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希的烦恼
2004-04-23 15:47:52 来源: 中国鞋网 http://www.cnxz1.cn/
小希是重庆当地某电台的一名节目主持人,在电台工作已经有四年了,而由她所主持的节目在当地也是颇有影响力,常常会有热心听众通过写信与电话的方式与她交流。但当我与她面对面聊天时,却并未感到到事业所给她带来的喜悦,反而是一脸的愁怅。
真是奇怪呀,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原来,是因为电台落后的管理体制把小希的心束缚了。以录制广告为例,在电台内部录制一段广告只有五块钱的收入,而在其它一些地方,同样是几钞钟的广告,酬金却可以高达一二百元,相差居然高达几十倍。而电台的说法则是:你们已经拿了电台的工资了,所以录制广告这些事情也是份内的事情,所以要拿更高的广告费是不可能的事情。类似的事情还出现在节目制作上,以前小希刚到电台的时候,热情高涨,一心想制作出一流的节目,于是工作很拼命,凭着一股子干劲,节目从粗糙变得精致,但是工资却没有变化,用小希的话来说就是“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由于电台传统的管理体制,把员工的创新能力严重束缚了,企业内部的气氛变得越来越沉闷,于是我问小希:“如果电台把其中一些播出时段交给你们这些主持人承包,每年交纳一定的费用,多余的是自己的,你觉得如何?”小希立马高兴起来,“我和另外几个主持人早就在这样想了,只是电台一直没有开放这方面的政策,如果有这样的政策的话,我想对电台的促进也有很大的帮助吧。”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企业的成长落后于组织中个人的成长,而领导又没有那么开明,优秀的职业人眼瞅着自己经营的业务大量地为公司创造着利润,而这些利润却大部分和自己无关,不可能不面临着自己创业的诱惑。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内部创业体系孕育而生。
内部创业:留住人才的杀手锏
所谓内部创业,通常由具有创业企图与理想的员工发起,在组织支持与默许下,由员工与企业共同承担创业风险,并分享创业的成果。
2000年底松下启动的“Panasonic Spinup Fund”(松下创业基金,简称PSUF)就是这类内部创业的代表之一。
首先,松下电器公司一开始就拿出100亿日元资金设立松下创业基金(PSUF),明确表示用于支援松下员工的创业,而不仅仅限于员工从事与现有业务有紧密联系的事情。在此基础上,松下公司提出,在今后的3年内,将每年进行3次员工创业计划的征集活动,从资金上保证公司内部创业家的培养和支援。
而松下的这一举动也在为其赢得民心的同时赢得了更大的市场。
以前松下在影像器材这块仅仅限于销售,在推出PSUF计划之前,菅原淳之是松下公司从事室外大型影象装置业务一个能干的业务员。正因为对市场的熟悉,他对松下公司仅仅销售影象硬件设备感到不满足。
“对于设置了显示终端的用户来说,他们肯定需要能同时提供影象信息传送的服务,两者一起做无疑能获得相乘的效果。”菅原淳之说。
但是,菅原淳之当时的地位决定了他没有决策的权力,而随着宽带网的普及,为网络终端提供廉价的动画信息的环境条件寸步完善,这个市场已经开始显山露水。所以当松下公司启动PSUF之后,菅原淳之就感到创业的时机来了。从菅原淳之的身上松下公司也开始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开始着手调整自身的一些战略。
这也正是松下创办PSUF的一个目的所在,即松下公司在自身的经营中发现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何在经济不景气中让已经被称为“沉滞呆重”的组织系统恢复活力是松下的燃眉之急。为此,把埋没在公司里的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发掘出来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而且,当然不能是一个,两个,而且是大量的创新人才。通过这些优秀人才所带来的旋风式的头脑风暴,会深深的触动松下沉旧的企业风气,从而彻底的扭转松下的现状。
而公司也通过PSUF向员工透出这样一个信息:即培育具有勇于向新生事物挑战的开拓性人才,并尽可能留下他们,让他们成为下一代敢于挑起松下事业重担的精英人物。
与此同时,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开始把创建内部创业体系纳入公司发展规划中。
国内通信业巨头深圳华为,为解决机构庞大和老员工问题鼓励内部创业,将华为非核心业务与服务业务以内部创业方式社会化。通过相关政策提供一些资源给公司的优秀人才,帮助他们走出去创办企业,比如广州市鼎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华为内部创业公司,他们承担为华公司湖南、江西市场、广东市场近1/3的工程安装调试工作。这样众多的公司的存在为华为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减少了市场运作成本,双方获利。而用友软件公司,则通过内部创业中的分公司制度,将总部的优秀人才遣往全国各地,建立各地分公司,配备相关资源,给其更大的施展空间和市场潜力,从而留住优秀员工。
