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创新拓宽揽才路
2007-01-27 15:53:17 来源:卓博人才 中国鞋网 http://www.cnxz1.cn/
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人力资源最丰富,人才流动最频繁的地区,随着南通沿江开发的强势推进,沿海开发的全面突破,船舶、化工、医药、风力发电等大批重点项目在通集聚落户,优势建筑、家纺特色产业快速扩张升级,沿江先进制造业和基础工业走廊基本形成,南通以最具发展潜力,经济增幅之首一跃成为长三角最具明星相的地区。
社会经济的全面大发展,带来了人才的大需求。今后几年是南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人才需求的高峰期。据初步预测,到2010年,南通累计需要各类人才近20万。作为此次人事人才服务月的重要组成部分,市人事部门组织南通市中远川崎、南通华达微电子、东丽纤维研究所、南通建工集团及南通地区高等院校合计300余家(次)单位,六县市人事部门也不甘落后,纷纷以人才采购团,大批量引进紧缺毕业生的方式共赴南京、合肥、武汉、成都、重庆,东北等地揽才。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根据企业反馈统计,截止目前,有先后千余名优秀毕业生与企业达成了就业意向,数百人签署了就业协议。外出招聘活动较好的调控了企事业发展的人才问题,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人才高度紧张的共性,呼唤揽才多些"个性化"
赴外招聘情况说明,南通市紧缺的人才也是其它地区所紧缺的,区域人才竞争也是非常客观、激烈的。例如南通市路桥专业,工民建专业等紧缺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招聘的数量较大、层次较高。但从西南招聘状况看,此类毕业生大都与其它地区的企事业签订了就业协议,相关专业毕业生供南通市单位选择的面较窄。在西南交通大学,就出现一个路桥专业的研究生两家单位都争着要的现象。
另一方面,由于体制、内部职责、范围设置等共性问题,国有企业、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人才的招(应)聘周期比较长。例如,南通某高校于去年升级以后,教职工规模要扩大一倍,要达到800人的师资规模,但人事处只有2人具体负责。今年9月份赴宁波招聘,共收取了200多人的简历材料,但到12月份,最终只录取7人,很多中意的人才都无形中流失了。
而与之相对应的,民营企业在用人机制上高效而富有成效。在赴西南招聘活动中,南通某民营化工企业与某事业单位同时看中了一名化工分析专业的研究生,该企业老总当场以"解决一套住房+月薪4000元"政策抢下,而那家事业单位只能望才兴叹。这也让我们不能不感叹现场揽才需要多些"个性化"的决策权。
为搞好此次招聘活动,市人事部门做了精心的策划,特别针对外出招聘中出现的如外地人才引进身份问题、事业单位编制计划等一些问题,由人事局局领导亲自协调同步,决策现场,"特事特办"、量力解决,努力作到"人抢在前、才用到前、手续办在前",解决了不少问题。尽管如此,事业单位在出台引才的个性化措施及共性政策、法规上,还有许多文章可做。
人才"高位错业"的现状,呼唤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理造成了市场的局部就业压力。根据南通市人才市场的就业反馈统计,相当一部分专业,如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公共事业管理、古汉语文学研究、人文与社会科学,艺术类,目前南通市、江苏省需求量非常少,相当一部分硕士以上学历者放弃本专业,投身到其它热门专业领域,而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一面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面是企业难以寻到合适人才。为解决这一问题,市人事部门牵红线,代表海安企业与东北大学签订了毕业生引进、培训、技术项目攻关等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海安将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到本地企业实习,优先录用;东北大学单独设立海安工作服务站,将海安企业的紧缺专业进行归拢,根据需求情况,定培学生。这样大跨度、全方位的合作办学方式在我市外出招聘活动中尚属首次。
与此同时,海安县还与沈阳人才市场签订了人才引进协议,海门中南控股集团与大连理工大学签订了引进、培训、项目合作等一揽子双向合作协议,创出新的寻才机制。
然而海安与海门的创新机制还仅仅是开始,还需要南通市其他地区和企业的跟进。
人才应聘的高成本,呼唤早日构建远程网络面试平台
从外地到南通,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例如从西南、东北地区到南通,路途大至在1500-2000公里,需要数额不菲的交通费用。南通市人事部门为降低毕业生的应聘成本,大力推行网络平台建设,推行无时限、无地域远程面试。但由于目前各地网络化进程不统一,例如南通市的总体进程与西南、东北地区相比,要领先5-10年不等,根本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推行网络化的远程面试还存在一些非常客观的困难。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滞后,已不能适应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随着毕业生人数逐年梯量增加,现场供需洽谈会场次也越来越多,毕业生不断忙赶场,求职成本越来越高;双选交流环境越来越恶劣……
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一个共享的供需信息平台显得益发必要。目前,虽然南通市人事劳动部门已经实现网络信息共享,但是从全国、全省范围来看,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利用率低,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集信息高效发布、信息有效查询、双向信息互动交流、稳定、保密远程面试等多项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就业信息平台。至少对于目前我市而言,要在近期,打造建立起一个共轨南京、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局部综合网络服务平台,以满足人才流动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群体流动的客观服务需要。
