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实施
吃完公司年夜饭、拿好年终大红包,春节过后,一年一度“跳槽高峰”又来临。面对五花八门的招聘信息,求职者的选择多了,但与招聘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却是一大困扰。
“我早上五点半就起了床,洗了一把脸,马上就跑过来,到这里的时候才六点钟呢”…
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中明文规定,企业招聘不能“含糊其辞”,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时,应当依法如实告知劳动者有关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劳动报酬等信息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
“某公司”让人不踏实
但记者日前在采访中发现,以往招聘现尝招聘网站上屡见不鲜的“薪酬面议”确实难觅踪迹了,但一些企业“隐姓埋名”、只以“某公司”为名招聘的做派依然我行我素。
大专学历的毛先生前些天在一家“人才网”上看到一则“08市场储备精英专案计划”,招聘总公司销售人员,各方面条件都不错,“门槛”也相对较低,招聘人数多达10人。唯一令他“不爽”的是,不知道这是家什么公司,网页上只写着“某公司”。“公司招聘连名字都不亮出来,却要我们求职者留下详细资料,这也太没诚意、太不公平了吧?”
通过网上搜索发现,《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实施已2个多月,类似的“某公司”招聘信息却还赫然在目:“某公司招聘手机软件开发”“某公司高薪诚聘电气控制设计”……
套取求职者个人信息
业内人士指出,在“隐姓埋名”的招聘中,有部分是企业委托招聘,信息由受委托的人才机构发布,只有在确定某应聘者基本符合录用条件后,才能告知企业的相关信息。这类委托招聘大多针对中高端职位或大规模人员招聘,企业往往要求人才机构对企业名称等信息保密,以防竞争对手得知自己高层变动或业务扩张等重要信息。
而对于招聘基层职位也以“某公司”为名,求职者要多留个心眼。业内人士举例,有企业还没有正式注册成立,在法律上还没有名称,但希望工作人员先行到位,便会找人才机构提前招聘,这对求职者多少有些不负责任;更有个别不规范的人才中介,以“某公司”为名发布根本不存在的招聘岗位,目的是套取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建立自己的“人力资源库”,以此吸引企业客户、甚至将信息转卖获利。
上海凌云永然律师事务所合作人、律师张黔林认为,企业“隐姓埋名”招聘的方式明显违规,“求职者和招聘方是平等的关系,求职者有权了解招聘方的企业名称等基本信息。”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则表示,求职者应聘应通过正规渠道、认准有信誉的中介或网站,目前正规的人才市场举办的招聘会要求企业不论大小都要“亮身份”,不能打着“某公司”“某企业”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