简单单的模仿加工起步,硬是让泉州人创造出了发展的奇迹。如今,约50个国字号区域品牌基本勾勒出泉州的集群版图,涵盖了“世界茄克之都”、“鞋都”、“伞都”、“瓷都”、“乌龙茶之乡”、“国家微波通信产业基地”、“民间工艺品之都”、“石油化工园区”等称号。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传统产业到高新产业,泉州已经形成了茂盛的产业森林。其中,年产值在30亿元以上的有14个(7个超百亿)。在社会科学院刚刚公布的“百佳产业集群”中,泉州箱包、休闲运动鞋、休闲服装、五金水暖器材和日用工艺陶瓷等集群成为国内的标杆。
明星企业:
品牌魔方缔造不绝活力
堆积起集群效应后,产业中的龙头老大渐渐崭露头角。他们不甘于贴牌的低廉利润,于是,自主品牌的命题开始浅浅涌动。
那是一个品牌稀缺的年代。1984年泉州的爱花牌胸罩、全家福女装、万德福牛仔成就了国内服装界第一批名牌。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们风靡了全国各地大小商场,引领着时尚潮流。
真正的造牌运动发端于1999年的安踏公司,老总丁志忠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请孔令辉做“安踏”的形象代言人,一年要花80万元。和孔令辉签完两年的合约,丁志忠拿出500万投放广告。而当时“安踏”上半年的利润才600多万元,不到半年,“安踏”的销售额提升了35%。这样的胆识和方法被成百上千的泉州企业家效仿。据不完全统计,仅晋江一地就请来了1400多位明星当企业形象代言人。
这只是造牌运动的开端,在之后的第二波品牌创业中,体育营销、国际联姻、打造设计师品牌,代表了更高的视野,更强大的竞争力。登上国内各大体育竞赛的赞助牌后,泉州品牌如今正进行着世界赛场上的大角逐。2006年匹克特制的连体运动衣成为澳大利亚女篮夺冠的幕后英雄。一年后,NBA赛场有了安踏、匹克、鸿星尔克、亚礼得的联袂亮相,今年奥运赛场上,朝鲜、立陶宛、伊拉克、塔吉克斯坦、白俄罗斯国家队穿上鸿星尔克、康踏、匹克、露友、特步赞助的运动装≡谄炭乱桓鋈辏莼够嵊卸嗌倬使适拢颐且黄鹌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