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缝机业机电一体化之路
随着纺织服装、箱包、鞋帽等产业的不断发展,缝制业对缝制机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缝制效率和缝制质量的提高始终是缝机业不断追求的目标和不断探索的方向。纵观国内外缝制机械技术的发展历程,缝制效率和缝制质量的提高大体上经历了专用化、高速化等几个发展阶段,目前缝制机械技术的发展已经全面进入一个新阶段,即机电一体化阶段。
机电一体化的缝纫机产晶,主要表现在电脑控制自动剪线平、包、绷缝纫机、电脑控制绣花机、电脑控制特种机、锁眼机、钉扣机、套结机、花样机)和电脑控制缝制单元(如开袋机、衬衫袋机、裤后袋机等)。电脑控制技术的自动控制优势,使缝纫机产晶的缝纫效率和缝纫质量都大大提高,市场也期盼质量稳定、价格低廉的电脑控制自动缝纫机,机电一体化的缝纫机产品已是大势所趋。
本文仅以机电一体化平缝机为例,探讨缝纫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大势所趋
在工业缝纫机总产量不再大幅度增长的前提下,全面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缝纫机产品的机电一体化是行业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必然性战略选择。
《缝制机械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行业“十一五”发展目标就是要“立足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由数量增长型向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型方向的转变”。在此前提下,预计到2010年,缝制机械行业年产值将达600亿元以上,在“十五”期末的基础上翻一番。行业有识之士一致认为,在工业缝纫机总产量不再大幅度增长的前提下,全面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缝纫机产品的机电一体化是行业完成这一规划目标的必然性战略选择。
以行业2005年统计的工业缝纫机产量700万台为计算基数,“十一五”期间行业机电一体化产品占25%-30%计算,那么可以预见每年将有200万套左右的工业缝纫机电控系统的市场容量,也给大量整机和电控系统生产企业留下了充满诱惑和希望的市场空间。
自上世纪70年代德国、日本相继推出电脑控制缝纫机以来,缝纫机产品的机电一体化就一直是缝纫机人的一个梦想。80年代中后期,上工、华南、江湾等企业先后承担了国家“服装生产一条龙计划”项目,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高速平缝机、伺服电机及电控系统的开发。但由于受当时整个行业研发制造水平和电控系统核心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产品稳定性差、价格昂贵、没有市场,研发仅停留在样机阶段。标准公司于90年代中后期自主开发了高速平缝机电控系统,并于1997年6月通过了当时轻工业部的项目鉴定。尽管在当时整个行业处于市场低潮和艰难调整的时期,标准公司的这一举措实属难得,不过也没有带动太多的局面改变,当时的市场环境还不具备全面接受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能力,使他们离最后的成功仅有一步之遥。
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先驱者的努力,缝纫机行业的机电一体化进程才迈出了开拓性的步伐。
进入2000年,随着加入世贸效应的逐步显现,的纺织服装、鞋帽箱包等缝制业快速发展,能量急剧释放。缝纫机行业在经历了长达六七年之久的低迷徘徊之后,也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企业大干快上,产品供不应求,市场火爆,一派繁荣景象。但是,当时国内企业竞争的焦点,还主要集中在普通高速平缝机、包缝机等常规产品上,鲜有机电一体化产品面市。即使标准、中捷等骨干企业推出的、在市场上热销的电脑平缝机,也主要是配备了日本或台湾的电控系统,在价格上与日本同类产黾相比难有明显的竞争力。随后,缝纫机产品更新换代加快,机电一体化产品蓄势待发,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很多企业已敏锐地意识到,谁先涉及缝纫机电控系统的研发,谁就将在接下来的竞争中抢得先机。为此,行业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了在机电一体化产品领域的艰难探索。
突出重围
面对日本和台湾产品的垄断、技术瓶颈的约束,以及市场价格的限制,业内不少有识之士仍突出重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电控系统技术特点,并掌握了电控系统产品的定价权。
浙江丽水方正电机有限公司,这家以专业生产工业缝纫机离合器电机和多功能家用缝纫机电机而闻名的企业,出于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升级的考虑,以敏锐的市场眼光,毅然投入到平缝机电脑控制系统的研发中。2001年6月,方正公司在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后,投入近千万元在杭州建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经过攻关,成功开发出了填补国内空白的用于平缝机的变频控制电机及控制系统,并于2002年推出了公司第一代产品。
在寻求与整机厂配套的过程中,方正公司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整机企业对新产品、新晶牌缺乏信任度,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不规范等因素,都促使方正公司最终做出了自己生产整机、自主配套的战略决定。2003年10月21日,方正公司在经过长达一年多时间的市场推广和检验之后,首次在CISMA 2003上公开展示了配备自主研发的变频控制电机及控制系统的FDM(方德)牌电脑自动剪线平缝机,产品定价3880元,在行业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虽然新产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由于市场上缺乏同类产品的竞争,市场对这一产品的不成熟给子了一定程度的宽容。再加上方正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如和国内有实力的经销商密切合作、良好的售后服务等,使得FDM电脑平缝机开始大批量投放市场,并成为热销产品。2004年方正电脑平缝纫机销量达到3万台,2005年超过5万台,今年预计将达到8万台。方正公司正朝着自己制定的“成为电脑平缝机单项冠军”的梦想而稳步前进。
