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制鞋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
[摘要] 晋江地处东南沿海,因为它自身的地理以及侨乡优势,晋江在经济发展之初依靠“三来一补”吸引了很多资本。晋江人发扬闽南地区的拼搏精神,创立了一个又一个王牌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在晋江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使晋江从一个偏僻的县城发展成为著名的经济强市。在发展区域经济的理论中,由于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理论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的局限性,产业集群研究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新亮点。产业集群不仅可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而且也可以成为提高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力量。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集群应该注意的问题不同,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产业集群若不注意竞争优势的动态培育就会迅速进入衰退阶段。
集群竞争优势的取得得益于机群内部动态学习能力的培育和合作机制的加强。晋江的鞋业集群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应注意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学习,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笔者试图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晋江鞋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并论证集群的动态学习和内在合作机制对于集群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发展阶段 学习能力 合作机制
一、引言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的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企业和与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由于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理论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的局限性,产业集群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他不仅可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而且也可以成为提高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力量。
晋江地处东南沿海,是建设海峡西岸、发展福建经济的前沿区域。近年来晋江人凭借敢拼敢闯的精神在当地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下走出了一条以自主经营、争创品牌的民营企业之路,晋江当地也形成了以鞋业、服装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在苏南和温州模式逐渐衰落的情况下,晋江的产业集群目前处于怎样的阶段,他们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则成了一些人关注的问题。下文就将从晋江的产业集群处于何种阶段以及集群学习和内在合作机制的重要性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晋江鞋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
产业集群与生物种群有一定的相似性,它和生物种群一样也会经历一个从成长到衰退的过程。划分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指标入手:
(一)企业出生率与死亡率
企业出生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新开办的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比例;死亡率是指一个时期内关闭企业的数量占初期企业总数的比例。这里关闭的概念不同于倒闭,除负债过重破产外,还包括由于国民经济不景气或产业结构调整造成企业盈利水平大副下降,企业主为减少损失或找到新的创业机会而主动关停企业的情况。
(二)企业成长率
集群内的企业是集群的基本组成单元,企业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折射整个集群的经济环境,企业的成长伴随着周围经济环境的改善,集群中企业运作良好,保持较高速成长,在吸引新的创业者进入的同时,对加速集群的完善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三)集群网络联结度
一个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往往不把所有的生产过程都放在本企业内部进行,而是选择保留核心技术、关键生产环节等本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部分,通过外包,把次要环节交给更有比较生产优势的企业进行,从而在同业竞争者、上下游供应商和其它实体,如相关服务业、支持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之间形成一个既竞争又合作的网络。这个网络的连接程度,直接关系着集群内信息的流动、成果的转换和资金的乘数效应,从而对集群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有着巨大影响。另外,中介机构作为各生产企业的“黏合剂”,它的作用越明显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集群联结度越高。
(四)集群产业配套度
集群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分工的不断细化,核心产品的生产过程会分裂成由几个不同的企业完成的子工序。因此,集群核心产业是否有利于细致分工,各个工序、是否配套协调直接关系着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产业集群从孕育到成熟一般都须经历十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根据以上指标产业集群可以划分为以上四个阶段,如表1所示
