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在全省推行人才储备制 实施“人才再加工”
2006-05-11 08:57:48 来源:中国鞋网 中国鞋网 http://www.cnxz1.cn/
预就业、职业见习、人才储备,福建为8万多高校毕业生当好人才腾飞的铺路石——
眼下,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的2002级学生郭善新和他的同学一点都不着急,扎在校图书馆内有条不紊地做着毕业设计——早在两年前,他们便和福建钜全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签订了“预就业协议”,经过两年针对性的实习、培训、考核,他和另外4名同学现在已是企业的“预定员工”了,而他们也成了“福大”开展“预就业”教育培训模式以来首批成功预就业的毕业生。
“各地推出丰富的大学生就业渠道,使福建每年8万多名大学毕业生多半找到了工作岗位,也为福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人才。”福建省人事厅厅长陆志华表示。
预就业:正式就业的“热身赛”
“福大”是福建高校中最早开展“预就业”的学校,而机械学院又是该校开展最早的院系。“招收单位现在很强调动手实践经验,而预就业培训就是为弥补以往这方面不足而设。”学院党委副书记林生称。
林生介绍,预就业就是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及人才规划,从学校二、三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中选拔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优秀学生,作为人才储备与培养对象,通过协议明确学生毕业前应具备何种知识结构、能力和综合素质,毕业时录用其中合格者。这一模式还允许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学习、实践,把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企业进行,并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度。
从2005年1月签订协议以来,“钜全”公司每学期假期要为学生安排至少1个月的实习时间,同时还要为他们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提供场所、适宜的实验设备及相关指导。实习期间,每小时工资不低于6元,且要提供宿舍、团体意外险或课题奖励等。签订协议后,“钜全”公司每人发放预就业奖励金1500元作为生活补助,如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还可获签约奖励金3000元。
来自农村的贫困生小郭,为减轻家里负担,这几年寒暑假基本都在打工中度过。“这1500元对我来说差不多是一学期的生活费。既提高实践能力,又领工资,工作还有着落,何乐不为?”
2005年暑假,面试过关的小郭等人开始了他们的首次预就业实习。“要经常到配套厂参观、学习、视察各部件的生产工序;下班之后还要学习工作作业流程课程等内容。”“在团队协作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了解了工作中如何与同事相处,怎样与人协调共同完成任务……”翻开当时写下的心得,小郭仍激动不已。
“预就业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钜全”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蔡裕宏说,“公司还专门成立了预就业招生委员会,如果条件成熟,将来打算把预就业作为公司招收毕业生的必备要求。”事实上,除了能让公司满意的大学生提早接受实践锻炼外,预就业也让用人单位有机会在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期间便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业指导。在协议书中,“钜全”公司要求小郭他们“定期汇报其在校学习情况、接受定期考核评估,考核内容包括在校具备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个人可塑性及发展潜力,以及对甲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
如今,“福大”已有6个院系与联想集团、华映光电等10家单位签订了15份联合培养优秀人才的合作协议。
职业见习:政府引导“人才再加工”
如果说预就业目前还只是福建校企间一种“点对点”的合作,那么厦门开展的职业见习,则正在把它变成更广泛、多层次的政府行为。
从2004年开始,厦门在全市启动了“职业见习”活动。与预就业制度不同,活动由人事、劳动、财政部门牵头,政府出资组织企业提供工作岗位,有计划地让待就业的、本地籍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在实际岗位上见习工作的实践性活动。通过见习,帮助待就业的厦门市高校毕业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尽快实现就业。
据工作人员介绍,见习岗位由企事业单位自愿提供,市人事局在人事网上开辟见习栏目,用人单位也可随时在网上申报见习岗位,市人事局审核后在人事网、人才网上公布职位,同时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备案;用人单位与报名参加见习的毕业生双向选择,人员名单确定后,用人单位通过网络或信件将名单报市人事局备案;用人单位与见习毕业生签订见习协议并按协议上岗见习。