方正电脑平缝机的成功问世,一举打破了国内市场电脑平缝机电控系统长期由日本、台湾等企业垄断的局面,在缝纫机行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企业自身而言,方正公司在市场产品同质化、价格竞争白热化的局面下,力求差异化,避开竞争对手,自辟新市场,从激烈竞争的“红海”中厮杀出来,以适用的技术和领先一步的时间,在电脑平缝机领域为自己开辟了一片宽阔的“蓝海”,成功跨入缝纫机整机生产领域,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方正也为业内企业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竞争模式。对行业而言,它使得电脑平缝机不再只是少数高端服装生产企业才能享受的“奢侈品”,而成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新宠”,迅速地拓展了电脑平缝机的市场空间,加快了行业机电一体产品的发展进程。
作为行业领跑者的飞跃公司,以其在市场国际化、装备自动化、品种多元化、管理信息化战略等方面的出色表现,被行业认为是自主创新的典范。在缝纫机产品机电一体化进程中,飞跃人同样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进入新世纪,飞跃就开始酝酿,要在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上做文章,希望以处在缝纫机行业科技创新前沿的电控系统为突破口,实行自主研发。
2002年初,飞跃公司便开始了在国内外寻找电控系统开发合作伙伴,并于2003年8月成立了飞跃(宁波)科技有限公司,明确其定位专业从事缝纫机电控系统的研发制造。让业内人士记忆犹新的是,在CISMA 2003上,飞跃公司除了展出成功开发的电脑平缝机外,还展出了机电一体化的系列产品。虽然当时还有人对其产品的市场化进程和产品成熟稳定性心存疑惑,但飞跃此举向行业昭示了企业全面推进产品机电一体化的决心,并预示着行业全面进入机电一体化时代的来临。
事实证明,飞跃(宁波)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三年来业绩不俗,三年累计开发生产平缝机、包缝机、绷缝机控制系统近14万台,飞跃公司产品机电一体化率从2003年的3%提高到现在的25%左右。2006年5月,飞跃公司又与中科院计算所共同签署了联合开展机电数控技术产业化合作的框架协议,标志着企业继续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更高水平迈进。
2002年10月,鲍麦克斯公司的横空出世,将缝纫机行业机电一体化水平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鲍麦克斯由武汉精伦电子公司投资,由五位在美国从事电力电子、电机控制等专业的海归博士组成管理、技术创业团队,定位于缝纫机专业电控系统供应商。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缘,鲍麦克斯以适用的技术和恰到好处的时间将产品推向市场,再加上其专业的制造能力、适用的销售策略和良好的服务,使其迅速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鲍麦克斯公司成立四年来,已先后推出了三代产品,累计生产各类缝纫机电控系统超过15万台,为业内近30家企业提供配套,今年销售产值超亿元。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鲍麦克斯自进入缝纫机行业伊始,就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坚持本土化运作、与行业紧密融合、积极投身行业科技和标准化工作。鲍麦克斯人凭借其在电机、电力电子、传感器和数字控制领域厚实的理论基础及在美国多年工作的经验,为缝纫机行业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高科技之风。
鲍麦克斯公司所取得的初步成功,不仅迫使长期垄断内地市场的台湾专业电控系统生产厂家及时调整内地市场战略(大幅降价、提高服务水平),也给想要进入和已经进入缝纫
机行业电控系统生产领域的国内大批专业供应商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样本。而更多的专业电控系统供应商进入缝纫机行业,在加速竞争的同时,也为我国缝纫机行业产品升级换代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整体突破的技术实力,进而促进缝纫机行业机电一体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和进步。
从2002年以来,我国的机电一体化缝纫机产品在方正、飞跃、的麦克斯、标准、中捷等企业的努力下,面对多年日本、台湾产品的垄断、技术瓶颈的约束、市场价格的限制,突出重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电控系统技术特点,掌握了电控系统产品的定价权。由此,开拓了广大的普通服装企业用户市场,为世界范围内电控系统产品市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任重道远
“十一五”期间,可以预见每年将会有200万套左右的工业缝纫机电控系统的市场容量,这远不是靠一两家企业能够满足的。
时至今日,机电一体化战略已成为全行业的共识,进入缝纫机电控系统研发、制造领域的企业方兴未艾。一方面是以飞跃、标准、中捷、方正、杰克、宝石、通宇、富山、华星等缝纫机整机及电机公司的全面投入,另一方面是以鲍麦克斯、卧龙电气、深圳积聚和在电脑刺绣机电控领域积累了雄厚资金、丰富经验及良好的行业资源的兴大豪等专业公司的大举进攻。
可以预见,未来的两三年乃至整个“十一五”期间,缝纫机行业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竞争将愈演愈烈。
面对这一行业未来最大经济增长点和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面对这样一个群雄竞逐的局面,缝纫机行业机电一体化之路该如何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对于缝纫机行业机电一体化的理想发展模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凡是存在的,必有其合理性,这个世界上很难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想模式,关键要看资源的整合效果和配置效率。
