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做好安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2006-04-21 08:34:15 来源:中国鞋网 中国鞋网 http://www.cnxz1.cn/
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于4月12日在合肥召开。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同志作了题为《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奋力做好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讲话。
程艺同志首先回顾了“十五”期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关情况。“十五”期间,我省共培养了36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省直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省教育厅和高校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毕业生数量年均增长35%的情况下,保持了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增长,2004年起连续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毕业生充分就业。更为重要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崭新就业制度确立起来。
程艺同志指出,“十五”期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在以下六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
一是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基本健全。我省建立了与就业工作市场化相适应的高校和省、市、县三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初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省市县三级政府都成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由政府主管领导任主任。各高校全部成立了由学校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机构,建立了校、院(系)两级一把手抓就业的领导体制。
二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十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支持性、鼓励性政策,我省组织、人事、教育、劳动、团省委等部门相互配合,先后出台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各高校也制定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激励性、支持性政策,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
三是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基本达到教育部确定的标准。截止2005年底,我省各高校全部成立就业指导服务机构;93%的高校按不低于学费总额1%划拨就业工作专项经费;92%的高校按不低于1:500配备专职就业工作人员;83%的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必修课;高校均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网,40%的高校建立了网上远程面试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条件得到了普遍改善,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四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逐渐成为共识,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已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转移。仅2005年,我省各高校就停招了85个专业,新设了市场紧缺的376个专业,学科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大批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实施了双证书制度、“订单式”培养制度、顶岗实习制度。
五是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取得进展。近年来,我省有关部门着力疏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省委组织部牵头开展了选拔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省人事厅牵头开展了招录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省卫生厅牵头开展了招募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团省委牵头实施了服务安徽基层计划等。这些工作为进一步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奠定了基础。
六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十五”期间,省教育厅积极探索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在教育厅、高校两个层面上建立了一把手抓就业制度、就业工作评估制度、就业率定期公布制度、就业与招生挂钩制度、督查帮扶制度和奖惩激励制度等,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各项工作的落实。
程艺同志指出,2006年我省高校毕业生15.2万人,比2005年增加3.3万,增幅27.7%。由于省内就业空间增长缓慢,省外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他要求各地,各高校2006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开拓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大渠道。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我省贯彻中办18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即将出台。主要是通过政策拉动、引导项目启动、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等,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除我省已经开展的几个引导项目外,今年,省有关部门还将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高校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行动计划”等项目。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志愿者服务期间的跟踪服务工作。
二是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一把手工程”的着力点主要有三:一要在巩固已有市场份额基础上,大力开辟就业新空间;二要通过就业导向功能,高度重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整;三要注重整合校内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强大合力。
三是深化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本科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快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必须面向市场、围绕就业办学,专业设置、课程教材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要把“双证书”制度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的硬任务和教学的基本要求,努力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是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把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加速实现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要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或必选课;积极开发就业指导教材,促进就业指导学科建设。
各地、各高校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关心有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采取有效措施,对这部分毕业生进行重点指导、重点帮扶。
五是重视就业信息网建设。要建立共享、规范、高效的就业市场体系,始终把安全和效果放在第一位。要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设和服务方面狠下工夫,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网上招聘活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地方教育部门和高校的就业信息网要在为毕业生服务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为用人单位提供网上招聘和远程面试服务。要强化校园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地位,支持区域性、行业性、高校间各类协作市场和常设市场建设,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资源共享。
六是加强毕业教育和就业教育。通过各种媒体和教育途径宣传党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心重视情况,宣传国家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宣传扎根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事迹和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要把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毕业教育密切联系起来。当前,特别要加强毕业实习和求职过程的安全教育。要把思想教育、毕业教育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帮助毕业生排忧解难。
七是进一步做好就业状况统计分析工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服务。要加强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学校办学定位、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在就业率统计上,严禁弄虚作假,要发现一例,追究一例,并实施评先评优“一票”否决。希望学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统计和上报毕业生就业率。