发展阶段 |
评价指标体系 | ||||
出生率 |
死亡率 |
成长度 |
网络联结度 |
产业配套度 | |
孕育阶段 |
高 |
很低 |
很高 |
几乎为零 |
几乎为零 |
快速成长阶段 |
很高 |
低 |
高 |
较低 |
较高 |
成熟阶段 |
低 |
低 |
较高 |
高 |
高 |
衰退阶段 |
几乎为零 |
很高 |
低 |
很低 |
低 |
表1 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划分
晋江市制鞋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当地的企业已经初具规模,截止到2004年年底,全市共有制鞋企业2300多家,鞋业配套企业1000多家。全市制鞋业现获得2个驰名商标(安踏、特步),4项名牌产品(安踏、亚礼得、爱乐、特步),获省著名商标20项,省名牌产品8项。
从整体上看,晋江鞋业集群已形成皮革、化工原料、鞋机、数字制模等社会分工、配套一条龙生产协作群落;但其相关配套不足,相关社会化服务系统极不完善。在晋江鞋业集群中,生产类型的企业多,而金融、风险投资、人才培训、市场咨询、中介服务等支持性服务机构发展滞后。并且晋江当地的制鞋企业目前大多数还处于品牌经营的初级阶段,产品研发和品牌营销能力较弱。
并且晋江村庄的村民总在不断的开办一些制鞋或配套加工企业,相对于企业的成长率,晋江当地鞋业死亡率较低,据此分析,我们得出晋江的鞋业集群目前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如表2所示。
而且晋江的集群发展还面临着发展空间受限,人才匮乏、企业管理能力弱,劳工供求矛盾突出,仿冒行为严重,中小企业融资难等发展瓶颈,在晋江的产业集群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如果企业不注重解决限制集群发展的因素,晋江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负外部效应的作用下很可能会迅速进入衰退阶段,阻碍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接下来应探讨影响产业生命周期的因素。
发展阶段 |
评价指标体系 | ||||
出生率 |
死亡率 |
成长度 |
网络联结度 |
产业配套度 | |
孕育阶段 |
------- |
--------- |
--------- |
--------- |
--------- |
快速成长阶段 |
较高 |
低 |
高 |
低 |
较高 |
成熟阶段 |
--------- |
--------- |
--------- |
--------- |
--------- |
衰退阶段 |
--------- |
--------- |
--------- |
--------- |
--------- |
表二 晋江鞋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图示
三、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
根据种群生态学理论,在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种群增长率不断下降,直至停止增长,这种增长方式称为逻辑斯谛增长。与生物种群类似,产业集群所在的空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承受集群规模的无限增长。在集群发展的初期,由于聚集的企业不多,规模经济和聚集的正面效应不大,集群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当集群内企业达到一定数量时,企业间形成了较发达的分工协作的生产网络;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在企业间自由流动,形成了共享的劳动力市场;同时集群产出增加,市场知名度增加,初步形成了区位品牌,获得一定的营销优势。此时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达到最大,集群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在产业集群的加速发展过程中,当企业数和总产出达到一定数量时,由于集群内企业数量和规模接近区域所能容纳的上限,拥挤效应急剧增加;企业数量的急剧增加也增大了协调成本;同时随着企业数量和产出的增加,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增加,企业间恶性竞争的可能性增加,此时集群的负面效应急剧增加,当集群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时,集群的发展速度减慢。当负面效应与正面效应相等时,集聚效应为零,集群的发展达到了均衡点。下面,我们就采用逻辑斯谛增长的数学模型来对产业集群进行相关的分析。
(一) 概念和假设
1.设S代表产业集群的规模,S由集群成员数量和集群的生产规模两方面的因素决定,它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
2.假设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某一地域空间里的各种要素禀赋(包括技术、原材料、劳动力、资本和市场规模等)一定,那么,在这一有限的要素条件下,产业集群存在一个最大的集群规模,记为K。
3.设rm为集群的最大瞬间增长率,这是指集群增长的要素条件完全得到满足时的瞬间增长率,由集群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决定。假设在一定的时间内,集群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不随集群规模变化而变化,因此集群rm是一个常数。
4.种群生态学理论认为,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生物种群的增长为指数型增长。同样,这里假设在无限环境(聚集负面效应为零)中,集群规模S的增长呈指数型增长。
根据假设,在无限环境中有:
dS/dt=RmS (1)
当集群处于有限环境时,就必须考虑到增长率随规模上升而减少对集群规模的影响。可以设想每当集群的规模增加一个单位,集群可利用的的剩余空间就减少一个单位,使集群实际增长率相对于瞬时增长率下降。因此,要在式(1)中加入一个修正项(1-S/K)。所以,当
集群处于有限环境时,其增长方程为:
dS/dt=rS(1-S/K) (2)
它的积分式是
S=K/[1+(K-S0)/S0E-RmT] (3)
其中S0是集群的初始规模。
式(3)的曲线如图1。
从式(3)可以看出,影响产业集群发展轨迹的主要因素是参数K和参数Rm,K 值越大,区域所能承受的集群规模越大,集群规模每增加一个单位对集群造成的“拥挤效应”越小,集群的潜在增长率相对于最大瞬时增长率下降的程度越小。因此集群的发展速度越快,因此也越快进入成熟阶段。同样Rm越大,集群在无限环境下的最大瞬时增长率越大,集群以更快的速度达到饱和值。因此,影响参数K和Rm的因素也就是影响集群发展轨迹的因素。
(二)参数K的影响因素
一个特定的区域可容纳的产业集群的最大规模由区域所拥有的资源和集群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决定。区域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政治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既包括有形的资源又包括无形的资源。
