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少数派报告
白领生活,在很多人的想象中是跟另外一些词汇联系在一起的:英文、西装、咖啡、红酒、派对、爵士、杜拉斯、香奈尔——这似乎是城中白领文化的主调。曾经作为人文化生活的主要形态:圣贤文章、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品茗听戏,正落入尘埃,渐渐远去……
写字楼人群“香蕉化”
辛迪是一家跨国快速消费品公司的市场经理,说起前些天办公室发生的事,她还一直苦笑。她不过是随口说了句:“现在哪还能找到温良恭俭让的人啊。”几个下属的反应很漠然,显然是没听明白“温良恭俭让”为何物,辛迪只好在纸上一一写下来,解释给大家听。秘书美眉随即的赞叹更让辛迪尴尬了——“你的古文造旨可真高啊。”(没错,她的确是把“造诣”念成“造旨”了)其实秘书也是大学毕业生呢。
在辛迪工作的跨国公司总部,上下级之间的工作E-mail、各种报表和报告都是英文的,所以即使是本地员工,日常对话说的也是一种散装英语——中文中不时夹杂着英文单词。比辛迪年轻的同事们从小吃肯德基、麦当劳长大,在很多人眼里,传统文化似乎是跟自己的爷爷奶奶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太过古旧了。
曾经有一个词“香蕉人”,说的是那些虽然长着一副人的面孔,但由于从小就生活在海外,所以中文功底不深,思维和生活方式也完全是西式的“外黄内白”者。在我们张扬着全球化的大旗向现代化飞奔的路上,都市林立的写字楼里,被人叫做白领的一群人也正在“香蕉化”。
代表了传统文化精髓的古代典籍,从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到唐宋诗词明清小说,不消说离今天的白领已经很远了。大象在一家图片网站负责市场营销,问起古代典籍,他说“读过三国、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名著”,更早的呢?“我会自己找罪受吗?每天的工作就可以把我们压死了,古文太晦涩难懂了!”IT业的苗苗也颇有同感,她关于古典文化的记忆基本停留在中学以前,由于读的是理工科,这方面的教育和学习基本在大学就止步了,“幸亏我记性还算不错,记得一些古诗。”
苏勤在公司里被人称作Susan,说起传统文化,她仔细想了一下说:“旗袍也算吧?”因为工作的缘故,她经常要出席一些酒会和派对,身材不算太骄人的她准备了几套旗袍和唐装,还真在一片袒肩露背薄纱曳地中显出了特立独行,这自然是苏勤的聪明之处。不过,除了在零星符号的意义上拥有了某些古典特质之外,她想不出自己还跟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
接近传统:从皮毛深入内里
不过,这个世界上仍然有许多选择做少数派的人。
今年的端午节来临之际,上海有一群崇尚汉文化的年轻人穿上传统汉服,在公园体验了一回传统味道的端午节。他们亲手制作菖蒲剑,扎艾草人偶,然后用艾草水洗手洗脸,“沐浴”更衣。在祭祀活动中,主祭祀师在悠扬的古琴乐韵中高声吟读祭文。随后大家在主祭祀师的带领下
按照古书上的记载的礼法,面朝南方,神情庄重,双手拱于胸前行当年汉朝人祭祀屈原的跪拜之礼。穿汉服、拜屈原的活动在媒体报道的喧嚣中,一度吸引了大众眼球,似乎也不免有作秀游戏的成分。对于传统文化,不少白领采取了更为低调的方式深入内里。
长城是一家跨国软件公司区渠道经理,他MSN的显示图片是一幅民间木刻的门神。第一次跟他在MSN上聊天,就曾惊诧他的中文输入速度很快,还开玩笑说过“以为外企的人都只会打英文呢。”长城的回答倒是郑重其事,“人连话都说不好字都写不好怎么行?”学电子技术的他,于传统文化一样兴趣盎然。年少时候读井上靖的《孔子》,留下了深刻印象,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正好有机会休息,于是开始认真研读《论语》,他说自己不喜欢腐儒的字斟句酌,而是希望从中读出人生的韵味来。他看戏,可以连着三晚买最好的票去追昆曲《牡丹亭》,虽然当初读“牡丹亭”时的少年情怀不复再来,但昆曲的雅致优美却着实让人赞叹。不过在他看来,如果是观众再少一点,像旧时的戏院那样喝着茶听着戏,感觉就更好了。四处旅行的时候,他也会买两毛钱的票去听民间小戏,他说:“传统的东西一直在民间,从来都没有离开过。”长城对待传统的方式是平易的,也是更开放的,既不排斥现代的、西方文明的东西,也不放弃对传统文化审美的愉悦享受。
传统 以现代的方式重生
