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酝酿冲破"杀价"怪圈 直面"小狗经济"之弊
2005-11-01 10:22:56 来源:浙江在线 中国鞋网 http://www.cnxz1.cn/
商务部长薄熙来曾算过一笔账:卖8亿件衬衣所赚的钱,才能买1架空客A380飞机。并非笑话,这真实地反映出相当一批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尴尬地位。在温州,这样的企业并不鲜见,它们大打价格战所形成的“杀价”怪圈,令温州企业和温州经济都“很受伤”。而要冲破这样的怪圈,唯有依靠自主创新,进行产业升级。
“杀价”是一种传染病,几乎感染给了温州每一个制造行业。
温州老板梁晓军卖皮鞋到欧盟,一双成本价12欧元的皮靴,国内同行只开价6欧元。“杀价杀到你肉里!”即使已在皮鞋行业翻滚了20多年,梁晓军依然心惊。
阀门企业销售员宗丙松,上月竞争某客户,产品报价1万元,但同行竟开价4000元。“看不懂,太离谱!”他说,阀门行业新产品,不出三个月,就被大量仿制并相互“杀价”。
在能源、原料价格上涨的背景下,今年温州五金洁具、低压电器等价格反跌。1月到7月,阀门行业一些产品价格比去年下降15%左右。一些服装、皮鞋企业,营业额虽然上升,利润却下跌了。
“压价竞销多少年了,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在温州举行的浙江轻工博览会上,一位商家茫然抱怨。
“价格优势”之忧
“杀价”虽乱,但在温州,已是市场常景。温州目前几千亿民间资本,绝大部分都挤在轻工制造业捣腾,加上产业进入门槛低,皮鞋业甚至有“1000元便可做老板”之说,真可谓“人挤人,挤死人”。而今,“杀价”已普遍影响产品质量。梁晓军说,6欧元的那双皮鞋,皮料工艺都要比12欧元的差一大截。今年上半年,乐清市技术监督局抽查发现,因为价格战,某些类型的低压电器合格率只有60%左右。
对此现象,温州企业界一些人义愤填膺,谓“杀价”毁了行业前途。于是,在温州乐清,最近召开了一次电器行业座谈会,商讨“遏制跌价”。会上,大小老板痛陈“杀价”之弊,期望正泰、德力西、天正等龙头率先提价,力保行业利润。据称,今年5月,三大龙头也曾协商价格,温州电气行业协会甚至出台“成本价格备忘录”。但是,“备忘录”墨迹未干,价格战就又开打了。
“其实,温州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杀价’史,”温州大学经济系教授马津龙说,“几乎每一个反对‘杀价’的老板,都是‘杀价’高手。”确实,温州几乎所有的龙头企业,都是从一场场浴血的价格战中崛起,“杀价”,曾是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但现在,‘杀价’已成发展障碍。”温州侨商、美国华商会副会长林光说。他在前几年温州打火机突破美国贸易壁垒中扮演关键角色,深知过度“杀价”,会授人以柄,引发欧美等国的“反倾销”。今年以来,欧盟、美国乃至印度、阿根廷都对实施“反倾销”调查,皮鞋、眼镜、轴承、打火机……几乎都和“杀价”相关。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一位人士说,温州皮鞋在西班牙被烧,温州鞋商在当地过度“杀价”就是导火索之一。
“所谓的‘价格优势’,是最让人担心的‘优势’。”林光说。
“小狗经济”之弊
更深一层看“杀价”,会发现温州整个经济生态都受到了影响。
在温州,一家企业接单,众多企业分工完成各道工序,一环扣一环形成集群产业,造就著名的“小狗经济”。但是,因为沉溺“杀价”,“小狗”们正面临相互脱节的危机。
温州腾旭公司老总徐云旭,近几年开始直接从外商接订单,把一些工序分包给下游40余家配套小企业。但是,这种运作模式,近年连遇暗礁。“外商要求越来越高,而小企业的水洗、绣花等工序技术时时跟不上,”徐云旭说,“生产的衣服在国内卖低价尚可,但是过不了外商的关。”作为温州市外贸服装商会副会长的徐抱怨,配套企业技术不过关、不讲游戏规则等陋习,已经影响到温州整个服装业的国际化进程。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其他行业。今年9月底在上海举行的“跨国采购洽谈会”上,10多家温州企业铩羽而归,原因就在于缺乏CE、UL、ISO14001等国际认证。“表面看是几家企业的问题,”温州一位业内人士说,“深层原因是下游配套企业的能力有限。”
这是温州正面临问题。多年来,温州大量中小企业集群生产,依靠侨商出口,走低价路线,称雄全球低端市场。但现在,在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之下,优秀企业开始努力进入国际中高端市场,而它们背后的一些配套企业,无论从质量、管理还是标准,都跟不上步伐。“整个集群生产有脱节的趋势,”当地一位学者说,“这是最堪忧虑的问题。”
对此,一些企业开始“收”,收回大量外包的工序,扩大企业规模自己生产。然而,有人发问,众多企业通过市场化交易实现分工、降低成本的“温州优势”,是否会因此削弱?一些企业则“放”,摇身变成虚拟企业,全部工序外包,全部精力监督配套企业。同样,也有人发问,虚拟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是否足够应对市场的风险?行业协会统一行业标准、加强企业培训,则是另一条路径。但目前,企业依旧在“杀价”声中争吵,行业协会的力量并未完全彰显。
“产业集群终究要提升的,但需要时间。”马津龙说。
记者手记:突围之路
价格之战,只是温州产业“低、散”现状的一个缩影,而折射出的则是“温州模式”的内忧外患。
内忧,是能源土地的紧缺之忧;外患,是国际市场的贸易壁垒之患。时至今日,依靠低散产业结构“发家”和粗放型增长拉动的温州,在原先的道路上每迈出一步,都显得从未有过的艰难。而所有矛盾,最终都可以归结到“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缺了这“绝活”,温州一些产品虽然遍布全球,却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地位。
于是,温州年初开始高调招商,希望推动民企嫁接外资,突破旧有的“温州模式”。温州人以为,20多年来温州虽然异军突起,傲视四方,但弊病在于一直囿于地缘人脉,没有突破“内源式”发展道路。如今,温州人想引狼入室、借梯登高,激发自主创新的能力。
这一理念逐渐被温州民企接受。最近在上海,219家民营企业集体亮相,寻找“洋伙伴”。正泰集团最近和美国通用合作以后,老总南存辉最感慨的是,以前无法想象GE是如何管理全球几十万员工的庞大王国,而今终于窥得一斑。业内人士说,从城市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温州不缺资金,但是资金背后的技术含金量都偏弱,而和外资共舞,学习美元背后管理、技术和创新的资源,则会提升温州每一块民间资本的竞争力。
然而,回顾苏南的历程,虽然外资的落户带来了一定的管理和技术扩散,但是苏南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并未因此全面提升。相反,苏南一定程度上却有“过度依赖外资”的问题。温州正在“以民引外”,而“民外合璧”是否真正能实现?合作是否能有助提升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些都是突围路上温州面临的问题。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