1.区域的资源对K值的影响
区域所拥有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政治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其中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变化的弹性有限,大力改善区域的政治、人力和技术资源能够有效的改善集群的发展环境,政治资源涉及政府的宏观政策这里暂不讨论,而人力和技术资源的改善有赖于集群内部的合作和学习机制。
2.市场需求规模对K值的影响
很明显,市场的需求规模越大,集群的规模上限越高。对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集群,其产品市场需求的规模取决于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集群所能进入的市场的总规模。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较大。当产品发展到衰退期时,产品市场需求将不断缩小,K值下降。因此集群内部的企业通过健全的学习和合作机制加强产品的开发与研究,不断推出具有市场需求的产品,集群里的企业才得以持续发展。
(三)参数Rm的影响因素
当产业集群增长的要素条件完全得到满足时,其增长率达到最大,这一最大的增长率取决于集群本身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能力。虽然我们可以将产业集群看作一个整体,用分析单个企业的能力的方法来研究产业集群的能力,但是产业集群是许多企业的集合体,因此它与单个企业的能力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在充分考虑到产业集群与单个企业的产业集群的相似和不同后,本文认为产业集群的能力应包括: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集群企业通过合作机制加强协调、生产和营销能力,通过学习机制在主要加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一 定程度的促进了以上三种能力的提高。
(四)结论
由于路径依赖性与行为惯性的存在,根植于集群自身特性的竞争优势,往往缺乏自我更新与提升的能力,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最终将因阻碍集群创新而蜕变成为导致集群衰退的风险。Markusen(1996)在研究集群的成功与风险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指出,集群越成功,越倾向于发展成一个封闭的系统,进而逐步丧失获取应变市场变化所需的能力,导致竞争力不断下降,直至集群的消亡。成功的产业集群产生的静态优刚性①可能会削弱集群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成为导致集群衰退的根本性原因。集群内的企业应加强内部合作和动态学习机制,通过不断学习和加强合作来化解静态优势刚性,改善集群的发展周期。
四、集群动态学习和内在合作机制
企业的资源观将企业内部异质性资源2与企业外部的市场资源加以区分,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企业自身的能力,异质性进一步构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因为异质性将意味着企业具有获取经济“租”的潜在可能性。当集群的特殊资源是有价值的、稀缺的和难以模仿、难以替代的时候,资源就具备了异质性,集群便可依靠该异质性资源获取理查德 租金。在动态环境中,产业集群孤立地运用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是不能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产业集群内部要素的优化和更新,产业集群需通过新的和更有利润的路径完成猜测搜寻过程来适应新环境,不断地从外界导入知识,提升自身的异质性能力。而具有有限动态能力 的集群不能够培养持续的竞争力。
当集群培育出自身的动态能力后,集群便可借助动态能力化解“静态优势刚性”3,最终实现竞争优势的持续获取。那么集群应该如何培育动态能力呢?通过集群学习效应的培育和加强内部合作机制。
集群学习可以分为集群内部学习和区际间学习。集群内部学习主要依靠地理临近性,通过集群内部企业与大学、教育机构、研发机构、技术传播组织和商会及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技术人员的内部流动、干中学等途径来获得集群整体的显性与隐性知识的提升,从而通过集群内部学习将衍生出集群异质性的竞争力;集群区际网络学习则是由集群内少数几个企业、机构(一般是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充当“桥梁人物”,使集群处在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之中,引进集群外部新的知识及技术,通过消化吸收转化为集群内部企业可以接收的方式,将能力提升从一次性突破转化为持续过程,持续培育、改进和重构异质性能力的知识基础,整合和提升异质性能力,最终实现多项特定能力的循序衔接,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内部的合作可以解释为企业间的合作创新行为,合作创新行为很早就存在于国外的企业理论研究中(LissoniF ,2001)。一般意义上的创新行为主要是技术方面,我们将产业集群合作创新定义为集群内企业之间以及与外部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在技术、原材料采购平台、营销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联合创新行为,这种合作创新可以归结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建立在非正式交流产生溢出效应基础上的、低层次的联合创新,即企业间对彼此的模仿采取一种默许的态度,这是通常意义上的集群创新(金祥荣、叶建亮,2001);第二个层面是创新主体通过正式的协议而建立的、高层次的联合创新,这种合作主要发生于企业与大学及研究机构、上下游企业和龙头企业之间。在暑期实践中我们发现晋江鞋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企业之间很少进行正式的合作研发。
五、实例论证
接下来我们就以晋江的鞋业集群为例,具体谈谈如何加强集群企业之间的互相合作与学习。晋江的鞋业集群发展至今,目前拥有制鞋企业3000多家,产业集群形成一定规模。在这之中既有安踏、特步等知名企业又有喜得龙、爱奇、德尔惠等快速发展的企业。晋江的鞋业企业可以用以下图表示(少了乔丹,爱乐,贵人鸟,361度,金苹果)
众多的外围配套生产企业围绕着核心的品牌经营企业进行生产,根据文章前面的论述并结合图表可以看出,晋江的制鞋企业首先应加强当地企业之间的联系,这包括
(一)加强核心品牌企业之间的合作