按规定,见习期限一般为6个月;见习人员见习期满1个月内,经双向选择,被见习企业录用,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工龄自职业见习时算起;见习期间按不低于城市当年度最低工资标准发给生活补贴,用人单位还可根据实际另外给付其他补贴。最引人注目的是,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为见习活动提供的经费支持包括3方面的费用:一是见习学员生活费补贴;二是给予见习单位每人每月150元的岗位补贴;三是为见习学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显然,与预就业相比,作为毕业生的“人才再加工”,职业见习已经纳入了政府的工作范畴。从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的一年里,厦门市人事部门共发布了8期职业见习信息,共有137家用人单位提供了1843个职位。省人事部门表示,将逐步在全省推行此项办法。
人才储备制度:为发展积蓄潜力
不论是预就业,还是职业见习,都是为了解决人才的使用问题。但在人才无法速用时,又该如何?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由福州开始,福建在全省推行“人才储备制度”。
电子、汽车、纺织等七大支柱产业,绝大部分是福州近几年才刚刚确立的。产业要兴旺,人才是后盾。福州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人才储备制度——凡属光机电一体化等18个专业,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及45岁以下有中高级职称科技人员,均可进入人才储备中心,免费住宿,每月还有230元生活补助,代办户口落户,且来去自由。中心还同时建成了联通全省各县市的人才信息网络,并每月定期免费向他们发布。
不少怀揣毕业证却还没找到满意单位的各地应届高校毕业生纷纷来榕,北大本科毕业生江雁2004年来榕觅职时,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眼瞅着生活费即将花完,来到人才储备中心后,中心热情地为她解决了免费住宿和户口、档案落户问题,并给其发放生活费。满身疲惫的小江终于又安下心来继续读书,去年考研成功。如今,福州人才储备中心累计储备人才的6000多人中有近4000人借此走上工作岗位;还有700多名历届毕业生,通过在此“二次充电”考研成功。
目前,龙岩、南平等地也都成立了类似的“人才储备中心”。在此基础上,各地扩大人才储备对象,在储备中心内还设立了高层次人才库、闽籍高精尖人才库、留学生人才库和在读优秀博士生和硕士生人才库。(蔡小伟、赵鹏)
眼下,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的2002级学生郭善新和他的同学一点都不着急,扎在校图书馆内有条不紊地做着毕业设计——早在两年前,他们便和福建钜全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签订了“预就业协议”,经过两年针对性的实习、培训、考核,他和另外4名同学现在已是企业的“预定员工”了,而他们也成了“福大”开展“预就业”教育培训模式以来首批成功预就业的毕业生。
“各地推出丰富的大学生就业渠道,使福建每年8万多名大学毕业生多半找到了工作岗位,也为福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人才。”福建省人事厅厅长陆志华表示。
预就业:正式就业的“热身赛”
“福大”是福建高校中最早开展“预就业”的学校,而机械学院又是该校开展最早的院系。“招收单位现在很强调动手实践经验,而预就业培训就是为弥补以往这方面不足而设。”学院党委副书记林生称。
林生介绍,预就业就是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及人才规划,从学校二、三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中选拔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优秀学生,作为人才储备与培养对象,通过协议明确学生毕业前应具备何种知识结构、能力和综合素质,毕业时录用其中合格者。这一模式还允许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学习、实践,把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企业进行,并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度。
从2005年1月签订协议以来,“钜全”公司每学期假期要为学生安排至少1个月的实习时间,同时还要为他们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提供场所、适宜的实验设备及相关指导。实习期间,每小时工资不低于6元,且要提供宿舍、团体意外险或课题奖励等。签订协议后,“钜全”公司每人发放预就业奖励金1500元作为生活补助,如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还可获签约奖励金3000元。
来自农村的贫困生小郭,为减轻家里负担,这几年寒暑假基本都在打工中度过。“这1500元对我来说差不多是一学期的生活费。既提高实践能力,又领工资,工作还有着落,何乐不为?”
