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没做成的事被它盯上了
十年前,Allbirds凭借一双羊毛跑鞋在Kickstarter上筹到12万美元,随后以破竹之势成为硅谷大佬和马云等不少首富们的日常标配,并在成立的第七年,即2021年登陆纳斯达克,上市首日市值就冲上41亿美元。
十年后的今天,历史好像在同一个众筹平台重演,只是这次的主角换成了一双号称“全球首款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跑鞋”。
2025年夏天,当迈阿密初创品牌Avelo以199美元定价登陆Kickstarter时,它在24小时就筹到了19万美元,这个速度比当年的Allbirds快了整整四天。

近千名跑者之所以毫不犹豫,是因为这双鞋瞄准了智能手表等硬件的盲区,至少从宣传材料来看是如此,它不仅能够在监测配速与步幅,更能捕捉足部内外旋等直接关联伤病的生物力学数据,并在跑姿风险出现时即时提醒。与其说这是一双鞋,不如说是一位时刻在线的随队医生。
然而比技术参数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的“操盘手”:来自耐克、拥有近30年资历并曾执掌Under Armour与Columbia鞋履部门的Peter Ruppe负责产品开发,获得苹果设计大奖的产品设计师、曾被苹果官方推荐的软件开发工程师负责设计,再配合8位运动科学博士及健康科技领域的连续创业者,称得上“全明星团队”。
令人意外的是,这样一个阵容,没有选择加入当下最热的“泡沫战争”,反而押注了一条巨头们都“屡战屡败”的智能跑鞋赛道。
泡沫战争中的另类玩家
过去几年,跑鞋的鞋底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长高”。这股从赤足极简转向厚底设计的风潮,不仅改变了跑者的穿着习惯,更在运动品牌间掀起了一场技术大战。
这背后的故事要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说起。当时耐克推出了一双内置碳纤维板和厚泡沫中底的超级跑鞋Nike Zoom Vaporfly 4%,穿着它的运动员不仅拿了金牌,美国奥委会生理学家Geoff Burns在当时更是称:“这彻底颠覆了行业格局。”
后续伴随着耐克与基普乔格携手的“破2”长征,成功引发了一场持续至今的军备竞赛。为维持竞技公平性,世界田联在2020年出来“喊停”,规定路跑赛事跑鞋的鞋底厚度上限为40毫米。这一规定像一道紧箍咒,迫使几乎所有品牌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更极致的创新。
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教授Peko Hosoi将之后的竞争形容为“一场泡棉军备竞赛”。Brooks、New Balance、Hoka和耐克阿迪等巨头不断投入微调中底泡沫的配方、厚度、形状等,以争夺性能的微弱优势。实际上,借着这波浪潮一同崛起的还有多家本土品牌,他们同样卷入了这场全球竞赛中。
然而,就在各大品牌埋头调配“更弹的泡沫”时,Avelo的创始人Royi Metser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跑鞋对脚下发生的一切几乎一无所知?
