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价销售 戴希曼鞋城供应商恢复供货
昨日,记者获悉,戴希曼鞋城因“低于成本价”销售品牌鞋惹恼了京城众商家,遭供应商集体停货,终与各大品牌厂商达成和解协议。戴希曼鞋城承诺,所售鞋品将不会“低于成本价”销售,但鉴于戴希曼鞋城尚未完全开业,又处动物园公交枢纽大厦6-8层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供应商暂且同意,戴希曼鞋城开业初期,可以“成本价”卖鞋。
与上次供应商主动贴近媒体记者有所不同,此次各大厂商在达成和解协议之后,几乎全部“失声”,记者连续拨通了几位供应商的电话,不是关机,就是“您拨叫的用户,已经……”。种种悬疑表明,此次“和解协议”达成,并非皆大欢喜,其中可能更有隐情,随即记者拨通了京城某大商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副总经理的电话,他略带气愤地表示:“戴希曼鞋城以成本价销售,这就是打政策的擦边球,这与‘低于成本价销售’没有区别,是恶意的价格大战!”
“其实,此番供应商断货,并没有给戴希曼销售造成被动,之前高达5000万的现金备货,早已为此打下基础,销售活动一直很正常,更为可喜的是,现在的销售状况较之开业时至少翻了三四番。”戴希曼鞋城采购部经理许洲玮释然,此次供应商集体停货,本身就是没有道理的,各大厂商均与戴希曼签有全年大合同,如果他们再停货,其结果每一家都应该知道会怎样。
业内专家表示,戴希曼低价营销策略是成功的,但对市场的冲击也非常大,与当年的国美电器营销同出一辙。就目前国内市场而言,大商场固守所谓的 “高端市场”,普通鞋城则占据“低端市场”,中端市场一直处于真空状态,戴希曼鞋城盯准“中端市场”,品牌鞋以“低利润或0利润”扩大销量做法,一方面有鞋城自身的需要,更主要是市场内部动力的推动。总之,戴希曼鞋城这么便宜的价格战,供应商、各大商场、顾客的利益都会受到影响,市场的反映一定是强烈的,这也是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