2005年暑假,面试过关的小郭等人开始了他们的首次预就业实习。“要经常到配套厂参观、学习、视察各部件的生产工序;下班之后还要学习工作作业流程课程等内容。”“在团队协作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了解了工作中如何与同事相处,怎样与人协调共同完成任务……”翻开当时写下的心得,小郭仍激动不已。
“预就业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钜全”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蔡裕宏说,“公司还专门成立了预就业招生委员会,如果条件成熟,将来打算把预就业作为公司招收毕业生的必备要求。”事实上,除了能让公司满意的大学生提早接受实践锻炼外,预就业也让用人单位有机会在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期间便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业指导。在协议书中,“钜全”公司要求小郭他们“定期汇报其在校学习情况、接受定期考核评估,考核内容包括在校具备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个人可塑性及发展潜力,以及对甲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
如今,“福大”已有6个院系与联想集团、华映光电等10家单位签订了15份联合培养优秀人才的合作协议。
职业见习:政府引导“人才再加工”
如果说预就业目前还只是福建校企间一种“点对点”的合作,那么厦门开展的职业见习,则正在把它变成更广泛、多层次的政府行为。
从2004年开始,厦门在全市启动了“职业见习”活动。与预就业制度不同,活动由人事、劳动、财政部门牵头,政府出资组织企业提供工作岗位,有计划地让待就业的、本地籍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在实际岗位上见习工作的实践性活动。通过见习,帮助待就业的厦门市高校毕业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尽快实现就业。
据工作人员介绍,见习岗位由企事业单位自愿提供,市人事局在人事网上开辟见习栏目,用人单位也可随时在网上申报见习岗位,市人事局审核后在人事网、人才网上公布职位,同时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备案;用人单位与报名参加见习的毕业生双向选择,人员名单确定后,用人单位通过网络或信件将名单报市人事局备案;用人单位与见习毕业生签订见习协议并按协议上岗见习。
按规定,见习期限一般为6个月;见习人员见习期满1个月内,经双向选择,被见习企业录用,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工龄自职业见习时算起;见习期间按不低于城市当年度最低工资标准发给生活补贴,用人单位还可根据实际另外给付其他补贴。最引人注目的是,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为见习活动提供的经费支持包括3方面的费用:一是见习学员生活费补贴;二是给予见习单位每人每月150元的岗位补贴;三是为见习学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显然,与预就业相比,作为毕业生的“人才再加工”,职业见习已经纳入了政府的工作范畴。从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的一年里,厦门市人事部门共发布了8期职业见习信息,共有137家用人单位提供了1843个职位。省人事部门表示,将逐步在全省推行此项办法。
人才储备制度:为发展积蓄潜力
不论是预就业,还是职业见习,都是为了解决人才的使用问题。但在人才无法速用时,又该如何?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由福州开始,福建在全省推行“人才储备制度”。
电子、汽车、纺织等七大支柱产业,绝大部分是福州近几年才刚刚确立的。产业要兴旺,人才是后盾。福州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人才储备制度——凡属光机电一体化等18个专业,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及45岁以下有中高级职称科技人员,均可进入人才储备中心,免费住宿,每月还有230元生活补助,代办户口落户,且来去自由。中心还同时建成了联通全省各县市的人才信息网络,并每月定期免费向他们发布。
不少怀揣毕业证却还没找到满意单位的各地应届高校毕业生纷纷来榕,北大本科毕业生江雁2004年来榕觅职时,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眼瞅着生活费即将花完,来到人才储备中心后,中心热情地为她解决了免费住宿和户口、档案落户问题,并给其发放生活费。满身疲惫的小江终于又安下心来继续读书,去年考研成功。如今,福州人才储备中心累计储备人才的6000多人中有近4000人借此走上工作岗位;还有700多名历届毕业生,通过在此“二次充电”考研成功。
目前,龙岩、南平等地也都成立了类似的“人才储备中心”。在此基础上,各地扩大人才储备对象,在储备中心内还设立了高层次人才库、闽籍高精尖人才库、留学生人才库和在读优秀博士生和硕士生人才库。(蔡小伟、赵鹏)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