如果说长城只是个人或者在小圈子里接近传统文化,那么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成为白领人群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原本形只影单的个人兴趣也得以在网络上找到志同道合的知音。
供职于电信行业的绿蓑衣是个古筝爱好者,她说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喜欢逛街、吃饭、打牌的多,很难找到跟她一样热爱民乐的人。正是因为网络,她结识了一大群知音,因为有网络平台,这些热爱高山流水的人,互相传递着民乐专辑的最新出版消息、切磋乐器知识和演奏技艺,甚至分享得来不易的琴谱。因为热爱,绿蓑衣每天下班后舍得花三四个小时在论坛上。今年他们更是从网络世界走入了现实空间,把古筝演奏会带到了中山大学,一时颇受追捧。绿蓑衣参与主持的拙风文化网是华南地区颇有人气的传统文化综合网站,汇集了先秦经典、民乐、茶道、诗词曲赋、书画、历史等诸多版块,醉心传统文化的人大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自由地共享资源、交流心得、分享快乐。
而在上海,传统文化正悄悄进入培训机构的视野。据上海外服国际人才培训中心的吴清小姐介绍,他们的主要工作,原本是针对来上海工作的外籍人员,后来发现一些外籍商务人员,包括许多从海外归来的人士,对文化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相反,本土白领在这方面的知识却相当淡薄。于是他们动了在本土白领中推广文化的念头,希望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和有亲和力的活动来展现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深广意蕴,今年以来,以文化沙龙的形式组织了书画讲座和茶道讲座。虽然跟充电、拿证书、努力增长个人应对职场技能的那些培训相比,这类活动在白领当中的吸引力还很有限,但活动的组织者对此充满信心。在吴清看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白领身心压力大,文化对于人的心态建设很有帮助,能够让人找回身心舒畅、和谐、安然的时光。大家现在都在说减压,其实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出路不失为另辟蹊径,相信它的市场价值也会慢慢得到认可。”
回归传统 寻找内心安宁
传统,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以民族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传统,就在每个人心里。
成君忆,2003凭一本《水煮三国》风靡职场,发行量高达100万册,成为本土经管书的经典。之后的《孙悟空是个好员工》仍然以古典名著为依托讲述管理心理学。说起这两本书,成君忆坚持他不是拿典籍做幌子推行西方管理理念,而是从文化中抽取可以给今天的人以启示的管理思想,希望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出路,他的书在西方经典管理理论雄霸江湖的管理业界一石击起千层浪。在成君忆看来,在信息传播技术那么落后的年代,人管理偌大一个国家,而且绵延五千年的历史,这样一个奇迹在管理学上应该说是绝无仅有的。基于人性、追求和谐的传统式管理将是迈向新时代的更有效的管理模式。
成君忆认为大多数白领的教育经历其实是相当西化的,西方文化追求自我实现的英雄主义,以征服、占有、证明为主要行为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职场弥漫权谋、暴力、冲突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之下,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一方面造成了工作意义的消失,另一方面,由于找不到心灵的平静,“人们沉迷于物质满足,挣扎于欲望对人的压迫,加上未来的不确定性,因而感到了空前的压力,这便是‘脆弱的白领’脆弱之所在”。在他看来,传统文化正是救赎之路所在,现代白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懂得自省,关照内心,才会觉得身心安泰,阳光普照。
- 上一篇:月薪刚刚达到一千元 外地职员攒家底儿有啥妙招
- 下一篇:女白领的四大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