这个问题,其实已困扰行业四十多年。智能跑鞋的探索大概可以追溯到1984年阿迪达斯推出的MIOcropacer,当时其尝试在鞋舌里塞进微型计算机来记录距离和卡路里。一年后,Puma带来当时号称全球首款的智能跑鞋RS-Computer,鞋跟里集成了能分析数据的计算机。
这些早期尝试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和市场需求不足,最终都成为博物馆中的展品,没能成为主流。
2000年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智能跑鞋迎来了第二波发展浪潮。耐克在2006年带着iPod运动套件卷土重来,那个别在鞋带上的小传感器让跑者第一次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但问题在于,它所测量的配速、距离等数据,后来随便一个智能手表都能实现。
随后的十几年里,智能跑鞋的创意层出不穷。2016年,Altra推出内置运动追踪功能的智能跑鞋Altra IQ;2019年,耐克推出能自动系鞋带的Adapt系列。然而,这些产品要么因为技术不成熟,要么因为价格太高,最终都未能真正走进大众市场,包括投入阵势颇大的Under Armour的智能跑鞋系列也在近两年悄悄退场。
尽管商业化的道路荆棘密布,但巨头们对于智能鞋履的探索热情并未熄灭。就在2025年,耐克也披露了其在智能鞋履领域的最新布局:先是于2月申请了一项涉及“主动流体控制系统”的详细专利,旨在通过充气气囊实时调整鞋底支撑;随后在10月,又公布了与机器人公司合作开发的“Project Amplify”原型,一个为跑鞋提供外部动力的碳纤维cuff系统。这些动向清晰地表明,智能化和自适应仍是顶尖品牌紧盯的未来方向。只是,与Avelo已将产品推向众筹平台、接受市场检验不同,耐克的解决方案目前仍停留在专利文件和实验室原型阶段。
这些前赴后继的尝试,未能真正走进大众市场的原因,除了技术与价格,在这些表面原因背后,还有一个常被提及的行业难题:为匹配不同训练内容并保护跑鞋,跑者们通常会轮流穿着多双跑鞋。这一习惯使得单一一双智能跑鞋的使用频率大幅降低,“如果一双价值不菲的智能跑鞋一周只穿一两次,它怎么能提供持续、准确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正是深知这一痛点,Avelo从之前品牌的困境中学到了关键一课,与其挑战用户的习惯,不如主动适应它。 因此,品牌并不要求跑者将其作为唯一的训练鞋,反而在宣传中明确建议“每周穿两三次就够”。这种看似克制的策略,实则巧妙地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跑者无需改变多年的习惯,就能体验到智能科技带来的益处。
一个跑者的顿悟时刻
Avelo选择智能赛道,并非一时兴起,真正让Avelo下定决心做,并相信低频使用也能创造高价值的,源于其创始Royi Metser一次更为根本的“顿悟”。
2021年,时任健康科技公司Inside Tracker业务发展总监的他,在一次体检中,健康指标亮红灯——胆固醇严重超标,生理年龄比实际年龄老了整整十岁。

“三天后,我报名参加了人生第一场马拉松。”Royi回忆道。六个月后,他虽然冲过了终点线,但比赛过程并不顺利——在第21英里(约34公里)处,他经历了所有跑者闻之色变的“撞墙期”,体力彻底透支,配速一落千丈。而更糟糕的是赛后接踵而来的跟腱炎与足底筋膜炎。与无数跑者一样,他陷入了“进一步,退两步”的伤病循环。
在反复的伤病与困惑中,一个问题变得越来越清晰:智能手表记录了心率和配速,却无法解释他的脚和跟腱为何要承受如此代价。“如果连最重要的装备都对脚下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我们又如何能跑得更久、更健康?”正是这个找不到答案的问题,让他在2023年下定决心,创立Avelo,去打造一双真正“懂跑步”的鞋。
那么,一双鞋要如何“读懂”跑者? Avelo的答案是绕开智能手表已覆盖的配速、距离,转而聚焦于跑姿、冲击力等过去只能在实验室获取的生物力学数据,并将其转化为跑者能直观理解的三大指数:韧性指数量化身体负荷,效率指数评估跑步经济性,跑姿雷达则监测潜在的风险动作。“Avelo不管你的配速和距离,而是告诉你为什么你会受伤、怎么跑更省力。”跑步平台Strength Running在测评中点出了关键。

这个思路,让其配套App的角色从数据仪表盘转变为一份动态的防伤处方。而要生成可靠的指导,首要前提是无需用户操心。为此,技术团队攻克了一个让所有智能硬件用户头疼的问题:充电。Avelo将传感器做成全密封结构,电池寿命与鞋子约300-400英里的使用寿命同步。一位早期测试者表示此举十分必要,“对于一双要融入日常的跑鞋来说,不用担心充电问题,比任何酷炫的功能都更实际。”

