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皮革业六百年缩影
老城南拆迁,是近期南京人关心的大事,在这片最能体现出秦淮人家原生态生活的土地上,众多老南京开始收拾家什,告别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宅。无数人拿起了相机,拍下沿街古朴的门头,拍下了老巷的斑驳旧影,拍下了老城南的最后一个瞬间,因为这一切,拆除了就将永难再见。
不久前,晨报“人文南京”特别推出了《珍藏老城南》和《守望南门老街》大型系列报道,刊出了颜料坊、牛市、膺福街、荷花巷等十余条城南老街的历史掌故及文物建筑等。本周,“人文南京”将目光再次投向老城南门西地区,欢迎关注。
皮革工匠晒狗皮成就狗皮山
在门西,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山丘狗皮山,其位于升州路北侧,牙檀巷之东,南起安品街,北至酱棚营。
南京是山水城市,清凉山、幕府山、紫金山……大小名山驰名古今,可说起狗皮山,除了老城南外,几乎不会有人知晓了。那么,这个怪怪的地名是如何得来的呢?朱自清曾经这样总结游古城南京的感受:“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的痕迹。”南京的老地名也是这样,即使是狗皮山这样淹没在民居里的城南小土丘,也记录了南京皮革业600年的历史变迁。狗皮山地名的形成,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直接的关系:明朝初年,朱元璋迁徙国内10万熟练手工业者聚集京师,形成了著名的“明十八坊”。其中,众多从事制革技艺的匠户多集中在七家湾一带,形成明代南京皮革制作中心,当时评事街(原称皮市街)成为摊贩云集的皮货市场,出售毛皮、熟革制品,是南京有名的“皮革一条街”,这一片的牛皮街(甘雨巷北段)、牛首巷、打钉巷、千章巷等地名都与皮革制品有着直接的联系。至于狗皮山,则是因为贫穷匠人选择在此晒狗皮而得名,600年风云变幻,晒狗皮早已成为历史,但地名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皮匠家族后人珍藏“古董”级牛皮
如今,狗皮山早已淹没在民居群中,记者在狭窄的巷子里穿行,却已找不到晒狗皮的丝毫痕迹了,狗皮山的住户也早就不再从事皮革这一行业。不过,在与狗皮山相连的酱棚营,记者却意外地碰到了当年皮匠家族的后人。
在酱棚营21号老宅里,记者不仅解开了酱棚营原名为蒋篷营的奥秘(本报9月19日已作报道),屋主徐国康老人拿出家藏的几件“宝贝”:1913年的房契、民国时期的户口簿等。在这些“宝贝”中,有几块老水牛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些牛皮块约两个巴掌大,非常厚实,颜色黑中泛红,记者随手拿起一块,感觉沉甸甸的,皮质坚硬又不乏弹性。从皮子的切割弧线来看,应该都是用来制作鞋底的。
徐国康老人称,历史上酱棚营、狗皮山一带是从事皮革制作的工匠聚居地,他家祖上同样精通皮革制作技艺,这些牛皮就是他爷爷传下来的,至今已有百来年,他一直都保存得好好的,如今已很少能见到这种货真价实的“古董”级牛皮料了。
老住户忧心狗皮山古银杏
当记者在狗皮山采访时,发现墙上都写上了拆字,居民也平静地接受即将离开老宅的现实,不过,有几位老人却对这儿的一棵老银杏恋恋不舍,他们担心这棵古树名木今后的命运。在他们的指引下,记者在狗皮山靠近安品街段找到了这棵银杏树。
这株银杏紧靠居民搭建的平房,高达十多米。附近的老住户告诉记者,这是棵公银杏,不结果实。由于其枝叶繁密,即使是盛夏,树下也会清凉许多。
记者看到,在银杏树干上,南京市园林局挂了一个牌子,标明此树是南京市011号古树名木,挂牌时间是1998年。就周边居民担心的古树保护问题,记者采访了南京市园林局负责白下区古树名木普查的负责人,他明确表示,拆迁后这株古银杏将原地保护。
南京狗皮制品曾随郑和下西洋
明朝初年,出于战争和交通的需要,朱元璋非常重视养马,养马业的繁盛也促进了皮革业的发展,牛皮、狗皮、羊皮制品都非常畅销。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时,就带有许多狗皮货物,出口东南亚各国。
明清两代,南京的皮革制品起起落落,直到民国初年,南京开办的皮作坊还有十多家,比较著名的有蒋万顺皮坊、杜荣记皮坊、朱仁和皮坊、宋顺兴皮坊、李顺记皮坊等。上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南京的传统皮革产业遭到严重破坏,从战前的50多户减少了一半,抗战胜利后,才逐渐得以恢复。
南京解放后,1956年公私合营,全市成立坚鞣、坚韧两个生产合作社。1958年两社又合并为南京皮革厂制革车间。此时制革业以猪皮、牛皮、羊皮为主,狗皮早已淡出市场。
- 上一篇:海宁皮革业的光荣与梦想
- 下一篇:户外王牌骆驼“破圈”美妆!专业基因能否征服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