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中小鞋企危机中暗藏生机
从2006年10月7日开始,欧盟对华皮鞋征收9.7%的为期2年的反倾销税,面对出口欧盟国家的订单剧减,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然而,通过转战市场、转变经营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宽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在危机中寻找生机。
2006年10月5日,欧盟对华皮鞋反倾销案终裁,涉案企业中除1家因获得市场经济待遇被征收9.7%的反倾销税外,其余企业均被课以16.5%的全国统一税。反倾销税从10月7日起征收,为期2年。
虽然从表面上看,16.5%的税率已较欧盟之前出台的方案略有下调,但仍然将给我国鞋企出口造成巨大损失,并相应影响国内制鞋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就业。而且,终裁结果将之前不在反倾销范围之内的童鞋也列入了征税范围。这次欧盟对华皮鞋征收的房倾销税也是对小规模外销鞋厂的一个致命打击。
从经验看,由于欧盟政策的发布,会使得一些小企业转销内地市场,这必然会使得内地鞋业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利润更加微薄。
厦门市大家族鞋业有限公司则属于鞋企中积极调整经营战略的中型企业之一。该企业下一步的行动是将消费对象定位在内地市场。该公司原本是一个纯外销的中型企业,今年4月初尝欧盟反倾销“苦果”后,企业生意急剧下滑,从5月份开始就没有再进行生产。
此外,个别企业依然表示,对欧洲市场的出口业务抱有乐观的态度。台州斯美特鞋业有限公司业务人员表示,欧盟征税使得我国皮鞋出口的价格优势有所减弱,不过即使这样,出口的皮鞋价格对于欧盟的消费者来说仍具有不可取代的吸引力。我们相信欧洲消费者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可以支付鞋类产品因征税而提高的价格。
据了解,日前由广州、温州、泉州等几大产鞋基地组成的“欧盟对华鞋产品反倾销应对联盟”正紧密地与政府、行业协会、商会进行沟通,共同寻求措施应对欧盟反倾销。
广东鞋业厂商会有关人士表示,年初广东的台资、港资等企业就开始组织民间的反倾销联盟,并通过公共渠道向国家商务部门提出诉讼。广东制鞋企业规模较大,条件成熟,目前广州企业在应对欧盟反倾销的策略中,主要强调注重其他市场的拓展,如增大向美国、南美各国的出口份额。
同时,泉州市作为外销鞋企的聚集地,从今年年初开始就积极召开会议,必要时还会邀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一同参与,为制鞋企业出谋划策。他们推荐企业采取外销转内销,多元化经营,开拓国际新市场等措施,规避单一市场风险。对于大型企业,商会建议其打响自己的国际品牌。对于资金小,人力少等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建议在国内开辟新市场,采用个性化,创意化的经营模式,寻找到立足之地。
此外,上海皮革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欧盟上调反倾销税对上海本地企业影响不大,由于上海外销的制鞋企业不多,目前还没有数据表明欧盟反倾销税对上海制鞋企业经营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
银联信分析:
自从欧盟去年对我国鞋类启动反倾销调查以来,我国皮鞋遭受了从4.8%至19.4%的渐进式临时反倾销税单,致使出口量和国外订单锐减。同时,人民币升值同样也在影响着鞋类制品的出口价格。
欧盟一直是我国鞋出口的最大市场,欧盟对我国鞋政策的变动将影响我国部分地区鞋出口的形势。由于反倾销关税一般由进口商消化,而目前欧盟鞋进口商的利润在15%-20%之间,此次欧盟对我国征收的为期两年的反倾销税将使进口商的利润几乎为零。此前的广交会上欧盟客商就少了三四成。
从目前欧盟的各种信息动作看,转战内地市场,适当的规避出口欧盟的贸易风险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中小鞋企业的内部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要看到,欧盟税率的提高主要是针对一些遵循市场规律经营的中小企业,国内鞋企要增强自身实力做大做强联手对外,首先要尽量减少同行业的恶性竞争。
除了国内市场外,寻找非欧盟国家市场也是一个不错的突围方法。康奈公司已经开始在俄罗斯投建新厂,而目前整个项目已经敲定,预计明年底会正式投产。此外,该公司也逐渐将注意力转向不对皮鞋设限的美国市场。
除了开发新市场,鞋企业也可以选择转向非皮鞋类的其他鞋类生产方向。
由于欧盟开征反倾销税主要是针对真皮鞋类,征税举措打压了欧盟采购商对真皮鞋类的进货需求,这对于其他鞋类产品来说,反而是个进一步开拓市场的契机。本届广交会参展的鞋商企业类型和产品类别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往届广交会皮面皮鞋制造企业的数量能占到所有鞋产品展商的一半以上不同,此次在鞋类产品的展位中,90%为毛、布拖鞋,旅游鞋、PU皮鞋(聚氨酯,俗称仿皮)和劳保鞋的展位,而皮面皮鞋的展位则屈指可数。
近日,在“2006亚洲投资论坛”上,出口贸易司司长皮埃尔•阿米哈指出,自1996年实施以来,欧盟的市场准入策略已经10年了,随着全球经济大环境的改变,这项市场准入策略必然会更新。他透露,约在明年4月,一份新的关于欧盟市场准入策略的政策文件将会发布。
面对欧盟对我国鞋业出口欧盟频频出招,一些无法顶住压力的小企业将面临淘汰,对于这些企业,金融机构应及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然而,我国鞋业在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生产,以及非欧盟国家市场的发展空间还是巨大的,因此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指导,打造出更多的如李宁、奥康等国际品牌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