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鞋企无奈抉择还是凤凰涅槃?
当元旦正式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成为触发多米诺效应的最后一根稻草,大批企业“背离”后的空虚失落和着冬日的寒风激烈地拷问着珠三角的未来。作为广东工业城市的缩影,有着“世界工厂”美誉的东莞,和珠三角其他城市一道,今天却不得不直面企业纷纷迁徙的窘境。是崛起后的沉沦还是化蛹为蝶的重生?择水草而居的企业大搬移后,珠三角俨然正站在裂变的十字路口。
迁徙
当元旦正式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成为触发多米诺效应的最后一根稻草,大批企业“背离”后的空虚失落和着冬日的寒风激烈地拷问着珠三角的未来。作为广东工业城市的缩影,有着“世界工厂”美誉的东莞,和珠三角其他城市一道,今天却不得不直面企业纷纷迁徙的窘境。是崛起后的沉沦还是化蛹为蝶的重生?择水草而居的企业大搬移后,珠三角俨然正站在裂变的十字路口。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外源性经济突出的广东珠三角,在经历多年粗放式发展后,产业结构、模式已经与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市场发生矛盾。产业升级再造在所难免。
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教授认为,珠三角经济能否成功转型最令人担忧的是创新主体的缺失。
谜般的世界工厂东莞
东莞在很多人心目中一直是个谜。一个原本没有多少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小城,一座现代科技含量与自身素质明显不对称的城市,为何能发展成为的外贸出口名列第三,如何能魔术般地创造出经济奇迹?“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两个小时,世界市场的价格就会波动。”当IBM副总裁参观东莞制造业后发出如此感慨后,东莞成了国人瞩目的焦点。当中央电视台曝光东莞娱乐业的色情场景后,东莞同样引人注目。而今天,面临大批撤离的港企及相关配套企业,再次将东莞推上人们热议的风口浪尖。
作为广东的历史文化名城,东莞可以说屡创奇迹。在外源性经济结构的推动下,东莞成了国际性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年均22%的增长率,综合经济实力30强城市之一,外贸总量连续七年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而在投产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全球100强企业有12家,500强企业就有30家,跨国公司124家,境外上市公司有近800家。其中还包括美国杜邦、瑞士雀巢、荷兰菲利浦、德国赫司特、法国汤姆逊、韩国三星、日本日立、新日铁、索尼、住友金属、英国太古集、芬兰诺基亚以及香港伟易达等世界知名企业。而这一切,与今天企业的纷纷搬离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亚洲鞋业协会信息显示,2007年前三季度,广东已有大约千家鞋厂及相关配套的企业关门或者外迁。
而东莞企业的撤离对珠三角而言,还仅仅是个缩影。
工厂撤离潮席卷珠三角
近一个月来,记者走访东莞、佛山、广州、中山等地,一些昔日人气沸腾的工业园区,如今冷清了不少,许多工厂人去楼空,凌乱的地面留下企业搬走时的痕迹。
东莞经贸局人士告诉记者,在传统制造业中,如服装、纺织、塑料制品、电子元件、金属和非金属制品等,均出现企业大规模撤退的情况。
深圳加工贸易企业协会会长陈永汉也表示,很多企业都认为目前是近20年来最严峻的时刻,他们面临环保要求提高、工人最低工资上调、加贸政策收紧、银行停贷、民工荒、供电紧张、劳动合同法及地方政府急促产业升级转移等众多压力因素。按此形势发展下去,春节前后将会有近一万多家员工在2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倒闭。
香港工业总会一份针对珠三角港商的调查显示,珠三角目前约8万家港企中,有37.3%正计划将全部或部分生产能力搬离珠三角,更有超过63%的企业计划迁出广东。
而据记者调查,此时的“陶瓷之都”佛山也正对陶瓷企业全面施压,准备在近一两年内将低端陶瓷企业全面淘汰。佛山最高峰期曾达到了10000多条陶瓷生产线,经过外迁和关闭剩下不过1000条,今年还将再强制性关闭约上百条生产线。
香港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梁百忍也预言:未来两年,珠三角8万加工贸易型港企都将面临生死攸关的抉择。他呼吁港企要尽快转型升级或者迁移,越早行动越好。
看来,一场企业撤离的浪潮已然席卷整个珠三角。而人们过去“珠江水、广东粮、粤家电、岭南衣”的既有印象,或将随着浪潮后的产业高级化、适度重型化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愿景从此彻底改变。
无可奈何还是化蛹为蝶?
放眼今天的珠三角大地,在产业升级遭遇工厂纷纷关停撤退的境地时,也正经历如此脱胎换骨的浴火过程。腾笼换鸟,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现代产业体系升级,是现实,也将是历史的必然。
实际上,珠三角产业升级早该进行了。有经济专业人士分析认为,这些年广东虽然GDP相对值增幅较快,但面临多个发展瓶颈。一是“低成本、低利润”的加工贸易模式,企业始终居于价格链底端;二是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不高,与世界科技水平发展没有形成很好的切入模式;三是相对利润贡献率较低,特别是三来一补企业,更是如此;四是企业环保意识薄弱造成对环境的影响较大;五是企业数量众多但质量不高,没有形成有竞争的国际性品牌。六是企业本身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竞争加剧、人才流动大、原材料、工资成本上涨、金融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这些都使产业升级成为必然趋势。
东莞台商协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企业大面积溃退,致命的还是企业长期以来的“内伤”,而《劳动合同法》只是压迫的“最后一根稻草”。另外,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也是触动撤离机关的主要原因之一。2007年7月1日调整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7月23日颁布“44号文”(《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纺织、家具等1853种加工贸易出口受限;12月底,新一批589种商品的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公布,加上税务环保等七大新政。使企业面临要么升级、要么撤离的选择,而撤离对企业而言可能是风险最低的办法。
对于珠三角的产业升级,“是机遇,也是挑战。”深圳市副市长张思平认为,“如果处理得好,将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像香港那样空心化,削弱城市的竞争能力。”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新春认为,升级需要空间,劣质企业的退出,给优势企业腾出了做大做强的空间。从中长期来看,本地的产业集群不但不会缩小,反而会因优势企业的做大做强而不断提升竞争力。
- 上一篇:风雪交加 南方休闲鞋销售火爆
- 下一篇:鞋履的流行文化具象与传承

- ABCKIDS新品丨知“篮”而上,开启球场荣耀时刻!
- 耐克发布为越野而生的全地形超级跑鞋ACG Ultrafly
- 安踏集团首次入选恒生ESG50指数
- FILA斐乐品牌:高端运动时尚驱动超预期增长
- 耐克发布全地形超级跑鞋
- 红蜻蜓kids小皮鞋一穿,站稳开学季C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