人才是企业的根本,是企业不竭运动的发动机,在如何留住优秀人才的各种措施方面,传统的激励体制已不能跟上人才发展的速度,唯有给他们一个更大的施展空间,才能让人才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为企业所用。
内部创业:为员工,更为战略
迈克儿·波特在其著作《竞争战略》中提到有三种战略可能使公司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这三种分别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性战略、目标聚集性战略。
格兰仕微波炉的生产成本控制到世界第一的水平,它自然也成了业界的老大,美国管理软件巨头SAP把目标瞄准高端用户上,用所有的资源攻占这一领域,也成为了市场的领先者。更多的,则是大大小小不同的企业,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与别人拉开距离,使公司具有差异性满足不同阶层的市场。
而这些努力开拓市场,甚至企业自己直接进入产品销售的下游资源,如美国的以生产电子元件为核心竞争力的前德州仪器公司整合进入表和计算器这些消费品领域,都可以看作是企业的前向一体化战略。而未来企业竞争的焦点,将会是聚焦在后向一体化战略上。
建立内部创业体系则是实现后向一体化战略的重要工具。
作为通信业巨头华为,除了研发之外,每年都有很多工程实施外包,虽然这样比起自己来实施更节约成本,但如果有一天因为利益冲突或者其它非可控因素而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对华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现实中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而华为对此的解决之道就是涎生出内部创业机制,把自己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自己的内部创业公司,无论从工作连续性、成本控制、还是管理沟通上都可以省去很多担心,而华为也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
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谈到内部创业体制的时候,总认为这是“替他人作嫁衣”的事情,只要薪酬得当,就能留住优秀员工。但事实是,一般企业对待优秀干部,大多都会给予高薪、高职,以及高福利,但很多优秀员工最后还是离职了,这表明只有高薪、高职以及高福利,似乎并不能满足优秀员工的心,那么还要给他们什么东西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应该只有“成就感”了。
换言之,他也想当老板。
那么企业内部可不可能出现二个或者多个老板?答案是可能的,那就是“内部创业”。从表面上看,好象是企业拿自己的资源来成全了他人的美事,但实际上,内部创业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的优秀员工想当老板的心态,使企业运作趋于安定,更可以藉由制度化的授权,减轻企业负责人的工作负担,是一种让可以让老板及员工双赢的管理制度。
所以,建立企业内部创业体系,解决的不光是优秀员工更高层次的欲望,企业更能通过这些内部创业企业看到自身组织的毛病,反思自己,以及能在有效的时间内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变革之路,也正是由于不断发现问题,不断的调整修正自己的战略,企业才会有继续生存的价值。
内部创业:并非灵丹妙药
虽然建立内部创业体系拥有如节省成本、改进组织、扩大市场等诸多好处,但是真正实施起来也不会一帆风顺。
首当其冲的就是优秀员工是否真正具备创业的实力,这个实力不光是指技术,更多的是指创业心态的调整。在日本有很多大企业,制订了内部创业制度,也有员工愿意尝试,但到最后却不了了之,其原因就在于很多优秀的员工没有一个优秀的创业心态和承受力,一旦遇到挫折便失去创业热情,企业也失去了扶持热情。
其次是创业失败者的后路。
创业者怀着一腔热情走上创业之路后,却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顺利进行,那么原来的企业要如何去面对和保护这些创业失败者?
最后是作为企业本身的学习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发展将越来越依靠员工的主动创新,内部创业不但可以延续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同时也是企业内最具有创新成效的一项经营活动。企业要如何从这些内部创业组织中吸取精华,并有选择的消化,这也是一件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詹姆斯·C·柯林斯与杰里·I·波勒斯的大作《基业长青》中关于评价一个公司时写道,“最为高瞻远瞩的公司能够持续不断提供优越的产品和服务,原因在于它们是杰出的组织,而不是因生产优越的产品和服务才成为伟大的组织。”
是的,所有的产品、服务和伟大的构思,不论多么富有远见,多么优秀,终究会过时。但是,拥有一个杰出的组织,能在现有产品生命周期之后有能力继续改变和演进,公司就不会过时。
而内部创业体系就是缔造一个优秀组织的利器。
只要能知用和善用这把利器,那么这个企业就拥有了一个动力不竭的发动机!
