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制鞋业等中小企业被迫出招自救
最近,乐清白石镇一家橡塑厂因为不景气,裁减了一些工人。这家企业以前一直是推迟两个月发薪水的,也就是说被裁员工要两个月后才能拿到工资,一气之下,员工反映到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在温州瑞安,据有关部门反映:2008年1至2月份,劳资矛盾案件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上升,1至3月份劳动监察接受劳资争议纠纷多达292件,同比翻四倍。
劳资纠纷的背后,是许多中小企业面临困境。瑞安市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德奇在他撰写的《工业经济形势分析报告》里感慨:“2008年是瑞安工业企业面临极限考验的严峻之年,也是瑞安工业经济遭遇改革开放以来最艰难的年份。”
许多企业、行业协会都在从事类似的调查工作。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就在持续调研温州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试图总结问题,摸索出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并呼吁政府关注。
以前愁困境——屋漏偏逢连夜雨
周德文的报告,把温州企业近期的情况归结为四大因素:宏观调控、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
“比如,温州市打火机行业的原材料镱、白金、钢等价格大涨,铜从以前的每吨2万元,现在涨到7万多元;锌也从原来的每吨8000多元涨到了近4万元。原材料普遍涨价,导致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从而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的企业去年前几个月已定下的合同订单,根本无法生产,因为成本已超过销售价格。而企业的销售价格非常敏感,谁也不敢提价,谁先提马上在竞争中被淘汰。”
周德文告诉记者,除了他概括的四个因素,其实以往积累的“历史问题”,如反倾销、民工荒、用地紧张、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等问题也照样存在,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黄家乐的厂房如何解决
温州潘桥康泰皮鞋厂的黄家乐,就遇到了“连夜雨”。
“所有做鞋的原材料价格都涨了,鞋胶、外包装、鞋扣、皮料……就连铁钉的价格也在上涨。”不过,黄家乐现在最烦恼的问题是厂房。原先他租用了某草席厂700平方米的闲置厂房,现在人家要翻修,早在去年10月就提醒他要收回了。问题是,几个月来黄到处奔波,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地方。
“温州土地和厂房奇缺,像我这样只有100多工人的小企业又不够实力到开发区要地,眼看今年11月租房合同就到期了,我着急啊!”黄家乐说,工人没活干,他愿意养着;做鞋没利润,客户交情在。什么情况都可以调剂,就是没厂房,那么多条生产线难道跑到露天去生产?他甚至开始考虑,是否在荒地上搭个临时建筑应一下急。
林寅勇的货被“卡壳”
华祥光学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寅勇,也在各种问题的夹缝中苦恼着。“最近南美洲的订单缩减了80%左右,不仅是人民币升值的原因,还因为反倾销。”
“货物受到了来自巴西、俄罗斯等国的抵制”,林寅勇说,在这些国家的海关,他的货物屡屡被故意“卡壳”,最长的一次,在海关堆了三四个月,损失巨大。无奈,他只好把眼光转向了中东市场。
荣光集团的人力成本
除了以上种种情况,瑞安市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德奇还特别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根据抽样调查,我们对全市(瑞安)9个重点行业、31家企业执行劳动合同法后劳资支出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年平均劳资成本每位职工同比增加支出在4000~7000元之间,最高的一家成长型企业达9642元。”
提升员工工资,当然是好事,但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这一笔支出带来的压力也相当大。瑞安荣光集团老总李美芳就告诉记者,公司有1万多名员工,每位每年增加5000多元,总成本就增加了5000多万元。
“我们坚决拥护《劳动合同法》,不过成本增加得实在太快了。”不少温州老板如此说。
现在忙自救——求人不如求己
之前,有媒体报道“20%温企倒闭”,温州市有关部门马上着手开展了2008年一季度全市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据有关人士透露,这次调研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虽然有两成企业遭遇困境,“但以我市各重点乡镇为单位,倒闭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最高为12%,最低5%”——有些企业因订单减少,利润下降而停产,并不等同于倒闭。
