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在嬗变中提挡升级
来自市统计局的数字表明,截至今年上半年,沭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50家,总数位居苏北第三;销售超亿元工业企业达21家,其中19家跻身全市工业企业销售50强,13家跻身全市纳税企业前50强。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利税同比分别增长41.2%和44%。
今年1—6月份,沭阳实现财政收入1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6.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在苏北24个县市中居第三位,预计全年可实现财政收入2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2亿元。
曾经是工业弱县的沭阳,如今大项目集聚、大集团扎堆、大产业成链,大集群成型,全国最大的专业画材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包覆纱专业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蓄电池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手机扬声器生产基地……一座以轻纺服装、木制品加工、五金机械、电子能源等成长型项目为支撑的新兴工业基地初具雏形。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一二三”变为现在的“二三一”。沭阳正在实现从传统农业县向新兴工业县的靓丽转身。
主攻大项目,变“弱势”为“强者”
发展呼唤大工业,工业期盼大项目。十年前,沭阳几乎无工业可言,仅有的十余家传统工业企业,档次低、规模小。曾经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工业弱县,使沭阳一度处于十分尴尬的窘境。无工不富,沭阳决策者深刻认识到,只有工业才能让沭阳走出一条更宽阔的发展道路。
“加快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区域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工业的竞争、城市的竞争,而工业的竞争、城市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项目的竞争,尤其是大项目的竞争。”市委常委、沭阳县委书记莫宗通一再强调。
近年来,沭阳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这一核心,把实施“大项目推进”方略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着力点,坚持外引和内培并举、扩量和提质并重,万众一心奏响“工业突破”的发展主旋律。
在沭阳,“招商”就是“商招”、推行“项目全程帮办服务”机制,组建招商“劲旅”,深入开展项目签约开工百日竞赛、项目推进百日会战,开发区项目引进和建设双月冲刺竞赛等成为突破工业的多彩乐章,招商攻势高潮迭起,海内外客商纷至沓来。开发区落户企业已达520多家,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7个,10亿元以上项目7个,上市公司投资项目11个,建成投产企业302多家,集聚产业工人6.2万人。
落户沭阳的浙江天能电池(江苏)有限公司,由天能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兴建。天能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蓄电池及其配套产品生产厂家,产品产销量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市场覆盖率达92%,已在香港成功上市。
项目引进单位、县招商局局长唐莉告诉记者,天能电池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已正式投产,固定资产投入4亿元,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用工2200多人。目前,二期工程8万平方米主厂房全面完工,即将投产。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38亿元,用工突破6000人,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动车用纳米高能蓄电池生产基地。
加快项目推进,就得加快开发区这个项目载体的建设。县里始终坚持“开发区就是特区、开发区的事就是特事、开发区的事就要特办、外来投资无障碍”的“三特一无”原则,使开发区迈入发展的“快车道”,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基础设施配套面积便从零起步,扩大到现在的24.5平方公里。
最值得称道的是,沭阳人尽管需要大项目,但他们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引进项目。仅今年以来,就有2个10万吨制浆造纸项目、1个炼铅项目、6个可能产生臭气和致畸致癌的医药中间体项目,被开发区拒之门外。
工业的快速提质带来了沭阳工业利润和财政收入的大幅提高。去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07.4%,创下了历史新高。全县财政收入的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和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始终位居全省县市前列。现在,沭阳一个多月实现的财政收入就超过2002年全年的财政收入。
促进产业集聚:变“单打”为“抱团”
