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企“抱团”要争出口定价权
合作求生存,联手添力量
广东省民营企业进出口商会,一个纯粹自发的民间商会,正式成立仅仅八个月,就拥有3000多名会员。她的扩张为何能如此神速?日前,会长张新颖一语道破天机:人民币升值,进出口生意越来越难做,私企老板们都意识到,做外贸,只有合作,才能生存。
联合起来增加谈判“底气”
一直以来,广东不少产品处于加工产业链中下端,大量靠授权及贴牌生产赚微薄利润,无法获得产品定价权,只能任由老外喊价。
更要命的是,老外越来越喜欢到闲逛,货比三家之后,往往四处压价,而再低的价钱,也有厂家抢着接单。广东省民营企业进出口商会会长张新颖对此表示,竞争再怎么激烈,也不能在外商面前竞相压价导致自相残杀的生死肉搏。成立商会,是希望促使进出口同行联合起来,集体争取产品出口定价权。
张新颖说,在大陆,要建立某种“价格联盟”极其困难,但以商会名义,联合业内同行,以规章等作为制约,引导大部分企业不乱打出口价格战,则是非常实在的选择。由于规模不大,广东众多中小型民企在与海外采购商价格谈判时总处于下风,但如果占了行业内50%以上生产能力的众多厂家联起手来,无疑能在今后与强悍的海外买家进行出口定价权谈判中增加胜算的机会。“大家都明白,合作是应对未来残酷竞争的唯一方式。因此,联合业内同行集体争取产品出口定价权的倡议得到了民营企业进出口商的普遍认同和响应。”
去年和前年油价、原材料价格暴涨,今年则是人民币加速升值带来巨大压力,出口企业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除了加大力量拓展欧洲市场外,联合起来逼迫国际买家接受提价,是重要的选择。
计划在波兰建出口“跳板”
统计显示,截止去年12月底,广东获得外贸经营权的民营企业突破5.8万家,实现出口472.8亿美元,比前年剧增57.9%。广东外向型民营企业的爆炸性增长和日见成熟,使“走出去”投资设厂开始蔚然成风。广东省民营企业进出口商会常务副会长潘琳告诉记者,该商会经过三年考察洽谈,计划在波兰首都华沙建立“广东商品展贸中心”,占地面积约五万平方米。她表示,由商会出头,为会员企业在海外圈地建项目,这种做法国内很少见,但在国外则非常流行。有商会撑腰,民企扎堆往外走,风险要比单打独斗少得多。
波兰是辐射全欧洲的理想跳板。据了解,位于华沙的这座展贸中心,先从贸易入手,再向加工、装配、生产制造等方面发展,并以合作的方式逐步在波兰各大城市及周边国家设立分销机构。
价格之痛,国门内外
“卖什么什么便宜。”无论是纺织服装、鞋帽、自行车、家电……巨大的制造能力,在制造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却也在引发一轮又一轮自相残杀的价格战。片面追求产能,价格话语权受制于他人,导致的后果是:同一个产品,国内出厂价与国外柜台价竟相差数十倍。国内制造商眼睁睁看着巨额利润被海外流通商赚走,自己只能在与国内同行的浴血厮杀中讨点可怜的加工费。
鞋是“制造”面临价格困局的最典型写照:这几年,鞋出口平均价格仅为2.5-3美元,最高档的鞋出口价也仅10美元左右。
但在欧洲的销售柜台,身价暴涨数十倍,一双鞋卖40-50美元很普通,耐克等贴牌制造的名牌鞋,甚至卖到100美元以上。
经过近20年发展,早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鞋类生产国和出口国,年产鞋百亿双,出口鞋类产品近60亿双,平摊下来,全世界每人每年一双鞋。然而,价格低、利润薄,使20年来竟然未能培养出一个世界知名的鞋类品牌。
合作求生存,联手添力量
广东省民营企业进出口商会,一个纯粹自发的民间商会,正式成立仅仅八个月,就拥有3000多名会员。她的扩张为何能如此神速?日前,会长张新颖一语道破天机:人民币升值,进出口生意越来越难做,私企老板们都意识到,做外贸,只有合作,才能生存。
联合起来增加谈判“底气”
一直以来,广东不少产品处于加工产业链中下端,大量靠授权及贴牌生产赚微薄利润,无法获得产品定价权,只能任由老外喊价。
更要命的是,老外越来越喜欢到闲逛,货比三家之后,往往四处压价,而再低的价钱,也有厂家抢着接单。广东省民营企业进出口商会会长张新颖对此表示,竞争再怎么激烈,也不能在外商面前竞相压价导致自相残杀的生死肉搏。成立商会,是希望促使进出口同行联合起来,集体争取产品出口定价权。
张新颖说,在大陆,要建立某种“价格联盟”极其困难,但以商会名义,联合业内同行,以规章等作为制约,引导大部分企业不乱打出口价格战,则是非常实在的选择。由于规模不大,广东众多中小型民企在与海外采购商价格谈判时总处于下风,但如果占了行业内50%以上生产能力的众多厂家联起手来,无疑能在今后与强悍的海外买家进行出口定价权谈判中增加胜算的机会。“大家都明白,合作是应对未来残酷竞争的唯一方式。因此,联合业内同行集体争取产品出口定价权的倡议得到了民营企业进出口商的普遍认同和响应。”
去年和前年油价、原材料价格暴涨,今年则是人民币加速升值带来巨大压力,出口企业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除了加大力量拓展欧洲市场外,联合起来逼迫国际买家接受提价,是重要的选择。
计划在波兰建出口“跳板”
统计显示,截止去年12月底,广东获得外贸经营权的民营企业突破5.8万家,实现出口472.8亿美元,比前年剧增57.9%。广东外向型民营企业的爆炸性增长和日见成熟,使“走出去”投资设厂开始蔚然成风。广东省民营企业进出口商会常务副会长潘琳告诉记者,该商会经过三年考察洽谈,计划在波兰首都华沙建立“广东商品展贸中心”,占地面积约五万平方米。她表示,由商会出头,为会员企业在海外圈地建项目,这种做法国内很少见,但在国外则非常流行。有商会撑腰,民企扎堆往外走,风险要比单打独斗少得多。
波兰是辐射全欧洲的理想跳板。据了解,位于华沙的这座展贸中心,先从贸易入手,再向加工、装配、生产制造等方面发展,并以合作的方式逐步在波兰各大城市及周边国家设立分销机构。
价格之痛,国门内外
“卖什么什么便宜。”无论是纺织服装、鞋帽、自行车、家电……巨大的制造能力,在制造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却也在引发一轮又一轮自相残杀的价格战。片面追求产能,价格话语权受制于他人,导致的后果是:同一个产品,国内出厂价与国外柜台价竟相差数十倍。国内制造商眼睁睁看着巨额利润被海外流通商赚走,自己只能在与国内同行的浴血厮杀中讨点可怜的加工费。
鞋是“制造”面临价格困局的最典型写照:这几年,鞋出口平均价格仅为2.5-3美元,最高档的鞋出口价也仅10美元左右。
但在欧洲的销售柜台,身价暴涨数十倍,一双鞋卖40-50美元很普通,耐克等贴牌制造的名牌鞋,甚至卖到100美元以上。
经过近20年发展,早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鞋类生产国和出口国,年产鞋百亿双,出口鞋类产品近60亿双,平摊下来,全世界每人每年一双鞋。然而,价格低、利润薄,使20年来竟然未能培养出一个世界知名的鞋类品牌。
- 上一篇:“辽沈鞋”转攻亚洲日韩市场
- 下一篇:时光昆明|一张皮鞋厂老照片背后的昆明时髦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