“企业现在是困难,但温州企业向来都以灵活见长,所以现在的暂时停工停业,并不代表他们就此倒闭。”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其实,暂时停工,也是企业的生存策略之一。
记者采访了多家企业,发现小企业有自己的门道,大企业有自己的经验。除了“用欧元等强势货币结算”、“远期结算对冲风险”等专业性的金融手段,“拉长产业链”、“到国外收购公司或购买原材料”等比较大手笔的运营方法外,很多企业还有自己很朴素很简单的办法。
涨价要慢慢来
温州潘桥康泰皮鞋厂的黄家乐骨子里挺乐观,他说,南存辉当年也是修皮鞋的,慢慢做大了。自己企业虽然只有100多个工人,但也可以慢慢发展。
同样,他也不急着给自己的鞋产品涨价。不是不想,而是怕一涨价,下游的代理商一时无法消化,会搞出事情来。
“做生意客户关系是最重要的,我们要讲诚信,已经签的订单,当然按原价来。新的订单,如果下游厂商吃不消,我们也不能随便提价。”
黄家乐说,涨价从原材料到成品,有一个过渡和被市场接受的过程,你得顺着这个规律走。“之前的压力,我自己顶着。不过公司秋季会推出很多新款式,可能就要涨一点。”
这钱,也要慢慢涨。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很多,谁家涨得厉害,就意味着可能失去客户。黄家乐说,现在是困难时期,钱少赚也没办法,但只要顶过去了,接下来还会有赚钱的机会。
舍得花成本
1993年,当赛纳集团的陈则娒决定从德国引进两条价值2000多万元的生产线时,他自己心里也捏着一把汗。那2000多万元,差点引发企业财务危机。
不过,现在他就觉得当年的钱花得值,还陆陆续续又引进了10多条生产线。
陈则娒以做劳保鞋起家,后来过渡到生产旅游鞋、运动鞋等,现在则专注做安全防护鞋。他说,要生产高品质的鞋,就要有先进的生产线。很多老板舍不得投入,只能在低端领域跟许多人竞争。其实咬咬牙进入一个新领域,还是值得的。
“生产线要求更高素质的工人,可以采用最新的工艺、材料,能生产质量稳定的产品,效率很高。选择了这些东西,自己公司的品质和实力,也会得到提高。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时,实力强的公司,相对更容易生存。”
提高附加值
“我们前年就不做太阳镜了,现在在做近视镜、老花镜等。”华祥光学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寅勇郁闷地告诉记者,因为外贸形势的变化,他们的外贸订单减少了一半还不止。“原材料涨价,利润一薄,很多贸易商接受不了,不进货物卖库存了。”
因为同时遇到反倾销等问题,林的生意慢慢向比较开放的中东地区转移。到了中东,他庆幸地发现,自己改变产品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中东是沙漠地区,太阳辐射很强烈,一般人想想,太阳镜肯定很受欢迎。实际上,那边卖太阳镜的人实在太多了,竞争非常激烈,利润很薄。我们前年及时转了方向,生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更高的近视镜、老花镜,算是做对了。”
规模效应
记者打电话给兴乐集团董事长虞文品时,他刚好在外面招聘员工,还开起了玩笑:“谁说温州企业裁人,我们找人还来不及呢!”
说到生产,他又来劲了:“谁说减产,我们增产还来不及呢!”
说到技术创新,他争辩说:“新产品虽然好,但在推广开来之前,是无法替代常规产品成为大部分利润来源的。”
倒不是虞文品被形势逼疯了,他还挺自在,说原材料涨价不可怕,成本上升不可怕,“因为大家都同样面临困境,现在就是比谁准备在先,能想出好方法。”
虞文品的方法说出来很简单,就是规模效应。“我们的电线电缆产品,内销外贸都有,现在外贸形势不太好,出去的货几乎没啥利润,但我们还是往外发货,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把这个当做利润增长点,只求保有原来的市场。通过保持甚至扩大生产规模,我每件产品的成本其实是降低了。所以虽然单件产品利润降低,但我的总量大,成本低,总体利润仍然不错。”
未来无限好——极限挑战,勇者必胜
“极限挑战,勇者必胜!”在黄德奇的调查报告开头,用了这样一句话。
也许是调查中企业的精神状态感染了他,他觉得,目前的种种忧患,可能也是一个让温州中小企业脱胎换骨的机会。
“瑞安市3大主导产业、6大传统产业,绝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在2007年的750亿元产值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仅为10%,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还有,大多数老板的法律意识不够强,管理水平不够高。”
黄德奇给记者讲了个故事。有一家企业,给员工发年终剩余工资时忘了让员工签字。本以为当众发放,不可能耍赖,结果有一位员工离厂时利用手续上的漏洞反告业主赖账不付工资,让老板上法庭打官司,气得老板无计可施。
“2008年的形势可能非常严峻,但也有很多机会。比如《劳动合同法》的推行,可以让更多企业主去规范自己的生产,变成更现代化的企业。比如行业的不景气,会让有活力的强势企业有机会整合集聚、调整提升,变成更有竞争力的大企业。”
周德文还告诉记者:“有的人也许濒临破产,有的人也许勉强生存,有的也许将出走异国他乡,但能通过考验生存下来的,必然是更好的企业。所以我对温州企业的未来很看好。”
- 上一篇:人民币升值灼痛中国出口鞋企
- 下一篇:关税重压下,仍有中国鞋服跨境电商逆势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