八是健全就业工作激励机制。教育厅继续坚持和完善毕业生就业率公布制度,进一步把教育部“18挂钩”的要求落到实处,对就业率低的学校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下降的学校和专业要减少其招生计划。今年底还将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
程艺同志首先回顾了“十五”期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关情况。“十五”期间,我省共培养了36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省直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省教育厅和高校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毕业生数量年均增长35%的情况下,保持了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增长,2004年起连续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毕业生充分就业。更为重要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崭新就业制度确立起来。
程艺同志指出,“十五”期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在以下六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
一是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基本健全。我省建立了与就业工作市场化相适应的高校和省、市、县三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初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省市县三级政府都成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由政府主管领导任主任。各高校全部成立了由学校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机构,建立了校、院(系)两级一把手抓就业的领导体制。
二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十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支持性、鼓励性政策,我省组织、人事、教育、劳动、团省委等部门相互配合,先后出台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各高校也制定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激励性、支持性政策,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
三是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基本达到教育部确定的标准。截止2005年底,我省各高校全部成立就业指导服务机构;93%的高校按不低于学费总额1%划拨就业工作专项经费;92%的高校按不低于1:500配备专职就业工作人员;83%的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必修课;高校均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网,40%的高校建立了网上远程面试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条件得到了普遍改善,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四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逐渐成为共识,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已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转移。仅2005年,我省各高校就停招了85个专业,新设了市场紧缺的376个专业,学科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大批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实施了双证书制度、“订单式”培养制度、顶岗实习制度。
五是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取得进展。近年来,我省有关部门着力疏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省委组织部牵头开展了选拔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省人事厅牵头开展了招录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省卫生厅牵头开展了招募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团省委牵头实施了服务安徽基层计划等。这些工作为进一步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奠定了基础。
六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十五”期间,省教育厅积极探索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在教育厅、高校两个层面上建立了一把手抓就业制度、就业工作评估制度、就业率定期公布制度、就业与招生挂钩制度、督查帮扶制度和奖惩激励制度等,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各项工作的落实。
程艺同志指出,2006年我省高校毕业生15.2万人,比2005年增加3.3万,增幅27.7%。由于省内就业空间增长缓慢,省外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他要求各地,各高校2006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开拓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大渠道。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我省贯彻中办18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即将出台。主要是通过政策拉动、引导项目启动、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等,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除我省已经开展的几个引导项目外,今年,省有关部门还将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高校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行动计划”等项目。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志愿者服务期间的跟踪服务工作。
二是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一把手工程”的着力点主要有三:一要在巩固已有市场份额基础上,大力开辟就业新空间;二要通过就业导向功能,高度重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整;三要注重整合校内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强大合力。
三是深化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本科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快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必须面向市场、围绕就业办学,专业设置、课程教材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要把“双证书”制度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的硬任务和教学的基本要求,努力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是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把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加速实现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要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或必选课;积极开发就业指导教材,促进就业指导学科建设。
各地、各高校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关心有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采取有效措施,对这部分毕业生进行重点指导、重点帮扶。
五是重视就业信息网建设。要建立共享、规范、高效的就业市场体系,始终把安全和效果放在第一位。要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设和服务方面狠下工夫,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网上招聘活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地方教育部门和高校的就业信息网要在为毕业生服务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为用人单位提供网上招聘和远程面试服务。要强化校园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地位,支持区域性、行业性、高校间各类协作市场和常设市场建设,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资源共享。
六是加强毕业教育和就业教育。通过各种媒体和教育途径宣传党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心重视情况,宣传国家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宣传扎根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事迹和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要把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毕业教育密切联系起来。当前,特别要加强毕业实习和求职过程的安全教育。要把思想教育、毕业教育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帮助毕业生排忧解难。
七是进一步做好就业状况统计分析工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服务。要加强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学校办学定位、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在就业率统计上,严禁弄虚作假,要发现一例,追究一例,并实施评先评优“一票”否决。希望学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统计和上报毕业生就业率。
八是健全就业工作激励机制。教育厅继续坚持和完善毕业生就业率公布制度,进一步把教育部“18挂钩”的要求落到实处,对就业率低的学校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下降的学校和专业要减少其招生计划。今年底还将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 上一篇:四川:基层工作过最高加5分
- 下一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新人公开招聘薪酬兼顾公平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