整机企业进行电控系统的自主研发,一方面可以使整机厂提高自身长期以来在电控技术方面的弱势,提高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整机厂通过对电控技术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缝纫机的设计思想和机械性能,并针对服装用户的需求,提出更加经济、实用的产品开发要求,会带来市场上电控缝纫机总量的增长,进而将电控技术带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然而,由于目前整机企业普遍缺乏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专业人才,大多只能采用和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开发的模式。虽然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形成产品的批量生产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企业仅仅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产品开发还是有风险的,况且这个资源也很不稳定,在开发时间上也不能满足整机企业的要求。目前,业内一些企业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中,实际上已经暴露出了这方面的问题。整机企业要真正掌握电控系统的核心技术,还需要从基础做起。
此外,整机企业自己生产电控系统,一般很难让其他企业共享资源,其他企业为了降低自身的竞争风险,会回避采用其直接竞争对手的电控系统,这样对电控技术的提高是不利的。只为满足自身要求而开发的电控系统会因此而缺乏广泛性和技术创新性。由于仅供自身配套,整机企业自主生产的电控系统产量是有限的,生产管理成本会明显增加,随着市场竞争的成熟将会逐渐失去价格优势而无法保证有效的投资回报率。
对于专业的电控系统供应商来说,由于其掌握了电控系统的核心技术,有多年积累的经验,他们可以针对客户的要求做出快速反应,具有不断创新的技术能力。因此,无论是技术开发,还是生产制造能力,专业的电控系统供应商都更有优势。再加上专业供应商用户多,产品线宽,能够提供更全面的产品,以有效提高资金的投资回报率。
但是,专业电控系统供应商必须和整机厂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深入理解缝纫机产品的机械运动的需求,使电控开发真正与缝纫机产品开发相结合,才能开发出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专业供应商要细分市场,抓住自己的目标用户,在专业和深度上下工夫,为用户量身订做有特色和差异化的产品,并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售后服务能力,实现双赢。
总之,未来缝纫机行业每年200多万套电控系统的市场容量,远不是靠一两家企业就能满足的。随着市场的充分竞争和细分,每一个企业都将在特定的领域发展自己,形成产品的专有优势。
进入新世纪的缝纫机行业发展史就是一部竞争史。
竞争促进发展,竞争使人进步,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不二法则。但是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更加强调竞争、合作、双赢的时代。面对干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形势,我们的企业应该有更多的理性、耐性和全局性。
如何为行业营造一个规范、和谐的竞争环境,则是协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中缝协首先要发挥新闻宣传的功能,提倡竞争规范有序,倡导自主创新,反对恶性竞争和不诚信的商业运作,为行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发挥舆论先行、舆论导向的作用。其次,协会要制定和完善产品制造规范和各类技术标准,逐步建立健全行业技术质量检测监督手段和机制。
于近期成立的“全国缝制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气专业组”,将在此项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再次,协会要通过发布行业“十一五”科技项目指南的方式,鼓励缝纫机生产商、电控系统供应商开发新产品,以满足机电一体化产品小批量、多品种的需求。
此外,协会正在考虑尽快组建电控系统专业委员会,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组织技术攻关,乃至联合采购等。最后,协会还要加强对服装企业等直接用户的宣传,加快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推广速度和使用范围,形成来自直接用户的质量监督机制、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逐渐使每个生产企业都认识到产品质量和有序竞争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诚然,缝纫机行业的机电一体化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它应该是一套行业和企业协同发力、上游和下游企业共同配合的组合拳。只有实现价值链上下游的强强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的良性互动,随着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的逐步形成,谁打好了这套组合拳,谁就将在缝纫机行业机电一体化的进程中分享硕果。
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缝纫机行业的机电一体化之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 上一篇:欧盟拟改变过去的反倾销政策
- 下一篇:2025中国皮革行业十佳设计师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