我想,如果电台能有一个很好的内部创业平台,给小希这样的优秀制作人一个施展的空间,那小希的烦恼还会是烦恼吗?如果不是,那又转化成什么了呢?
真是奇怪呀,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原来,是因为电台落后的管理体制把小希的心束缚了。以录制广告为例,在电台内部录制一段广告只有五块钱的收入,而在其它一些地方,同样是几钞钟的广告,酬金却可以高达一二百元,相差居然高达几十倍。而电台的说法则是:你们已经拿了电台的工资了,所以录制广告这些事情也是份内的事情,所以要拿更高的广告费是不可能的事情。类似的事情还出现在节目制作上,以前小希刚到电台的时候,热情高涨,一心想制作出一流的节目,于是工作很拼命,凭着一股子干劲,节目从粗糙变得精致,但是工资却没有变化,用小希的话来说就是“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由于电台传统的管理体制,把员工的创新能力严重束缚了,企业内部的气氛变得越来越沉闷,于是我问小希:“如果电台把其中一些播出时段交给你们这些主持人承包,每年交纳一定的费用,多余的是自己的,你觉得如何?”小希立马高兴起来,“我和另外几个主持人早就在这样想了,只是电台一直没有开放这方面的政策,如果有这样的政策的话,我想对电台的促进也有很大的帮助吧。”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企业的成长落后于组织中个人的成长,而领导又没有那么开明,优秀的职业人眼瞅着自己经营的业务大量地为公司创造着利润,而这些利润却大部分和自己无关,不可能不面临着自己创业的诱惑。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内部创业体系孕育而生。
内部创业:留住人才的杀手锏
所谓内部创业,通常由具有创业企图与理想的员工发起,在组织支持与默许下,由员工与企业共同承担创业风险,并分享创业的成果。
2000年底松下启动的“Panasonic Spinup Fund”(松下创业基金,简称PSUF)就是这类内部创业的代表之一。
首先,松下电器公司一开始就拿出100亿日元资金设立松下创业基金(PSUF),明确表示用于支援松下员工的创业,而不仅仅限于员工从事与现有业务有紧密联系的事情。在此基础上,松下公司提出,在今后的3年内,将每年进行3次员工创业计划的征集活动,从资金上保证公司内部创业家的培养和支援。
而松下的这一举动也在为其赢得民心的同时赢得了更大的市场。
以前松下在影像器材这块仅仅限于销售,在推出PSUF计划之前,菅原淳之是松下公司从事室外大型影象装置业务一个能干的业务员。正因为对市场的熟悉,他对松下公司仅仅销售影象硬件设备感到不满足。
“对于设置了显示终端的用户来说,他们肯定需要能同时提供影象信息传送的服务,两者一起做无疑能获得相乘的效果。”菅原淳之说。
但是,菅原淳之当时的地位决定了他没有决策的权力,而随着宽带网的普及,为网络终端提供廉价的动画信息的环境条件寸步完善,这个市场已经开始显山露水。所以当松下公司启动PSUF之后,菅原淳之就感到创业的时机来了。从菅原淳之的身上松下公司也开始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开始着手调整自身的一些战略。
这也正是松下创办PSUF的一个目的所在,即松下公司在自身的经营中发现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何在经济不景气中让已经被称为“沉滞呆重”的组织系统恢复活力是松下的燃眉之急。为此,把埋没在公司里的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发掘出来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而且,当然不能是一个,两个,而且是大量的创新人才。通过这些优秀人才所带来的旋风式的头脑风暴,会深深的触动松下沉旧的企业风气,从而彻底的扭转松下的现状。
而公司也通过PSUF向员工透出这样一个信息:即培育具有勇于向新生事物挑战的开拓性人才,并尽可能留下他们,让他们成为下一代敢于挑起松下事业重担的精英人物。
与此同时,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开始把创建内部创业体系纳入公司发展规划中。
国内通信业巨头深圳华为,为解决机构庞大和老员工问题鼓励内部创业,将华为非核心业务与服务业务以内部创业方式社会化。通过相关政策提供一些资源给公司的优秀人才,帮助他们走出去创办企业,比如广州市鼎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华为内部创业公司,他们承担为华公司湖南、江西市场、广东市场近1/3的工程安装调试工作。这样众多的公司的存在为华为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减少了市场运作成本,双方获利。而用友软件公司,则通过内部创业中的分公司制度,将总部的优秀人才遣往全国各地,建立各地分公司,配备相关资源,给其更大的施展空间和市场潜力,从而留住优秀员工。
人才是企业的根本,是企业不竭运动的发动机,在如何留住优秀人才的各种措施方面,传统的激励体制已不能跟上人才发展的速度,唯有给他们一个更大的施展空间,才能让人才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为企业所用。
内部创业:为员工,更为战略
