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潼区南韦村焚烧塑料鞋底 村庄浓烟缭绕
2003年12月20日,本报报道了西安市临潼区南韦村焚烧塑料鞋底,使得村庄浓烟缭绕,环境污染的情况。3年多时间过去了,这里如今是什么情况?日前,本报记者再次来到这里,发现浓烟依旧,而且扩大到相邻的几个村庄,这种情况何时能够得到改善。
30多年前,西安市临潼区城东22公里的零口街道办南韦村,同关中各地的乡村一样,风景优美空气清新。自从这里引进塑料加工业,加热烘烤废旧塑料鞋底、焚烧鞋帮,黑臭的浓烟就滚滚不断,直到整个村庄都被烟雾笼罩了……
一个鞋底带出的大产业
零口街道办事处往北300米,穿过陇海线就是南韦村,全村三百多户,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经济收入很低。上世纪70年代初,村中一位刘姓高中生从河南引进了废旧塑料鞋底浅加工项目,将厂址设在南韦小学。该生考上大学离开后,其他村民接手,他们在邻村镇收购废旧鞋,并将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到上世纪90年代全村形成了规模,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现在,全村除了5%的村民从事养殖和外出打工外,其他人员都从事该产业,每天都有100多吨原料和产品从村里进出,生产的产品也由一个鞋底发展到聚氯乙稀、聚丙乙烯等几百个品种,成为西北最大的塑料原料集散地。
南韦村废旧塑料浅加工产业发展到现在,已形成了采、运、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他们不需要发布任何信息,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主动找上门,送一车待加工料,拉一车产品走,都是现钱交易。在这个产业链条中,不论大人小孩都有分工,年产值达几千万元,纯利润100多万元,村民的收入也由“一个劳动日不值一支宝成烟”,发展到人均年收入超过3000元。在该村的带动下,邻近几个乡镇的好几个村都以这种模式迅速发展,从业人员多达一两万人。
烘烤焚烧鞋帮成为污染源
2007年7月4日,天下起了雨。还没进村,远远地看见浓烟滚滚,在雨中沿着巷道不停地流动,有时路都看不清。逆着烟流动的方向走过去,村民在大雨伞下烘烤废旧塑料鞋底,焚烧倾倒在房前场院的鞋帮布。在该村一户大门前两个简易火池边,浓烟挡住了视线,记者按了一下快门,两女一男不约而同起身进了屋门,男的拿着铁锨,女的拿着尖嘴铁钳,冲向记者并大喊:“快走,不走就拍死你!”
采访中记者发现,南韦村的塑料原料的生产工艺极为原始,烘烤废旧塑料鞋,每年至少有近400吨作为燃料的锯末、近100吨的布料被焚烧,产生的浓烟足以将整个村子笼罩,而每回收1公斤废旧鞋底需要1.6元,出成品0.8公斤,可卖2.2元,每公斤可赚0.6元。尽管利润如此之小,从事者却有增无减。一高姓村民说:“原来白天焚烧让人骂,脸上挂不住,于是都在晚上或者在村东头的零河边烧。现在烧的人多了,就什么都不顾了,除了过年几天没有烟外,一年四季天天都有,熏得人连气都喘不上来……我们种的油菜开的都是白花了,有的实在住不下去了,就搬出了村子。”
在村东头不到300米远的零河边,几个小时的大雨也没能浇灭前一天晚上燃烧的鞋帮布,各种废料堆积堵住了零河,零河已被污染得触目惊心。而村里人对污染问题毫不在意,他们说:“30多年来也没听说过把人熏病了,今后咋样我们管不了。”
为此,陕西省环境保护局大气室李合义主任、西安中心医院职业病科主任医师岳良臣都说,这样下去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都可能造成影响,若有聚氯乙烯等化学成分燃烧,时间长了还会致癌。
这里何日再见蓝天
村委会主任刘甲祥说,1999年村上制定的“南韦村综合管理大纲”中明确规定,“不准将破布堆放门前庄后,更不能点火乱烧,违者取消该户的生产经营权。”为此村上专门配备了两个人,作为村主任助理来治理污染。但是你白天管他晚上烧,晚上管半夜烧!现在村里的能人都用遍了也没能达到效果。管得最紧的时候是1997~1998年,这两年报纸登一下,上级问一下,村里就管一下,管理还只在表面。近期,零口街道办事处和村里,都下发了禁止对鞋底进行加工的通知,但执行起来实在是太难了!
今年5月30日,西安市环境保护局临潼分局向区政府作的“关于零口街办南韦村环境污染情况”的报告,报告中对该村造成污染的原因归纳为:“村民谋生致富忽视环保”,“相关部门缺乏管理”,并提出了“政府对收购废旧塑料鞋底加工户予以取缔”的建议,对此,临潼区政府主管领导作了批示,要求街道办事处会同公安、工商、环保等部门,对该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彻底解决。
3年前,南韦村村委会墙外有一条很大的标语:“发展塑料产业,振兴南韦经济”;3年后,这里的标语已经改成为:“禁止收售医疗垃圾!”南韦村的上空何时不再飘起浓烟,重见清新蔚蓝的天空!
- 上一篇:捡鞋掉入护城河
- 下一篇:一年吸金330亿,低调跑鞋卖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