社会经济的全面大发展,带来了人才的大需求。今后几年是南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人才需求的高峰期。据初步预测,到2010年,南通累计需要各类人才近20万。作为此次人事人才服务月的重要组成部分,市人事部门组织南通市中远川崎、南通华达微电子、东丽纤维研究所、南通建工集团及南通地区高等院校合计300余家(次)单位,六县市人事部门也不甘落后,纷纷以人才采购团,大批量引进紧缺毕业生的方式共赴南京、合肥、武汉、成都、重庆,东北等地揽才。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根据企业反馈统计,截止目前,有先后千余名优秀毕业生与企业达成了就业意向,数百人签署了就业协议。外出招聘活动较好的调控了企事业发展的人才问题,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人才高度紧张的共性,呼唤揽才多些"个性化"
赴外招聘情况说明,南通市紧缺的人才也是其它地区所紧缺的,区域人才竞争也是非常客观、激烈的。例如南通市路桥专业,工民建专业等紧缺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招聘的数量较大、层次较高。但从西南招聘状况看,此类毕业生大都与其它地区的企事业签订了就业协议,相关专业毕业生供南通市单位选择的面较窄。在西南交通大学,就出现一个路桥专业的研究生两家单位都争着要的现象。
另一方面,由于体制、内部职责、范围设置等共性问题,国有企业、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人才的招(应)聘周期比较长。例如,南通某高校于去年升级以后,教职工规模要扩大一倍,要达到800人的师资规模,但人事处只有2人具体负责。今年9月份赴宁波招聘,共收取了200多人的简历材料,但到12月份,最终只录取7人,很多中意的人才都无形中流失了。
而与之相对应的,民营企业在用人机制上高效而富有成效。在赴西南招聘活动中,南通某民营化工企业与某事业单位同时看中了一名化工分析专业的研究生,该企业老总当场以"解决一套住房+月薪4000元"政策抢下,而那家事业单位只能望才兴叹。这也让我们不能不感叹现场揽才需要多些"个性化"的决策权。
为搞好此次招聘活动,市人事部门做了精心的策划,特别针对外出招聘中出现的如外地人才引进身份问题、事业单位编制计划等一些问题,由人事局局领导亲自协调同步,决策现场,"特事特办"、量力解决,努力作到"人抢在前、才用到前、手续办在前",解决了不少问题。尽管如此,事业单位在出台引才的个性化措施及共性政策、法规上,还有许多文章可做。
人才"高位错业"的现状,呼唤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理造成了市场的局部就业压力。根据南通市人才市场的就业反馈统计,相当一部分专业,如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公共事业管理、古汉语文学研究、人文与社会科学,艺术类,目前南通市、江苏省需求量非常少,相当一部分硕士以上学历者放弃本专业,投身到其它热门专业领域,而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一面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面是企业难以寻到合适人才。为解决这一问题,市人事部门牵红线,代表海安企业与东北大学签订了毕业生引进、培训、技术项目攻关等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海安将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到本地企业实习,优先录用;东北大学单独设立海安工作服务站,将海安企业的紧缺专业进行归拢,根据需求情况,定培学生。这样大跨度、全方位的合作办学方式在我市外出招聘活动中尚属首次。
与此同时,海安县还与沈阳人才市场签订了人才引进协议,海门中南控股集团与大连理工大学签订了引进、培训、项目合作等一揽子双向合作协议,创出新的寻才机制。
然而海安与海门的创新机制还仅仅是开始,还需要南通市其他地区和企业的跟进。
人才应聘的高成本,呼唤早日构建远程网络面试平台
从外地到南通,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例如从西南、东北地区到南通,路途大至在1500-2000公里,需要数额不菲的交通费用。南通市人事部门为降低毕业生的应聘成本,大力推行网络平台建设,推行无时限、无地域远程面试。但由于目前各地网络化进程不统一,例如南通市的总体进程与西南、东北地区相比,要领先5-10年不等,根本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推行网络化的远程面试还存在一些非常客观的困难。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滞后,已不能适应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随着毕业生人数逐年梯量增加,现场供需洽谈会场次也越来越多,毕业生不断忙赶场,求职成本越来越高;双选交流环境越来越恶劣……
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一个共享的供需信息平台显得益发必要。目前,虽然南通市人事劳动部门已经实现网络信息共享,但是从全国、全省范围来看,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利用率低,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集信息高效发布、信息有效查询、双向信息互动交流、稳定、保密远程面试等多项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就业信息平台。至少对于目前我市而言,要在近期,打造建立起一个共轨南京、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局部综合网络服务平台,以满足人才流动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群体流动的客观服务需要。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