迈克儿·波特在其著作《竞争战略》中提到有三种战略可能使公司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这三种分别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性战略、目标聚集性战略。
格兰仕微波炉的生产成本控制到世界第一的水平,它自然也成了业界的老大,美国管理软件巨头SAP把目标瞄准高端用户上,用所有的资源攻占这一领域,也成为了市场的领先者。更多的,则是大大小小不同的企业,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与别人拉开距离,使公司具有差异性满足不同阶层的市场。
而这些努力开拓市场,甚至企业自己直接进入产品销售的下游资源,如美国的以生产电子元件为核心竞争力的前德州仪器公司整合进入表和计算器这些消费品领域,都可以看作是企业的前向一体化战略。而未来企业竞争的焦点,将会是聚焦在后向一体化战略上。
建立内部创业体系则是实现后向一体化战略的重要工具。
作为通信业巨头华为,除了研发之外,每年都有很多工程实施外包,虽然这样比起自己来实施更节约成本,但如果有一天因为利益冲突或者其它非可控因素而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对华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现实中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而华为对此的解决之道就是涎生出内部创业机制,把自己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自己的内部创业公司,无论从工作连续性、成本控制、还是管理沟通上都可以省去很多担心,而华为也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
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谈到内部创业体制的时候,总认为这是“替他人作嫁衣”的事情,只要薪酬得当,就能留住优秀员工。但事实是,一般企业对待优秀干部,大多都会给予高薪、高职,以及高福利,但很多优秀员工最后还是离职了,这表明只有高薪、高职以及高福利,似乎并不能满足优秀员工的心,那么还要给他们什么东西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应该只有“成就感”了。
换言之,他也想当老板。
那么企业内部可不可能出现二个或者多个老板?答案是可能的,那就是“内部创业”。从表面上看,好象是企业拿自己的资源来成全了他人的美事,但实际上,内部创业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的优秀员工想当老板的心态,使企业运作趋于安定,更可以藉由制度化的授权,减轻企业负责人的工作负担,是一种让可以让老板及员工双赢的管理制度。
所以,建立企业内部创业体系,解决的不光是优秀员工更高层次的欲望,企业更能通过这些内部创业企业看到自身组织的毛病,反思自己,以及能在有效的时间内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变革之路,也正是由于不断发现问题,不断的调整修正自己的战略,企业才会有继续生存的价值。
内部创业:并非灵丹妙药
虽然建立内部创业体系拥有如节省成本、改进组织、扩大市场等诸多好处,但是真正实施起来也不会一帆风顺。
首当其冲的就是优秀员工是否真正具备创业的实力,这个实力不光是指技术,更多的是指创业心态的调整。在日本有很多大企业,制订了内部创业制度,也有员工愿意尝试,但到最后却不了了之,其原因就在于很多优秀的员工没有一个优秀的创业心态和承受力,一旦遇到挫折便失去创业热情,企业也失去了扶持热情。
其次是创业失败者的后路。
创业者怀着一腔热情走上创业之路后,却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顺利进行,那么原来的企业要如何去面对和保护这些创业失败者?
最后是作为企业本身的学习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发展将越来越依靠员工的主动创新,内部创业不但可以延续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同时也是企业内最具有创新成效的一项经营活动。企业要如何从这些内部创业组织中吸取精华,并有选择的消化,这也是一件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詹姆斯·C·柯林斯与杰里·I·波勒斯的大作《基业长青》中关于评价一个公司时写道,“最为高瞻远瞩的公司能够持续不断提供优越的产品和服务,原因在于它们是杰出的组织,而不是因生产优越的产品和服务才成为伟大的组织。”
是的,所有的产品、服务和伟大的构思,不论多么富有远见,多么优秀,终究会过时。但是,拥有一个杰出的组织,能在现有产品生命周期之后有能力继续改变和演进,公司就不会过时。
而内部创业体系就是缔造一个优秀组织的利器。
只要能知用和善用这把利器,那么这个企业就拥有了一个动力不竭的发动机!
我想,如果电台能有一个很好的内部创业平台,给小希这样的优秀制作人一个施展的空间,那小希的烦恼还会是烦恼吗?如果不是,那又转化成什么了呢?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