这种持续、无感的监测能力,让专业媒体Run to the Finish看到了变化,“与传统单次收费250-300美元的步态分析相比,Avelo实现了每次训练的持续监测。它能捕捉到你疲劳时的动作变形、不同路况下的跑姿调整。”
小众品牌的生存之道
然而,技术上的独特只是故事的一半。对于“智能跑鞋”这个概念本身,业内始终存在一种冷静的审视:当跑鞋开始收集数据,它提供的究竟是颠覆性的价值,还是另一种数据负担?如果一双鞋无法在基础性能上与顶尖产品竞争,再炫酷的智能功能也可能只是空中楼阁。对于Avelo这样一家初创公司来说,如何将这款号称创新产品转化为可持续的生意,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课题。
在回答了产品价值这个根本问题之后,品牌将目光投向了商业模式本身,开始探索订阅制服务——试图让用户为持续更新的数据分析和个性化指导付费,而不仅仅是为硬件买单。
这个想法在投资人中引发了争议。早期风投Precursor Ventures的管理合伙人Charles Hudson直言:“如果我告诉朋友要为一双跑鞋付月费,他们肯定会觉得我疯了。”Hustle Fund的联合创始人Elizabeth Yin也表达了类似的疑惑“我不会支付订阅费。就像我不会购买鞋垫订阅服务,同样不会订阅跑鞋。”
面对这些质疑声,创始人Royi Metser心知肚明。“现在大家都对订阅制感到厌倦,”他说,“我们必须证明这个服务值那个价,不能只靠一时的新鲜感。”
在跑鞋这个巨头林立的赛道里,Avelo必须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作为新入局者该如何生存。运动品牌的竞争向来残酷,历史表明,创新者往往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被大公司收购,要么在不温不火中维持小众地位。“创立公司本就充满挑战,”Royi Metser坦言,“尤其是我们这类项目。如果易如反掌,产品早就问世了。”
基于这份认知,Avelo决定不追求通吃大众市场,而是先深耕核心跑者群体——他们规模虽有限,但付费意愿强烈,品牌忠诚度高。而产品本身的差异化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在跑鞋功能日趋同质化的今天,智能监测功能为其提供了独特的卖点,精准切中了跑者最关心的预防运动损伤这一痛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每年有近半数常规跑者会受到伤病困扰,这些伤病往往与训练、跑姿等个人因素密切相关。
在定价策略上,199美元的众筹价预计正式发售时将调整至250美元左右,这个价位比顶级竞速鞋亲民,又明显高于普通训练鞋,正好卡在中高端市场的空白地带。
不过,清晰的定位只是开端,Avelo还需要跨越几道现实的坎。资金首当其冲,正在进行3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的Avelo,此前仅完成过140万美元的预种子轮,与巨头们动辄数亿美元的研发预算相比,这些资金确实捉襟见肘。技术可靠性是另一个关键,跑鞋的使用环境复杂多变,传感器系统必须在各种天气和路况下保持稳定工作。更重要的是,制造质量必须过硬,如果产品本身不好穿,再智能的功能也难以获得跑者认可。
从行业格局来看,智能跑鞋领域尚未出现绝对的领导者。传统运动品牌虽然拥有相关技术储备,但智能功能通常不是它们的战略重点,这为Avelo留下了宝贵的发展窗口。不过,传统运动品牌也在悄悄布局,不止是耐克,亚瑟士在2020年就通过旗下投资公司注资日本初创企业,布局足部运动传感解决方案,说明传统品牌也在密切关注这个新兴领域。
如今,Avelo完成了从0到1的跨越,接下来需要向市场证明自己能否实现从1到100的成长。回看Allbirds的发展历程,从硅谷到马云,关键人物的背书曾是其引爆流行的关键。对于Avelo来说,如果能同样赢得那些既是跑者又是科技乃至商业领袖的青睐,或许将为这个初创品牌的破圈、触及大众市场带来关键的助力。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个来自迈阿密的品牌都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整个行业思考的问题:当跑者开始追求跑得更久、更健康时,跑鞋的未来,除了更弹的材料,是否还应该有一颗更懂跑者的“内芯”?
- 上一篇:近千万人观看、米兰冬奥特许商品全球首发,天猫双11超级发布点燃“超级火种”
- 下一篇:没有下一篇了
- 康奈高跟通勤靴,走路不累秋冬必备
- 人本| 轻松穿出通勤松弛感
- 蜘蛛侠 | 万圣节时尚“小鬼”,非你莫属
- 哈森刘奕君同款|儒雅之下,步履之间!
- 安踏正以“硬科技+智能体”重塑中国体育产业创新DNA
- ABCKIDS新品丨冬日颜值顶流 酷飒一步到位!