两年前,无锡客商华群在沭阳投资创办华嘉精密钢管制造有限公司,如今他的企业已经成为沭阳经济开发区51家机械铸造企业之一。如今,像机械铸造企业这样,已经形成了研发、加工、制造、销售“一条龙”的完备产业体系的产业集群还有很多。
近年来,沭阳县委、县政府以打造现代新兴工业基地为目标,依托现有基础和条件,通过外引内培,促进聚变裂变,引导轻纺服装、木制品加工、五金机械、铜制品制造、电子能源等优势产业在布局上集中、生产上配套、环节上成链,逐步形成特色化产业集群。
在一个区域内形成高度的分工及社会协作配套系统,从而带来生产便利及成本降低,被视为是集群经济成功的核心所在。县委副书记、县长将建明告诉记者。
深圳美欧电子(沭阳)股份有限公司是沭阳经济开发区的一个重点高新产业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10亿元,最终将形成拥有2万名员工规模的电子工业城,成为苏北最大的电子企业集团和新型服务外包生产基地。尤为可喜的是,美欧电子的落户还吸引了投资分别达4亿元的晶石集团、蓝晶电子等相继落户,加速了电子产业集群的形成。
沭阳是传统的林业大县,全县木材加工业发展迅猛。该县致力于传统木材加工业改造并优化升级,积极引导企业在布局上集中、生产上配套、环节上成链,开发木制画材类新产品,着力培育规模型、外向型和科技型的画材加工“小巨人”。
该县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凤凰画材、银鹰文体、东方文体等一批画材类企业的落户,迅速催生了沭阳画材类木制工艺品的兴起。产品达5大系列26个品种。该县还围绕画材类企业需求,兴建凤凰美术颜料、和丰织造两个公司,就近、就地为沭阳画材企业提供所需要的美术颜料和画材布料,完善了产业链条,还带动了小五金业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扩大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沭阳画材类生产企业分别在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成立了分公司,产品覆盖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沭阳画材的出口量已经占据全国同行业出口总量的80%,成为国内最大的画材生产基地。
进行产业链的缝合,形成国内国际投资商的集聚效应。“要坚持不懈做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引导企业在布局上集中、生产上配套、环节上成链,通过引进大项目,带来大配套,建成大产业,形成新的产业集群。”2008年新年伊始,市委常委、沭阳县委书记莫宗通提出明确要求。
在沭阳,记者了解到,由浙江客商投资2亿元兴建的江苏邦源纺织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包覆纱专业生产基地。无独有偶,“邦源”落户不久,投资10亿元的江苏宝娜斯有限公司、投资分别达1.2亿元的沭阳柳青纺织有限公司和投资1亿元的华厦纺织有限公司等超亿元轻纺类项目相继集聚而来,一座现代轻纺工业城呼之欲出。
产业集聚,让沭阳企业尝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甜头,优势日益凸显,效益更趋显著。历经数年的经济转型,沭阳经济增长出现“三高一低”态势:工业企业利润提高、财政收入大幅提高、要素产出效益提高,工业企业能耗大幅降低。全县木材加工企业达2342家,年销售达73亿元,有望在两年内成长为百亿元产业集群,其中中高密度板年加工能力达120万立方米,居全省首位;依托刚刚落成的科技创业大厦兴建的科技创业园,已吸纳华军软件、小聪软件及全国十大手机销售商之一的冠芝霖通讯等24家企业入驻孵化,预计年销售额超20亿元,将发展成为苏北最大的软件产业集群和软件服务外包基地,软件“硅谷”雏形已经呈现。今年上半年,沭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59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列苏北26个县区之首。
推进科技创新,变“直线”为“圆圈”
以往工业生产中,能耗高,产生的工业垃圾多,这些都是导致企业原材料消耗高的主要原因。企业生产只能被动的走“直线”。如今,沭阳致力于建设高科技工业项目作为工业发展重点,通过完善技术创新机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新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节能降耗,发展循环工业,走出了一条“圆圈”道路。同时也相继开发出了一批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的“三高”产品,催生了一大批整体素质高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群体。
众多前来沭阳投资的外资企业不仅没把淘汰设备搬来,却尽力尽心地用好装备武装沭阳这个“基地”,并把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放在提高企业效益的首位。浙江天能电池(江苏)有限公司,仅今年就将实施铸板过程节能减排技改、污水回收再利用节水、选用新型锅炉设备提高铅利用率等7项节能减排措施,年可实现综合能耗降低12670.3吨,同时,因为采用的新工艺中取消了燃烧油和液化气的使用,减少了废气的排放。
由浙商投资2亿元兴建的江苏邦源纺织有限公司,其包覆纱生产线设备全部引自意大利等国。公司负责人称,他们的设备在国内无人能比,所做的纱产品质量也是第一流的,浪莎、宝娜丝、芬莉等几大袜业全是用他们的纱,车间全部建好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包覆纱生产基地。
在沭阳开发区,还有象瑞声科技、晶石电子、凤凰画材、东方文体等一大批外资企业,其设备和产品都是国内一流的。该县的画材产品出口量已占全国的80%以上,瑞声科技公司主要生产摩托罗拉、三星、西门子等品牌手机零部件,提供了摩托罗拉的60%的扬声器配件。目前,开发区已投产的302家企业中,有115家是规模以上工业,大都是新型工业企业,去年这类企业的利税占整个开发区工业利税的80%以上。
