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企业碳足迹管理:政策红利下的绿色转型之路
当一双真皮皮鞋从生产到废弃的全生命周期被贴上碳标签,当每吨皮革的碳排放数据成为出口贸易的通行证,传统皮革行业正站在绿色转型的十字路口。
2025年10月,《碳足迹评价技术要求皮革制品》团体标准正式实施,为行业碳管理提供了首个统一标尺;而福建晋江等地推出的绿色补贴政策,则让“减碳”从成本负担变为盈利机遇。
这场关于碳足迹的革命,正在重塑皮革企业的生存逻辑。
政策双轮驱动:碳足迹管理有了指挥棒与钱袋子
皮革企业的碳足迹管理不再是选择题,而是政策倒逼下的必答题。
2025年实施的T/SQIA123—2025《碳足迹评价技术要求皮革制品》团体标准,首次明确了天然皮革制品从原材料获取到废弃处置的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包括数据采集规范、碳排放核算边界及通报要求等核心内容。
这意味着企业的碳足迹将有统一的度量衡,为后续碳标签认证、绿色供应链准入奠定基础。
政策支持力度更让企业吃下定心丸。福建省晋江市发布的《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若干措施》中,针对皮革等高耗能行业推出真金白银的激励政策:
开展产品碳足迹评估和认证的企业可获5万元一次性奖励,获评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的企业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最高奖励达50万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绿电消费比例超30%的企业将获得有序用电优先保障,这对年耗电量大的制革企业而言,相当于获得了稳定生产的绿色通道。
从核算到减排:皮革企业的碳足迹优化路线图
碳足迹管理不是简单的算碳,而是通过全链条管控实现降碳增效。结合行业实践,企业可从三个维度推进:
1.源头管控:清洁生产技术减碳
制革环节的鞣制、染色是碳排放重灾区。某企业通过工艺节水改造和污水处理升级,使万元产值污染指数低于行业均值5个百分点,能耗水耗达行业领先水平,成功获评国家绿色制造示范企业。
企业可借鉴其经验,采用无铬鞣剂、水性涂饰等环保材料,推广转鼓变频调速、余热回收等节能技术,从生产源头削减碳排放。
2.过程优化:循环经济降碳
皮革边角料、废鞣液等固废的资源化利用是减碳关键。按照晋江政策,企业实施鞋服边角料、废塑料等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可根据年用电量获得补贴。
例如,将制革废料制成再生革或生物降解材料,不仅减少填埋碳排放,还能创造新的收入来源。
此外,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加大光伏、风电等绿电采购比例,可直接降低Scope2碳排放(Scope2碳排放是指企业从外部能源供应商购买的电力、蒸汽、热力或制冷等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
3.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认证增值
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政策实施,碳足迹成为皮革制品出口的隐形门槛。
企业应依据T/SQIA123—2025标准开展碳足迹核算,通过第三方认证获得碳标签,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部分知名企业已率先参与该标准制定,其经验表明,碳标签产品在高端市场溢价可达10%-15%。
结语:碳足迹管理是挑战更是机遇
对于皮革企业而言,碳足迹管理绝非短期的政策应对,而是长期的战略投资。在“双碳”目标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那些率先完成碳足迹核算、实现绿色转型的企业,将在政策补贴、市场准入、品牌溢价中获得先发优势。
正如《皮革行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所强调的,行业需以绿谋新,向新求质,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