这主要通过核心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来实现,目前晋江绝大多数制鞋企业都是自主研发产品,虽然目前晋江鞋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也还不是迫切需要几大企业密切合作,但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尤其在像NIKE和ADIDAS等世界巨头侵蚀市场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定会实现双赢的局面。
(二)外围加工配套企业之间的合作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就是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这些配套加工企业如果互相合作就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生产成本。例如这些企业可以在购买原材料时联合起来,形成买方垄断势力,从而降低采购成本。
(三)核心与外围企业之间的合作
产品外包和贴牌生产的现象在晋江十分普遍,企业通过将产品生产的一些次要环节交给更具生产优势的企业来生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在晋江很多企业仍然自己进行鞋身生产的大部分工序,根据国际经验,很多国际鞋业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只掌握产品的研发和营销,单纯的加工生产则转包出去。由此可见,核心与外围企业之间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企业自始至终都是自己生产、研发和销售,这些企业也可以通过联合采购和生产设施的共享与外围企业实现合作。
企业之间的学习也往往在合作过程中实现。另外,企业还应与当地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从公司管理到产品研发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我们在暑期调查中发现,晋江的很多制鞋企业很多都有与大学合作的经历,但合作的深度和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流于形式。企业在与大学合作过程一味追求名牌效应,违背了企业基本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
六、结论
晋江是的鞋业之都,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晋江的鞋业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晋江的鞋业产业集群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集群发展面临着许多瓶颈,如何在集群的动态过程中破解产业集群的静态优势刚性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集群的学习效应和合作机制是产业集群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晋江的鞋业企业应该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加强技术创新。限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只浅析了应如何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对于企业之间加强合作的深入研究以及如何促进集群的内在学习机制,还有待以后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4版) [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2]胡宇辰。产业集群的技术支持体系 [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 郑彦。产业集群组织模式与集群内企业合作创新的互动机制研究。经济经纬。[J]2006年1期
[4]戴卫明。肖光华。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分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J]2005年1月,第26卷,第一期
[5]池仁勇,郭元源,段姗,陈瑶瑶, 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理论研究,软科学,[J]2005年第19卷15期
[6]产业集群学习能力的动态模型,韩晶,王迎军,南京社会科学,[J]2005年第三期
The development period, study system and cooperative system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of Jinjiang
——take the shoes clusters for example
[Abstract] Different periods can be found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in which different problems should be solved. A cluster will decline if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doesn’t enhance continuously.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can be got by enhancing the study ability and cooperation system. The shoe industrial clusters of Jinjiang are in the development already period. To make the region economy continuously prosperous, it should encourage the enterprises to study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I am not able to discuss the problem that how to enhance the co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the further research about this problem and the one that how to enhance the study system should be solved in future.
[Key Words]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Period Study Ability Cooperative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