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资格证书下发 银行从业从此有了门槛
3月31日,全国首批1834名银行业从人员获得银行业协会颁发的资格证书。
已经拿到资格证书的农行北京分行理财经理王敬一表示:“这次考试不同于以往专业理论知识的考试,比较侧重实际技能的考核,这考验了我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感觉收获很大。”
千呼万唤始出来
银行
业从业资格是指依法从事银行业专业岗位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实行银行业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我国,教育、医药、出版、房地产、建筑、法律和证券、保险等行业都已先后建立资格证书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资格考试标准和管理办法,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执业水平。
有关专家指出,银行业是一个专业性强、创新频繁、经营活动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行业,更需要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进行必要的规范。从现状看,中资银行的专业人才状况和外资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缺乏统一的行业资格认定标准和规范的专业素质评价办法,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能力的认定,难以体现行业和岗位特点,难以适应不同层次人员培训和发展的具体要求。
因此,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明确表示,推行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目的是建立银行业从业的标准和用人规范,确立银行业起点标准,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客户鉴别从业者能力提供识别标杆,同时也为银行业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支持。
“我们这项工作从2000年就开始研究了,通过对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香港一些国家和地区从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研究,结合内地情况,我们先后与香港银行协会、英国苏格兰特许银行协会进行了交流。”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刘张君介绍说。后来由于监管体制改革,此项工作停滞下来。
2005年5月,银监会决定由银行业协会重新启动此项工作。2006年1月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明确银行业协会当年的首要任务,就是把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建立起来。2006年2月份以来,银行业协会紧锣密鼓地推进此项工作,成立相关机构,积极进行制定认证标准、编写教材、研究制定培训考试大纲、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等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成功举办首次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试点考试,真正意义上启动了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工作。
2006年11月18日,银行业协会在北京、上海等全国11个城市组织了首次试点考试,全国126家金融机构的4817名应考者参加了个人理财和风险管理两个科目的试点考试。最终,共计1834人同时通过了考试和资格审核,成为首批获证的银行从业人员。
“门槛”是假规范是真
据记者了解,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分为公共基础证书和专业证书两种,首批报考银行业从业资格认证考试的人员,其考试科目为个人理财或者风险管理专业科目,而2007年的银行业从业资格认证考试将在原有科目上增加必考的公共基础科目考试。公共基础科目的考试内容为所有从业人员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其中尤其强调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合规教育,该科目是整个资格认证体系的基础。
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主任郭晶表示,相比之前推出的专业模块考试,此次的公共基础科目考试可谓真正意义上的“从业资格”认证考试。
作为银行业从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开启,人们关注的焦点大都在银行业从业资格证书是否将成为今后银行业的准入门槛,人们是否从此需要一纸证书才能跨入银行业大门。
对于这个问题,农总行培训部一位专业人士表示,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还没有规定银行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除监管部门要求或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希望执行的强制性认证标准外,一般实行自愿性认证,这也是国际惯例。
“其实这个证书,以及AFP(金融理财师)、CFP(国际金融理财师),都只是取得社会公信力的一个标志,并不是社会某种权威机构或者法制机构对人的约束,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行业自律行为。”该人士说。
据了解,按照国际通行做法,目前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主要有三种模式。其中,主流模式是由行业协会或中介组织来主导该项工作;第二种是由监管部门主导的模式,如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对涉及公众利益较广泛的银行业务从业人员资格均有强制性准入标准和强制性培训要求;第三种是由社会中介组织率先开发从业资格标准,后为行业组织、监管部门或政府认可的模式。
业内人士指出,建立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的国家或地区大多采用第一种模式,因此,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由银行业协会来主导,符合国际通行惯例;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十三条中明确规定,“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可以不设行政许可”,这也为银行业协会主导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银行业协会有关人士表示,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不同于其他认证考试,而是站在行业自律的角度上,以行业自律的手段督促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能力,为公众带来更高标准的金融服务。通过考试的银行业从业人员将获得协会颁发的从业资格证书,证明其有能力为公众带来合格的银行服务。
有关专家指出,从行业自律组织的角度看,经行业协商、各行参与、吸收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后制定出的标准将具有统一、公正、客观的特点,规范严格的认证管理也会使其标准更有公信力和权威性。
另据有关人士介绍,由于个人理财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特殊意义,目前银监会要求各家商业银行从事个人理财岗位工作的员工必须持证上岗,这表明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将成为今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岗位最基础的一道门槛。
农行黑龙江大庆分行客户经理王丹告诉记者:“个人理财在很多省市还是个比较新兴的业务品种,这时接受到这样的培训,参加这样的考试,无疑对自己也是一种促进、提高;在农行股份制改革的关键时刻,从事个人理财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因此持证上岗也是必然的趋势。”
“考证制”仍需探索
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并不是一“考”了事,从前期的培训、资格审核到后期的年检、继续教育,整个过程显得紧凑周密。
但一些参考人员和银行从业者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教学、考试内容与银行实践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内容涉及个人理财、风险管理理论以及巴塞尔协议的一套东西也并未与银行业的实际很好地结合等等;而从宏观角度看,这一在国外发展的相对成熟的资格认证制度在也还仅仅处于试点阶段,很多政策、方向还未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
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史建平告诉记者,目前国内银行业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推行这一资格认证制度将有利于提高银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银行竞争力。他认为这一试点工作在展开后如果证明合理可行的话,也会逐渐得到商业银行的认可。
有专家进一步指出,实行“考证制”是金融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保障,是银行业的进步。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专家易宪容认为,银行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产业,实行“考证制”使得银行业从业人员有了统一的考核标准,有助于培养更多适合现代商业银行需求的人才。但他也同时提醒,银行业实行“考证制”必须建立起规范的制度,不能仅仅是“走过程”,“有关部门必须对现在银行业从业人员的情况进行系统的研究,建立起符合特色的考核制度。”(戴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