木材加工业是沭阳工业的支柱产业,也是典型的传统工业,目前,不少企业正在通过清洁生产来节约成本,增加效益。福庆木业去年共实施了13个清洁生产方案,投入767万元,年可增加经济效益581万元,节煤1902吨,节电14千瓦时,并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大江木业投资353万元实施了20个清洁生产方案,年可增加经济效益224万元,年节煤1477吨,节水18万多吨,回收粉尘300吨。
采访中,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外来企业,记者处处感受到涌动着的新型工业化的热流。受这些企业的带动,其他传统工业企业如沂淮水泥厂、沭光酒厂、盛江纺织等这些县内本土骨干企业也都走上了节能降耗之路。去年以来,先后有50多家本土企业进行了节能降耗改造,同时,关闭了14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污染企业。
新型工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沭阳工业利润的提高。去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07.4%,创下了历史新高。今年上半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利税同比分别增长41.2%和44%。工业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财政收入大幅提高。
加快外向化进程,变“内战”为“外战”
在新河镇解桥村天然干花厂内,工人正在将印有中英文标记的产品集装箱向大货车上装载。
“这些产品准备运往外贸口岸,再发往欧美国家。”老板周红亮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是沭阳民营企业发展创汇产品,积极抢滩海外市场的生动写照。如今,在沭阳,像周红亮这样将业务做到海外的还有很多。
该县通过采取拓展对外开放领域、发展外经合作、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扶持力度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实施“外向带动”发展战略,做大做强外向型企业,拓展出口渠道,搞好出口创收,促进工业经济向外向型转变。目前,沭阳的肉制品、脱水蔬菜、画材、木制品、玩具、工艺鞋、灯具、干花等生产企业竞相站在了出口的跑道上。这些出口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很大比例。目前,沭阳拥有自营出口权企业已达120家。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沭阳县委、县政府坚持在政策上扶持、发展上引导、服务上创优,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在全民创业热潮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本土企业家和外来创业者。
钱集镇万庄村青年伏龙,从1996年起,一直在浙江平湖的服装企业工作。2006年,他积极响应党委、政府鼓励在外人员返乡创业的号召,回到本村,投资380万元创办了“沭阳县东胜服饰有限公司”,吸纳本地100多名富余劳力就业。
虽是民营小企业,但是不能输在起点上。伏龙将目光盯在国际市场上。去年,伏龙在市场调查时了解到,澳大利亚一个公司有一批订单,正在寻找合作伙伴。他立即通过网络平台,与这家公司取得联系,发送样品、试制成品……最后,他以过硬的技术拿下了首批出口澳大利亚的6万件服装订单,并且件件合格。紧接着,伏龙又承接了10.4万件的出口服饰加工业务。2007年底,他的公司加工收入达220万元,创利税50万元。
广阔的海外市场为沭阳民营企业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平台。桑墟农民刘亚平打工返乡,投资1000万元创办江苏沭阳县牡丹木业有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200多万元,吸引当地数百名农民进厂务工。刘亚平将市场定位在海外,招聘一批专业木材加工技术人才进行技术攻关,引进先进加工设备,出口的LVL、LVB等板材系列产品,通过省标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验收合格,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深受国外市场的青睐。
打响沭阳企业自己的品牌。沭阳积极引导企业做到生产有规程、质量有标准、产品有标志,实施企业标准化生产,实行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产品标准、统一检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五统一”操作规程,组织企业抱团发展,争相开展国际合作,实现出口创汇。该县先后创立了凤凰画材、天然干花等知名品牌,畅销欧美、韩日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探寻沭阳工业化的发展轨迹,我们也掂出了沭阳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天平上的分量,当资金流、物流和人流迅速向这里集聚时,这片崭新的土地上将以现代化大工业的面貌有序地展开,书写新的篇章。

- 千百度CBANNER舒适预警:穿它会“上瘾”
- 千百度CBANNER「嘭」一点,更松弛
- 千百度CBANNER和浪姐@李晟,开启乘风假日
- 千百度CBANNER“懒”得时髦
- 千百度CBANNER重返18岁的夏天
- 千百度CBANNER七夕,为爱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