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达到盲目状态 洋品牌“繁荣”的背后
前些日子,浙江工商火烧欧盟劣质鞋一事在全国引起轰动。据悉,近日意大利对外贸易协会也积极介入了劣质鞋调查,表达了想助鞋商进行跨国索赔的愿望……
长期以来,在国人的消费观念中,“崇洋”可以说已达到“盲目状态”。浙江工商火烧百来双劣质洋品牌鞋,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产生如此强大的“地震效应”,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宁波海曙有岸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德浪一直心烦:公司里太缺少英语水平高的员工。他说,作为一家专业的企业品牌策划与推广公司,招外语水平高的员工并不是因为公司有外贸业务,而是现在很多客户在对品牌包装时明确提出:名字要听上去有欧洲味、LOGO绝对不能是中文。
“谁叫现在有些老百姓就喜欢名字上带有‘洋味’的产品呢。”潘德浪无奈地对浙江市场导报记者讲,本土企业“崇洋”也是被逼无奈。
在浙江的好些城市里,遍布各大商业街的“华伦天奴”折扣店的“繁荣”就印证了潘德浪的看法。这些五花八门的“华伦天奴”各有各的姓氏,如:玛丽欧·华伦天奴、华伦天奴·奥兰迪、卓凡尼·华伦天奴、艾米利欧·华伦天奴等等。据了解,目前在市场上光服装类的就有几十种号称“华伦天奴”的,而国家工商总局有关数据显示,本土企业正在申请中的各种前缀后缀的“华伦天奴”商标竟多达160多种。此外假冒或仿制“华伦天奴”的,在市场也是不计其数的。
“在‘华伦天奴’遍地开花畸形繁荣的背后,凸显的是理性消费的缺失。”省内众多品牌专家指出,近年来,“衣食足”的人,在消费观上已从温饱型转向享受型,这本也无可厚非,但一些消费群中出现盲目崇拜名牌,非名牌不买,非名牌不用:只要电视上有名,广播里有声,就是好牌子,就值得多花钱。形成了一种极不科学的消费心态,也正是这种心态日渐膨胀,各种各样的洋品牌才得以充斥市场,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彻底丧失了自己原有的评判标准。
“冬天里的一把火”烧出了什么?做洋品牌生意的、消费洋品牌的,应该开始清醒:竞争的本质是平等,超国民待遇是不应该有的,一切需要用质量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