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上出口企业热议金融避险
“人民币升一毛钱,公司就亏上千万。”在本届广交会上,记者多次听到出口商们这样抱怨。去年7月22日,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是8.26元,而到了本届广交会则已经升到7.9元多。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人民币就升值3毛多。人民币升值及原材料价格暴涨,使一些出口企业纷纷提高出口价格,广交会的成交压力陡然增高。
在广交会现场,一些鞋业企业表示,在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价格暴涨之下,不提价企业根本没法生存下去。双星进出口有限公司的经理蒋连铎说:“一些帆布印花鞋的出口均价达到了3.5至3.6美元,而今年春交会上,这类鞋的出口价不会超过3美元。”
格力、美的、春兰、TCL、志高、格兰仕、科龙等空调企业相当“默契”:本届广交会空调出口价格均将上涨两成左右。
浙江奥康集团有关负责人说,因为本届广交会签的是明年春天的订单,为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他们是按照美元兑人民币1:7.8的汇率与客户签单,预留了一部分空间。
规避风险各出各招
记者在广交会上发现,除提高售价外,一些企业也通过其他方法消化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温州皮鞋生产大户泰马集团商务部的张星波说,泰马一直坚持高中档定位,在100多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品牌,年出口的70%是自有品牌,每双鞋子的出口价格在20多美元。由于产品附加值高,“人民币升值对企业的压力并不大”。
签短期合同,在合同中附加人民币升值的有关条款,也是不少企业采取的办法。广东志高空调海外营销部常务副总经理廖羽说,志高年出口近3亿美元,远远大于进口量,受人民币升值影响较大。公司与新客户、小客户一般只签两三个月的短期合同;与一些老客户、大客户,公司会在合同中添加有关人民币升值的条款,如在供货期内,人民币升值到某个幅度,价格要重新做出调整。
也有企业开始尝试使用相关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格兰仕集团副总裁曾和平介绍,今年以来集团主要采用无本金交割加远期结售汇来规避汇率风险。目前已用这种方式做了五六千万美元的业务,效果不错。集团根据自己对未来汇率变动走势的判断,选择外汇交割时间,既可以通过结汇来规避汇率风险,又可以获得较普通远期结汇更好的价格。
企业期待金融服务“变脸”
虽然许多外贸企业利用金融工具避险,但仍有大量企业还没有使用金融避险手段。这与金融机构提供的避险工具,从产品结构、设计、收费标准等方面与企业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有很密切的关系。
江苏汇鸿集团针织棉品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九银说,企业今年使用了“提前收汇,推迟结汇”的业务,但收费过高,觉得很不划算。对于一家年出口12亿美元的大型企业来说,尚嫌收费高,一般的中小企业更难以接受。
除收费较高外,一些产品设计保守,不能有效规避风险也是企业不愿接受的重要原因。一位制鞋企业负责人说,从今年的操作情况来看,单纯远期结汇业务跟不上人民币升值的幅度,银行是“里外不吃亏”,而企业能保本就算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